新高考语文临门12卷

新高考语文临门12卷
作者: 谢明波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新高考语文临门12卷
ISBN: 9787302657972

作者简介

"谢明波,高考语文名师,授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独立编著的高考语文畅销备考书籍《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18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高考作文实战技法全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30讲》等,多次再版,深受学生欢迎,帮助众多学子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提升成绩,圆名校梦。 "

内容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3)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说之首唱,清人有追溯到刘贡父者。但今存《中山诗话》及刘贡父集皆不见此语。而年辈晚于刘贡父的陈师道则明确引述过黄庭坚的说法: “黄鲁直云: ‘……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后山诗话》)自此以后,“以文为诗”之说便流传于世,而且褒贬不同,理解各异,至于韩愈是否以文为诗,看法也有很大差别。正如千帆先生所说,这些争议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韩诗的评价,二是所据以评价的原则,即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是否必须具有为其他样式所不能触动的体格,或为其他样式所无从仿佛的本色”。对韩诗评价的争议,其实还包含着韩愈究竟是否以文为诗的不同认识; 而评价的原则,关键在于诗文之间的本质差别是否可以逾越。 宋代赞同黄庭坚之说的论者,大都对韩诗评价不高。如陈师道在引述黄庭坚语之时,又说: “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认为韩愈根本不懂诗,只是以才气取胜。惠洪《冷斋夜话》记述了当时几位名家的争论: “沈存中、吕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中夜谈诗。存中曰: ‘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近诗。’吉甫曰: ‘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人亦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择是吉甫,于是四人者相交攻,久不决。”四人分成两派,而惠洪则说: “予尝熟味退之诗,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日本五山版《冷斋夜话》卷三)从自然和用典两方面充分肯定了韩诗。宋人评韩,正如张戒所说: “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岁寒堂诗话》卷上)显然,批评韩愈不懂诗者,就是认为他以文为诗,混淆了诗文的界限。 明代诗论以崇尚盛唐为主,强调诗以自然妙悟为上,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探讨均较前人深入,以他们的标准论诗,尚且有多人不认为韩愈不懂诗,而且不认可“以文为诗”之说,这一现象是值得玩味的。 清代尤其是中晚期,沿袭以上两种说法的都有,但对于韩诗的评价普遍很高,而且多数人都认为“以文为诗”是韩诗的重要特征,其佳处也正在此。如赵翼认为: “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这里虽然是从“不专以奇险见长”的角度称道韩诗之平易自然,但以韩愈对古文的要求“文从字顺”赞其古诗,实际上是采用评文的标准来评诗。方东树认为“韩公诗,文体多”,他评点韩诗,也多从古文笔法着眼,如谓《山石》“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又赞《桃源图》“抵一篇游记”,《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篇古文章法”,等等。这些论者似乎认为诗文一理,不必讲究诗文之辨。如延君寿在评点《郑群赠算》时说: “前人有诮作者是以文为诗,殊不知诗文原无二理,文如米蒸为饭,诗则米酿为酒耳。如此突过一层法,即文法也。施之于诗,有何不可?”(《老生常谈》)饭和酒的比喻其实正说明文和诗提炼的方式和结果都不同,延氏却认为文法可用于诗法。刘熙载也说: “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诗概》)此说不仅是将诗文视为同源,也几乎是视为同体了。 清人中也有批评韩愈以文为诗者,如毛先舒说: “昌黎《琴操》,以文为诗非绝诣,昔人尝赏之过当,未为知音。”(《诗辩坻》卷三)黄子云说: “昌黎极有古音,惜其不由正道,反为盘空硬语,以文入诗,欲自成一家言,难矣!”(《野鸿诗的》)程学恂认为韩集中《谢自然诗》及《丰陵行》等篇“皆涉叙论直致,乃有韵之文也,可置不读”。但这些论者对韩诗中很多篇章还是充分肯定的,而且能从诗文之异加以辨析。 (摘编自葛晓音《“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有删改) 材料二: 历代对“以文为诗”的解读多有悖误。考陈师道批评韩愈以文为诗,乃确凿无疑。陈师道诗学黄学杜,注重诗句关联性副词的运用,写景不多,即便写景也少精细刻画,但均有比兴寄托,与韩愈那种以赋的手法铺排直陈、不作比兴寄托的“以文为诗”完全不同。严羽批评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今世学者认为“以文字为诗”即是“以文为诗”,这与陈师道的创作实际不符。“以文字为诗”实指江西诗派只在诗句的词语上下功夫而少意兴,与陈师道批评韩愈的“以文为诗”不是同一所指。“以文为诗”是诗歌赋、比、兴中强调赋的创作理念,而“以文字为诗”却是一种创作方法,只是强调创作中注重诗句的字词选择、锤炼,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严羽以“以文字为诗”批评江西诗派,有其合理性,也适之于陈师道。 (摘编自周子翼《“以文为诗”解读悖误析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历史上有刘贡父首唱“以文为诗”一说,但真伪无从考证。 B. 韩愈是否“以文为诗”尚存争议,但宋代以来对韩诗评价不高。 C. 材料一第二段“四人分成两派”指的是一派认为韩诗只是押韵之文,不是诗; 一派认为诗正应该这么做。 D. 宋人评韩诗亦分成了两派,爱憎皆有,批评韩的人说他不懂诗,喜欢韩的人把他放在杜甫之上。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诗文之间的本质差别可以逾越,那么,韩诗也许便不会存在“以文为诗”的争议。 B. 明代论韩诗,多人不认可“以文为诗”之说,这应与他们的论诗标准有关。 C. “以文为诗”和“以文字为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创作理念,一个是创作方法。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陈师道批评韩愈“以文为诗”,陈师道亦被批“以文为诗”。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四人论韩诗中沈存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明代诗论家王世贞,也说: “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艺苑后言》卷四) B. 陆时雍也说: “韩昌黎伯,诗中常有文情,知其所长在此。”(《诗镜总论》) C. 李东阳说: “昔人谓杜子美以诗为文,韩退之以文为诗,固未然。然其所得所就,亦各有偏长独到之处。”(《麓堂诗话》) D. 胡震亨认为“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而且因“储才独富”,“遂致丛杂难观”,“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 4.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驳论的方法说理,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5. 历代对韩愈“以文为诗”一说,争议颇多,请结合材料分层概括。(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等鱼 王往 等鱼一定要在雨天。雨天,水大了,上游的河水就漫到了沟渠里,就带来了鱼群。雨天,稻田里用不着水了,水就流得急了,鱼群就顺流而下了。在水位落差的地方,插下三角形的网,在那儿等着,等着鱼自投罗网,这就叫“等鱼”。 一到下雨天,小鲈子就要去等鱼。他披着蒲叶编的蓑衣,戴着柴篾编的斗篷,背着柳条编的鱼篓,提着网,扛着小粪铲,兴冲冲地走进了雨中。大人劝他不去,他不听。大人只好交代他,叫他不要去大水塘边等鱼。大水塘里的鱼会顶着水往上冲,然后又往大水塘游,在那里常常等到大鱼,但是小孩子们在那里等鱼很不安全。小鲈子说,我不去大水塘边,我就去渠里。他光着脚,一路小跑着,好像鱼在喊着他。 到了灌溉渠边,小鲈子选了一个水位落差大的地方,估计刚好下网,就用小粪铲把渠两边修平,再把支网的地方踩实,就支网等鱼了。他站在网后,扶着网柄,双腿紧贴着渔网,感觉着网的动静。网一动,小鲈子的心就激动了。不过,不能慌,要把网向后倾斜着提起,让鱼来不及跑。细长的黪子鱼,扁圆的小鲳鱼,一抓一个准,最难抓的是泥鳅和昂刺,泥鳅太滑,要用手掌罩着,昂刺的嘴角两边长着尖刺,戳着了手马上红肿,得从它的肚子由下往上捧。雨在下,鱼在跳,小鲈子的心里也闹哄哄。等了一会儿小鱼,小鲈子就想着大鱼。可是等到大鱼是不容易的。大鱼是有判断能力的,大鱼游离了大河,是为了寻找更大的江河,就是不慎流入了灌溉的沟渠,它们在水位落差的地方都要停下,仔细地观察着前方的动静,及时地调整路线。常常是这样,小鲈子看到前方的波纹起伏得厉害,曲曲弯弯地向着他来了,他大气不敢出,紧抓着网柄,可是波纹到了跟前,就缩小了,缩到了水边上,很快又变了方向,向后扩散了。小鲈子知道大鱼跑了。哪天要是等到一条大鱼就好了,小鲈子想。想着想着,他就会提起鱼篓看看,看到小鱼挤挤夹夹地跳,也就不急了。 等到了二三斤小鱼,够吃一顿了,小鲈子就回家了。想到大人肯定要在小鱼锅里贴一圈棒面饼,他越走越快。大人先是叫他不要去等鱼的,可是见了鱼都高兴了。哥哥忙着刮鱼鳞,妹妹去剥葱,妈妈忙着和面,爸爸早早地坐到锅后准备烧火,小鲈子倒不知做什么好了。他蹲到哥哥身边,和他说跑了的大鱼是多么狡猾。 “肯定有这么大!”小鲈子比划着,手势大得像一头小猪。 哥哥笑了: “要是有这么大的鱼,还会怕你呀,恐怕早把你撞倒了。” “有!真有这么大!”小鲈子着急地说,“我看它把水都搅浑了!” 平原上的人家烧鱼都要放咸菜,这样更鲜,更香。鱼锅上贴的棒面饼,薄薄的,黄亮亮的,也是香得叫人流口水。城里的饭店里有一道菜,就叫“小鱼锅贴”呢。一家人围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起来。爸爸还趁机倒了一碗散装酒,说这么好的菜,不喝酒可惜了。 妈妈说: “小鲈子,你看你等鱼立的功,多用了面不说,还搭上了酒哟!” 小鲈子知道妈妈不是真怪他,只是“嘿嘿”地笑。 本来是很开心的一顿饭,可是让爸爸一句话说坏了。爸爸喝了半碗酒,开始数落哥哥: “你也不小了,得为家里着想了,别成天捧着书看,我看还是学个手艺吧。” 爸妈让哥哥去学理发,他总是不愿意,天天捧着书看。小鲈子觉得哥哥爱看书没有什么不好的,哥哥跟他说过,一定要通过知识闯出一条自己的路。他觉得哥哥很了不起。可是,他们家哪有钱供哥哥在家自学呢?小鲈子也为哥哥着急。 哥哥说: “我的事不要你问。” 爸爸说: “那你以后别跟我要钱买书,我可没有那些瞎眼的钱供你去打水漂。” 哥哥丢下碗筷,离了桌子,走到外面去了。 妈妈抱怨: “吃得好好的,你非要说他。” 爸爸说: “我说他怎么了,你有钱供他花吗?” 妈妈就不作声了。 小鲈子走到外面,在屋后找到了哥哥。他叫哥哥回去吃饭,哥哥不作声,眼里含着泪水。小鲈子说: “哥,我有一个办法,你和我去等鱼,我们把鱼卖了,钱都给你买书,好不好?”哥哥擦了一下眼睛,吸着鼻子,没说什么。 小鲈子又说: “哥哥,我们去大水塘边等鱼,一定会等到大鱼。” 哥哥想了想说: “对,我们去等鱼,去大水塘那里等鱼。” 小鲈子高兴起来,说: “哥哥,那我们现在就走!” 哥哥说: “好!” 兄弟两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篷,背着鱼篓,提着网,扛着小粪铲,走进了雨中。这身打扮从后面看像是两个老人,可是他们的脚步是多么快呀,踩得泥水都飞了起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运用了诸多细节描写,展现了小鲈子的天真可爱,如“想到大人肯定要在小鱼锅里贴一圈棒面饼,他越走越快”“小鲈子比划着,手势大得像一头小猪”。 B. 小说中详写小鲈子等鱼的过程,他经验丰富,说明他以前经常等鱼。 C. 小说中爸爸不愿小鲈子哥哥读书,与儿子产激烈冲突,这展现了爸爸的短视与无知,兄弟俩去等鱼也是为了逃离父亲的掌控。 D. 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展开故事的叙述,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充满艰辛,但也蕴含着希望与美好,充满一种诗意的味道。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等鱼作为线索,围绕小鲈子等鱼展开,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触动人心的点点滴滴,令人回味无穷。 B. 小说抓住人物特点,从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对小鲈子进行描写,塑造他可爱、勤劳、善良淳朴的形象。 C. 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使故事情节自然推进,也直观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D. 小说故事情节完整,叙述张弛有度,语言亲切质朴,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人性的美好。 8. 这篇小说中,随着情节发展,小鲈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 有人说这篇小说在儿童视角下,向读者展现了被诗意化的苦难哲学,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之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裕,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①率三国②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此与天下何兼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材料二: (《初见秦》篇)后人又以为韩非所作。文有灭韩之计,司马光本之以斥韩非鬻国寡恩。悲乎,韩非以救国使秦,卒殒命于秦。在《初见秦》之下即有《存韩》一篇,遭李斯攻讦,谓其“阳为秦,阴为韩”,有“挟其非心,逞其智辩”以使秦救韩自功,而韩非卒因此殉国,后人不察史实,反加以卖国之名,悲哉! (节选自宫白羽著,王振良、张元卿编《宫白羽先生文录·竹心集》) [注] ①知伯: 即智伯,春秋晋国政治家、军事统帅。②三国: 在文中指智、韩、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知伯率三国之众A以攻B赵C襄主于晋阳D决水而灌之E三月F城且拔矣G襄主钻龟筮H占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苟,表假设,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苟”的词义不相同。 B. 文中两处加点字“举”含义不相同。 C. 素甲,用绢素制的铠甲,文中说明其铠甲不坚固。 D. 材料一中“徇国”和材料二中“殉国”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殷纣虽然拥有百万大军,阵容之浩大无人能及,却被周武王率领的素服甲士以少胜多。 B. 智伯统率大军攻打赵襄子,赵襄子最终却在千钧一发之际,争取到了韩魏反戈,反擒智伯。 C. 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领土方圆千里、人多势众等因素都让秦国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D. 韩非使秦,亡于秦,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后世之人竟以卖国之名加之,好在,有人已经在为其正名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2) 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 14. 后世更多学者认为《初见秦》不是韩非子所作,结合材料找找理由。(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 曹松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 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①。 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注] ①石头城: 指南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的标题和首联交代了友人方干出发的时节和地点。 B. 颔联、颈联完全符合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的基本要求。 C. 颔联“疑”“觉”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感受。 D. 颈联借“云”和“雁”意象,描写了与友人离别时的景象。 16. 本诗颈联极具画面感,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种“画面感”由何而来。(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视人对信仰的追求,重视德行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论语》中,孔子说“,”,把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 (2)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有言: “,。”做一件事,许多人开始时往往热情澎湃、雄心勃勃,但能够做到一以贯之、敬终如始的不多。然而事实证明,成功往往属于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 (3) 小刚的爷爷今年退休了,很不适应,觉得自己人老了,不中用了。小刚写下名句“,”,劝慰爷爷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次一到夏天,肯定绕不过去关于蚊子的话题。有人说,不同血型的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是不同的,平时身边也确实能见到那种特别吸引蚊子的人,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①。对于那些喜欢人类血液的蚊子来说,热量和二氧化碳才是最容易吸引它们的信号。所以如果你新陈代谢活跃、体温更高、呼出的二氧化碳更多,那么就很可能会变成蚊子眼中的“香饽饽”。像孕妇、正在剧烈运动以及饮酒的人,就更容易被蚊子盯上。 除了热量和二氧化碳以外,②。要是身上有乳酸、氨和一些其他代谢产物的味道,同样会引起蚊子的食欲。而且,人类身上很多化合物单独存在的时候并不会引起蚊子的注意,但要是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独特的气息,让蚊子心向往之。 ③?恐怕很难,因为每个人的气味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你本身就吸引蚊子,那可能就得吸引一辈子了。有一些人的气味天生不凡,不但不怎么吸引蚊子,能散发出一些让蚊子讨厌的味道,他们也就习得了天生的防蚊结界。 所以,要是想离蚊子远一点儿,那还是老老实实做好避蚊措施,尽力度过一个不疼不痒的夏天吧。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要是你没有其他疑问,那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来报道吧。 B. 这诗你什么时候写的? C. 少年时读陈子昂的《修竹篇》: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字里行间散发的金石之气,叫你不由得肃然起敬。 D. 几名光头汉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叫嚣嘲骂,声音越来越大,言语也越来越难听。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儿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 “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21. 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修辞,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颗钻石切面越多,越闪耀。一个人的人生也是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新高考语文临门12卷》以高频考点为导向,兼顾基础题、能力题、创新题、预测题,由资深高考语文辅导专家谢明波倾力主编,有目的、有步骤、有方向地帮助考生进行考前适应性练习与冲刺。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特表感谢。《新高考语文临门12卷》参考教育部九省联考新题型,符合最新考向;选文精当,实用性文本选自最新的科技、文史、时评文章,文学文本各有特色、主题鲜明,古诗文选文各种难度分配合理、精挑细选;每道题目均为作者精心编排,全面锻炼与考查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可以说,《新高考语文临门12卷》是一本入手不亏的优秀试卷合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放心购入,配合视频讲解,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