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河学术经验集/龙江医派丛书

陈景河学术经验集/龙江医派丛书
作者: 编者:蒋希成//陈星燃|责编:鲍燕//孙曼|总主编:姜德友//常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32.72
折扣购买: 陈景河学术经验集/龙江医派丛书
ISBN: 97870306931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立志行医,发奋苦修
  陈景河,1917年11月18日出生于齐齐哈尔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先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七岁就读私塾,受清末秀才陆师教诲,博览国学经典,学习书法、诗词歌赋。七年的寒窗苦读为其学习古典文学打下坚实基础,先生的过人悟性常获陆师赞许。至1932年,其因家境贫困辍学,至天和鸿商店药品部当学徒,开始对医学有所认识,并为学医积累经验。年少的陈景河认为,良医能济世活人,受人尊重,而庸医却能杀人,误人性命,贻害不浅。学不学医在脑海中尚举棋不定之际,其祖父挚友凌某给予点拨,他讲医乃仁术,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以养其身,利国利民。加之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烽火四起,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疾病横行,群众饱受身心之苦,这一幕幕使先生痛心疾首,无法释怀,为济世活人,其立志学医,欲求治人之病,更医人之心,遂受业于当地名医贺绍武门下。
  贺绍武为当地知名中医,医儒学识兼优,擅长内、外、妇、儿各科,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陈景河在其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医的各门知识,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学、方剂学、脉学,《医宗金鉴》之内、外、妇、儿科及针灸、眼科、骨科等,亦博览各家名著。贺绍武谆谆教导陈景河读书要取其长处,化为己有,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方能达到医理贯通,日后临床运用化裁方能自如,少有贻误,才可受到医家、患家爱戴。在贺老先生的教导下,陈景河学习刻苦,注重实践,在对病证诊断与理法方药运用方面,得到其师的指点,并深受业师嘉许。
  时至1938年,经过五年的学习,在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方法的基础上,陈景河遂独立行医于嫩水之滨的朱家坎。为了济世活人,对每个求医者都尽心竭力诊治,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如一老年眩晕患者,60岁,病十余年,久治不愈,头晕发作时伴恶心呕吐,不敢睁眼,时好时犯,经服药三剂即告治愈,随访两年未再复发。百姓之间口口相传,一时间患者纷至沓来,这为先生当好医生增强了信心。但亦有些难治之病,因其经验欠缺,疗效不佳。于是,陈景河拜能者为师,多方学习。当时,有一位与陈景河在同一家药店行医的,来自沈阳的名老中医王文友,医术高明,陈景河虚心向其求教,并拜其为师,从学三载,得其教诲与指点,受益匪浅。陈景河对一些疾病的辨证治疗都有王师的经验在其中,其不仅在临床经验方面得以丰富和提高,还在治学方法上,因受王师教诲,得到很大的进步。如书贵多读博览,取其精华,归己所用;温故知新,开拓创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陈景河这些良好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就是年轻时期在业师指导下形成的,并且始终坚持不渝。
  在此期间,陈景河对古书不厌百回读,广收博览古今医家著作及医案、医话等。李东垣的《脾胃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及叶天士、吴又可的温病学说等为陈景河所赏识,积极钻研,如入医海取宝,熟读熟记,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对陈景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难治之证如肠系膜结核引起的久泻,肝气犯胃所致的顽固性失眠等,分别用李氏升阳益胃汤和调中益气汤加减治愈。陈景河的体会是书不熟读不能见真精神,书读的不多不能医理贯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加上陈景河对每个疾病的认真钻研,临床疗效大大提高。1941年,他迁至龙江县东大兴屯行医,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深受欢迎,名噪一方。如一骨结核穿孔患者,流脓水(中医称漏疮)已七年,几经医治不效,先生用阳和汤内服,局部下药捻,以蜈蚣、全蝎等配之药面,半年后治愈。又如,一新产妇,三日腰痛不能动,并腰以下不用,其脉浮大,舌苔边白中心黄,辨为新产血虚汗出,风邪侵袭下焦,恶露不下所致,应从风治,当以汗法,唯恐解表而津伤,拟从血活风自散法,投以生化汤一剂恶露已下,痛已大减,二剂而痊愈。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陈景河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有了很大的飞跃,其进步有如六翮生成,扶摇直上之感。
  1941年,伪满洲国施行汉医考试,哈尔滨汉医讲习会招生,陈景河遂报名参加。授课业师皆为该省中西医名流,讲授中西医全部课程。此间,不仅中医知识得以巩固,还对西医进行了系统学习,收获甚丰,毕业考试名列第三。毕业后,届期参加伪满洲国举行的汉医考试。汉医考试为日本人举办,企图以此对东北地区的汉医严加控制。凡通过者颁发由日本人署名的汉医证书,方可行医。为了获取资格,陈景河更是百倍努力,精进不休,白天出诊,晚上复习。那时候的生活极其困苦,仅凭陈景河一人收入供全家开销,收入除贴补家用外,所剩已寥寥无几,为购买书籍研习,先生处处节俭,他以地为纸,以树枝代笔,书写背诵,夜以继日,从不懈怠。汉医考区地点设在哈尔滨北新学校,考试分两步进行,**步考试是笔答。据先生后来回忆说,在进行汉医考试的笔试部分时,他坐**排,与监考官坐个“对头碰”,考官表情严肃,一直注视着他。开考不到二十分钟,便有人陆续交卷,半个小时左右,考生已走大半。陈先生当时摸不到头脑,唯有奋笔疾书,后来觉得部分题出得较有难度,推测交卷者乃选择弃考。整场考试,先生游刃有余、发挥自如,再抬头之时,只见考官望着自己的试卷频频点头,流露赞许之情。第二步考试即为口试,考察辨识中药,需回答出药物名称、药性、功效等。先生对所考药物,逐一辨出,对答如流,考官对其颇为称赞。听闻陈景河曾经在药店当学徒,中药基础深厚,便决定加大难度,仅提供部分中药碎片让陈景河辨认,通过外观药物已经很难识别,陈景河在闻、尝之后药名脱口而出,准确无误,让考官赞许有佳。当年,全伪满洲国参加应试考生计2372人,仅考取155人,哈尔滨考区600余名考生,只考上29人,其中黑龙江省只考上陈景河与讷河县张松岩、左嗣荣三人。全部考试合格者,由汉医考试委员会、委员长植村秀一发给及格证书,用及格证书换发民生部的汉医认许证,从此,陈景河成为正式的中医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景河8年的苦学,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高兴的心情不言而喻。陈夫人常当着子女们的面回忆说,在此之前,曾有两子先后患病高热,于陈景河外出学习时不治夭折。陈景河考中归来时,恰逢仅剩的一个女儿又在高热,夫人心急如焚,不料,陈景河仅三剂药治愈,这让夫人倍感安心与欣慰。
  二、博采众长,精益求精
  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光复,陈景河全家从农村搬到了齐齐哈尔市城里。获得新生的陈景河更加坚定了行医治病的信心。他开始在锦和昌药店坐堂行医,有机会结识当时齐齐哈尔市的名老中医,如韩星楼、王丽峰、张泽普、陶菊村等,先生视他们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他们视先生为友,常同先生一起切磋医学,交流经验,特别是对疑难杂病的治疗,先生因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先生常言:“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做学问必须要博览古今,采纳众家之长,方可有所提升。
  1948年末,先生辞去锦和昌坐堂行医之职,自己开设明明药局独立行医,先生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都能诊治,而且精通药物炮制方法,无论饮片还是丸、散、膏、丹,都可自行炮制加工,当时在中医界亦有一定名气和影响,其因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颇受患者的信任与敬重。1952年,政府号召中医联合,先生首先响应,主动组织几名中医,以自家的药局为基础稍加扩建,组建了齐齐哈尔市**中医联合诊所,于当年5月正式应诊,先生担起所长一职,并将明明药局这一私有财产无偿奉献给集体。为了发展中医,先生带领诊所同仁于同年7月开展了汤剂饮片之剂型改革,首先制成中药水煎剂应用,不仅方便了患者,还提高了疗效,很受欢迎,为开拓中医药剂型改革的研究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1953年,陈景河又组建齐齐哈尔市联合中医院并任院长,进一步推动齐齐哈尔市中医走向联合。在此基础上齐齐哈尔市先后组建了12个联合诊所,形势大好,先生不但负责医院的领导工作,而且经常参加西医院的邀请会诊,促进现代医学知识的日渐提高。1956年,市里指示联合中医院归并于市中医院,先生曾先后担任门诊部及病房主任、技术院长和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因有病房查房,有机会密切观察患者,又有西医配合,使中医院的工作进入了新阶段。1958年,中央卫生部举办“中医教学研究班”,从全国中医中考试招生,陈景河被录取,前去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深造。先生学习期间,幸遇京都名医,受益良多。继后,又在内经教研室进修3个月,结识了著名医家任应秋、余无言等,并深得其教诲。经过此番学习,先生对中医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唯在这时,先生的中医学术水平达到了精深的造诣,无论临床还是教学都得到了省、市及同行的高度评价。
  学然后而知不足,通过不断的研修学习、临床实践,先生进一步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并有很大的互补性,临床医生需摒弃门户之见,互相学习,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以求为患者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陈先生积极组织全院的西医学习中医理论,中医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为中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不懈努力下1972年齐齐哈尔市第三医院即中医院被评为全国22个典型之一,得到周总理的赞誉并提出齐齐哈尔市第三医院的经验可以提倡。
  先生座右铭是“良相治国安邦,良医济世活人”。为成为真正济世活人的良医,先生时时以此鞭策自己,经常反思自己所治疗的每一个成功和不效的病例,总结教训,以求更大的进步。如先生早年治一阳痿患者,其人自述有手淫陋习,初诊时其脉象沉细,辨为肾虚伤精,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治以补肾敛精之法,兼以食饵疗法以补之。服药多日不效,后细细审之发现其脉虽沉细却还有力,悟出虚中夹实,相火妄动,乃因热而痿,遂拟以滋阴清热之法,以知柏地黄汤加肉桂治之而效,后再补肾,果以此法治愈。又如先生20世纪40年代时治疗一痨病(结核重证)患者,视之其虚弱太甚,当以补法,用了人参,用药后不多天即面现潮红,虚热益甚,而后找出教训,痨病多阴虚,补阳药应慎用,而以益气养阴、补土生金之法获救。先生由此总结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精益求精,方不失为良医。陈老先生一生以此为信条,并将其融入工作生活之中。
  先生治病用药的特点是胆大心细,辨证准确,主药功专量大,处方配伍精良,疗效确切。凡跟先生一起学习、工作过的学生、医生都有同感,跟先生学习中医的大女儿陈素云更有同感。20世纪60年代,陈素云在黑龙江中医学院学习中医,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年下乡劳动两次,那时她患有风湿性结节性红斑,病情不甚严重。1962年6月,学校前往大顶山农场劳动,分配她在福利组,为大家保障后勤,解决吃饭的问题。陈素云需要每天早起,到松花江里去摸鱼和找蛤蜊,由于水凉,在水中停留时间长,劳动结束后,她的结节性红斑复发非常严重,各关节红肿热痛,伴发大小不等的红而硬痛的结节,双下肢肿得发亮,膝关节不能弯曲,走路、上下楼、去厕所等都十分困难,其曾在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因服用阿司匹林而呕吐严重不能进食,只好出院,改服中药。当时,黑龙江中医学院许多老师是陈先生的同仁或朋友,对其女儿的病都很关心,给予细心诊治,根据患病的表现,诸多老师都按风湿热辨证,多施以清热利湿的药物,患者服药后一般很快消肿,但却觉得关节之间有种摩擦样的疼痛更是难忍,红斑新旧不断交替出现,虽经多方治疗月余不效,其带着沉重的病躯,乘火车每小时服一片安乃近止痛回到家里。
  父母见到女儿如此很心疼,于是,先生便很快给她进行了中药治疗。开始服药时的反应与在学校时吃的中药一样,女儿向先生说明情况后,先生思考一会儿,决定换处方,用《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加减,重用乌头、附子,换药后,女儿服过**次药后反应大不相同,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睡醒后,周身轻松,疼痛大减,继续服药,病情迅速好转,仅服9剂药,肿痛皆消,唯有些陈旧红斑未消退。因开学在即,先生为女儿配丸药一料,带回学校继续服用,以善其后。从此以后,女儿的结节性红斑及关节炎再未复发,想当初夫人曾为女儿的病忧虑担心,不曾想竟被先生几剂药治好,全家人都有种拨开乌云见晴天的感觉,女儿的心情更是豁然开朗。陈素云当了医生以后,逐渐体会到先生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求其本,湿热乃为病之标,寒湿才为病之本,清利湿热虽能消肿,但未解 中医药研究及临床工作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