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
作者: (美)詹启华|译者:徐思源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73.20
折扣购买: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
ISBN: 9787301302293

作者简介

  詹启华(Lionel M.Jensen)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副教授,是一位从事17世纪至20世纪的儒家范畴史的著名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思想史、民俗史以及中西交流史的研究。   译者徐思源,癸亥年生,江苏建湖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兴趣集中在明清天主教史、宗教社会学,现供职于政府部门。

内容简介

1583年9月,当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1543—1607)和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 1610)建起中国近世以来第一座天主教教堂时.孔子(或称 仲尼、孔丘)辞世已逾两千多年;不过,“孔夫子”马上就 要诞生了。马歇尔·萨林斯在其著作中将库克船长(cook) 被夏威夷土著视为神之化身的过程描述为:通过当下的反 思性转译,将陌生的事物糅进自己的前理解中,而“孔夫 子”呱呱坠地的方式就类似于萨林斯对库克船长所作的分 析。库克船长无疑只是一个人,他并不是神,然而在一开 始,夏威夷的土著人就没有把他和英国皇家海军的其他随 行人员理解为“人”。萨林斯说,如果他们不是“人”, 那么他们就是“神”:因此,库克本来只是一名普通人, 却被奉若神明,夏威夷的土著们认为他就是掌管他们丰产 的罗诺神(Lono)④。 对于16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的孔子亦人亦神,或 者说是位圣人:他是整个国家崇祀的对象,又是一位古代 先哲,是他开创了广受尊崇的文教传统:他还是备受礼遇 的那个学者群体(也就是“儒”/“儒家”)的象征标志, 而这些学者的代表正是供职于皇朝官僚政治各个层级的官 员们。但是,在刚刚踏上中国大地的西方传教士看来,他 更像是一名先知、圣人或圣徒(santo)。 在耶稣会士手中,中国本土的孔子从一种生疏的象征 体系里获得了重生。他像英雄一样被改造成了易于理解的 “孔夫子”;所以,耶稣会士中才有了这样一种说法,认 为“孔夫子”在灵性方面是他们的同行者.他曾在中国人 中独自传播一神论的古老福音,只是现在已被人遗忘。正 像意大利的神父们对他的想象,这位中国圣人和他关于独 一神(上帝②)的说教,都已预示着他们这些神父们将要踏 上中国大地;也是基于这一前提,他们才着手复兴其所谓 的“孔夫子”的“正学”。正是以这种方式,罗明坚、利 玛窦以及一代又一代高举调适主义大旗的神父们,通过一 种与神性之间的永恒联结来解释孔子,对他进行“再认识 ”(re—cognize),将其认作“孔夫子”(Confucius);同 时,他们也捏造了自已的身份,认为自己就是“儒”,是 在中国本土捍卫圣人所倡“先儒”学说的卫道士。 “孔夫子”的提出,不只是萨林斯所描述的那种“认 知调整”.也不仅仅是一种翻译。它更像是一种象征,是 早期耶稣会士在适应中国的过程中所制造出来一种象征。 通过这一创造,第一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战胜了晚期中 华帝国给他们造成的文化隔阂;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在和 中国人一起生活的十年里,他们已经能在中国人面前把自 己装点成为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儒”——的正统传人 。以“正学”及其先师“孔夫子”的名义,利玛窦、罗明 坚和其他一些传教士化身为中国的“复古主义 者”(fundamentalist),而他们宣扬的是一种“亦儒亦耶 的神学”。反过来,中国人也接受了这些神父,把他们看 作“儒”.甚至还在一些例子里称他们为“圣人门下”。 时至今日,“孔夫子”(Confucius)一词及其派生词 “儒家”(Confucian)一直都是中国、“中国 性”(Chineseness)及其传统的重要象征。曾几何时,“   美国宗教学院“宗教史”处女作奖,以两段思想史案例,再现思想家们对“儒”的传统进行的发明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