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流行为伍(对中国社会流行谬误的批判)

不与流行为伍(对中国社会流行谬误的批判)
作者: 曹林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不与流行为伍(对中国社会流行谬误的批判)
ISBN: 9787802348738

作者简介

曹林:《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青年话题”编辑,知名时事评论员,在全国十多家媒体开有时评专栏,作品以尖锐、理性、客观和视角独到见长。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南方**》和搜狐举办的中国时评大赛一等奖、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举办的评论大赛一等奖。

内容简介

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 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这句话是用来 形容当下微博传播生态之浮 躁的,**形象,很是贴切。聋子怎么可能听到呢? 哑巴怎么可能说话呢?瞎子 又怎么可能看到呢?这条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传播链, 在现实中却经常发生。因为, 当人们被“有人看到鬼了”这种极能吸引眼球的奇闻 所吸引时,就会沉迷于对奇 闻的惊叹和消费快感中,而忘记去核实消息源和审视 传播链,自然也就不管“鬼” 原来是瞎子看到的,传到哑巴那儿然后告诉聋子的。 假新闻之“鬼”就是这样产 生的。 近来一条假新闻的传播,正是“聋子听到哑巴说 瞎子看到鬼”的典型表现。 某媒体报道:江苏睢宁给猪建别墅,专家称猪心情好 肉质*好——竟然给猪建别 墅?并且还是为了让猪心情好?这种充满奇谈怪论的 新闻,自然吸引了公众的眼 球。其实,如果细看一下报道全文并核实一下消息源 ,就会知道,这个“别墅” 是打了引号的,并非真正耗资给猪建别墅,而是当地 一家企业创新的一种现代农 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养殖,“别墅”不过是能够 变废为宝的生态猪舍。 在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语境下,加上食品安全丑 闻频发,这本应是一条塑造 企业形象、推广生态理念、宣传生态养猪的正面新闻 ,可在浮躁的传播生态中, 竞传成了一条给当地**和相关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甚至哭笑不得的负面新闻。 问题就在那个“给猪建别墅”上,很多人根本不看新 闻内容,不去核实新闻源, 就开始以讹传讹歪曲事实。他们将新闻标题上的一个 “比喻”当成了事实,不是 细看新闻作出判断,而是只看了标题,就开始根据自 己的想象去构造事实,并据 此作出判断。 有的说,在人还没有实现安居,甚至经济适用房 都没得住的情况下,就给猪 建别墅,这也太浪费了,纯粹是炒作——房价居高不 下的现实下,这样的评论尤 其能点燃公众的情绪。《青岛*报》*是在题为《“ 猪别墅”是让猪“心情好”,还是 让领导“政绩好”?》的评论中义正词严地批评:“ 猪别墅”不过是个玩花样的面子工 程,是个政绩样板,不过是让领导面子好,让政绩扶 摇直上,给官帽顶子添加花 翎而已。 将造价相对较高的“生态猪舍”误读成“别墅” ,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将 一家企业的行为,看成是**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就 将板子打到地方**身上, 就**不能理解且不可原谅了。生态猪舍是企业搞的 ,**有何辜?这样的指鹿 为马和胡说八道,让躺着中*的**情何以堪?竟然 分不清这猪舍是**建的, 还是企业建的,就妄言什么“政绩样板给官帽顶子添 加花翎”,实在贻笑大方了。 显然,这是根本没有读新闻的内容,而是只看标题就 匆忙写出了评论。带着对政 府先人为主的偏见就认定为“政绩工程”,殊不知, 这一次摆了个大乌龙:压根儿 就是一个纯粹的企业行为,与**没有半点儿的关系 。 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传播链就是如此 。一看到“江苏睢宁给猪建 别墅”的标题,就如听到“有人看到鬼”的消息那样 亢奋不已。奇闻消费快感中 的人,是没有耐心细读新闻和核实新闻源的,不会问 这消息是真还是假,不会问 这个“别墅”到底是什么东西,不会问这消息是谁传 播的,不会问这“别墅”是 睢宁的什么人建的,不会问为什么要建这些别墅,才 不管是“聋子听到哑巴说瞎 子看到”的,才不管里面的专业介绍。这消息那么好 玩,那么符合自己的想象, 那么方便作出“**乱花钱建政绩工程”的批判,于 是,在这个浮躁的传播生态 中,虚假信息和口水评论就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了。 网友不问真假地乱传,时评家不看细节地乱评, 躺着中*的那些无辜者只能 暗骂一句“媒体真不是个东西”、“媒体的话还能相 信吗”。媒体的公信力,就是 一次次在这种浮躁的传播生态中失去的。 媒体人要有“小三精神" 小三过街,人人喊打——让媒体人要有“小三精 神”,颇有点儿冒天下大不韪 的反道德意味。不过我指的“小三精神”,*不是时 下流行的那些插足别人婚姻家 庭的第三者,而是指双方当事人之外中立客观的第三 方。 记者当然别当第三者,但一定要习惯做“第三方 ”,也就是公正的旁观者。打 个比方,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还 是等在厕所外。记者的报道 要做到中立和客观,自然要将心比心和设身处地,既 要替厕所外的着想,也要替 蹲着的着想。 媒体人应该坚守的“小三精神”,有着**丰富 的媒介素养内涵。 首先的要求是,老老实实地当“三儿”,而不是 争着去当“老大”——也就是 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和开放的心灵,而不要自负偏执 地以握有真理自居,自以为 掌握着真理和真相,拒*接*他人的观点和提供的事 实。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 的理性是有限的,自己掌握的事实是有限的,不谋求 话语霸权,保持一种可能被 *有理的观点、*确凿的事实说服的心理准备。 这一点上,央视记者柴静做得**好,“第三方 ”的角色扮演得**成功!柴姑 娘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新闻调查》早期采访 时,常用的采访句式是“但是 ……?”“你不觉得……?”“难道你没想到……” 有人喜欢那个时期的采访方式 “*短,*直接,*来劲”。后来她意识到这样的问 句中包含着一种迎合公众的快。 意恩仇和预设立场的自负。后来她的问句变成了“有 没有一种可能”,这不是反驳 和交锋,是她也不明确什么是一定正确的,只想提供 一个供人判断的可能性,人 摆动一下,板结的思想土壤就松动一点,空气的缝隙 就多一些。 “有没有一种可能”的开放和谦逊,既容易形成 心平气和的交流,而不是剑拔 弩张的情绪升级,也为*接近真理和真相提供了一种 可能。采访不是审判,对话 不是质问,讨论不是*击,要避免以“老大”自居。 “小三精神”的第二层意思是:别“二”——也 就是保持一种理性和智慧,不能 因为陷于某种情绪之中而不能自拔,把自己的弱点暴 露无遗。干媒体这行的,经过 高等教育的熏陶,又经过媒体的选拔,有时事的阅历 ,多是社会精英,正常状态下 不至于“犯二”。但陷入某种偏执自负的情绪之中时 ,就容易犯糊涂,说一些混账 话,做一些糊涂的判断,不仅会闹出笑话贻笑大方, 甚至引发公众强烈的反感。 比如近来某位调查记者,就有点儿犯糊涂,陷于 一种刻意跟大众闹别扭、刻 意钻牛角尖、刻意唱反调的伪专业主义中。温岭教师 虐童人人喊打,而这位记者 偏要为此人辩护。他在微博中说:“人*容易被什么 欺骗?自己的眼睛。单独看这 张照片,我估计每个人都会愤怒。但是,只有了解颜 艳红究竟是在什么氛围下做 的这个举动,才能帮助我们抵达真相。**采访知道 ,当时这位被颜艳红揪着耳 朵提起来的孩子,放下来之后,笑了。”对于另一张 “小朋友倒塞入垃圾桶”的照 片,他称,“**办案的警察告诉我,他们调查,现 场颜艳红是把孩子放进去的, 不是扔的。” 调查记者自然应该对真相有一种洁癖,可是,这 位记者却陷入了一种偏执, 放大不影响事实认定的细节,混淆基本的是非。且不 说“放下来之后,笑了”是 单方的叙述,即使孩子笑了,并不能改变“虐待”的 事实,而且这种“笑”是* 可悲的,是弱势的孩子面对老师威权时无助的谄媚。 苛责细节是一种从业美德, 但不能没有了是非。 “小三精神”的*后一层意思,就是不求身份,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记者只是 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评论员只是一个冷静的 观察者,别出风头急于当事 件的主角,别借事件的报道去炒作自己、搏上位。静 默地做一个独立客观的“第 三方”,让公众看到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记者的身影 。某个热点后,公众认识了 记者,却不知道真相为何,这也许是记者个人的成功 ,却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 失败。 P0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