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帝传

陈武帝传
作者: 龙耳东|责编:程凤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5.80
折扣购买: 陈武帝传
ISBN: 9787520525688

作者简介

龙耳东,原名陈龙,作家、编剧。电视节目编导、制片人。 著有《烽火女兵》《战地花飞》《战火凤飞》《大唐太子李建成》及电视节目《红色老区,神韵中亭》《神奇的苗乡,那迷人的地方》《边关探秘》等,有一定影响。电影《小城迷影》(编剧)播出后,广受好评。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兵祸突起惊朝野 八月的皇宫,寂静而闷热。 突然,一阵杂乱的跑步声由远而近——伴着惊慌的哭喊声:“大事不好了!——侯景反叛……带兵杀向京城了——” 梁太清二年(548)八月十日,西魏降梁叛将侯景率八千羯胡兵从寿阳杀奔梁朝的都城。侯景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以诛杀朝中佞臣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由头起兵。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叛乱者所惯用的伎俩。 也正因为朱异等人奸诈、贪婪,阿谀奉承,欺上瞒下,对别人苛刻,他们自己却骄奢淫逸,花天酒地,被时人所痛恨。侯景以诛杀奸臣为由起兵,居然也得到了一些官民的积极响应。沿途也有很多民众参加叛乱队伍,甚至一些城镇郡守,或开门迎接,或不战而降。 侯景率兵杀奔建康的消息,顿时打破了梁庭皇宫的寂静,震惊了满朝文武。寂静的皇宫陷入惊慌失措之中。宫人、侍从、大臣们惊呼、奔走、四下寻找躲避之处……而梁武帝萧衍在干啥呢?他正在书房津津有味地读着佛教经书。 “皇上!——大事不好了!侯景举兵反叛,杀向京城了!”当军情急报呈送给梁武帝时,他却手捧经书,对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不屑一顾地拈须笑道:“景何能为!吾折棰笞之。” 梁武帝太轻敌了!侯景率领那群金发碧眼、满面卷须的羯胡人杀向京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南梁军民恐慌而逃。连路边的树木都在瑟瑟发抖,搅动着空气中的阵阵血腥味。梁武帝完全没有想到此事的严重性!没想到此次侯景兵乱,不仅他皇帝老儿的身家性命不保,还连带他的江山也一同毁灭! 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大名的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兰陵都里人,萧何二十四代孙,萧衍和南朝齐国还是同宗,依辈分,萧衍之父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萧衍幼而好学,允文允武,多才多艺,六艺皆精;至于阴阳星相各种学问,无不精通。南齐中兴二年(502),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建立梁朝。 史书把他写得很神奇:说他的母亲张氏曾梦见自己怀抱太阳,随后就有了身孕,于是生了萧衍。他生下来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额骨中央隆起,形状如日,面部如龙,回头有如虎望重山,舌纹为八字形,颈部有浮光,身体映着太阳却没有影子,两髋骨都是双骨并生,脖颈上部隆起,右手有文为“武”字。萧衍小时候,能蹈空行走。长大后,博学多通,喜爱谋略,有文武才干。他所住的房子中,常常像是有云气,别人有时遇着,身上会觉得十分清净。 萧衍之父叫萧顺之,是齐高帝的宗亲皇族。齐高帝称他的父亲为族弟,这关系够亲密的吧!可是,齐朝的萧宝卷即帝位后(南朝齐第六位皇帝),他为了自己集权和专制,废杀六位辅政大臣。将萧衍的兄长、齐朝的尚书令萧懿给冤杀了。萧衍要为兄长报仇,就召集部将商议把萧宝卷这个皇帝赶下台。萧宝卷的滥杀,引起了大臣和将领们的惊惧。齐太尉陈显达从九江起兵,联合徐、兖二州刺史江夏王萧宝玄的兵马,一起围攻建康。平西将军崔景慧叛乱,裴叔业投魏,齐的南豫州领土丢失。雍州刺史萧衍看准时机,率领万人起兵于襄阳。联合齐皇宗室、荆州府的萧颖胄共同讨伐萧宝卷。拥立萧宝融即帝位于江陵,史称齐和帝。废萧宝卷为东昏侯。 萧衍有拥戴之功,齐和帝萧宝融授萧衍为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再后来,齐和帝封萧衍为梁王。萧衍的权力欲大,也想当皇帝了。萧衍按捺自己的野心,先以齐和帝之名,剪除了湘东王萧宝晊兄弟,杀掉齐明帝其他儿子,断绝了齐王朝群臣的其他念头。然后,就想废齐和帝萧宝融。萧衍自己想做皇帝,就先让他的弟弟在民间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臣民听了,都以为萧衍有天命。 范云和沈约听了民谣,知道萧衍的心思,便联合中领军夏侯祥,逼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萧衍。萧衍接到齐和帝禅让的诏书,还假惺惺地谦让了三次。群臣又劝进了三次,齐和帝再下诏禅让。这样,很会演戏的萧衍才“很无奈”地登上了帝位。史称梁武帝。改国号“梁”。齐朝至此宣告灭亡。梁武帝封“禅位”了的萧宝融为巴陵王。 沈约拥戴有功,梁武帝也不亏待他。他又给梁武帝建议“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萧衍就派亲信郑伯禽送给年仅十五岁的萧宝融一大块生金,逼他吞金自杀。已经“禅位”的萧宝融(齐和帝)虽然年少,但风采不减帝王贵种,朗言说:“我死不需金,醇酒足矣。” 郑伯禽一看废帝如此“配合”,也很高兴,便弄来一大坛美酒。萧宝融年少明达,神情怡然,大碗狂饮,沉醉不省人事。郑伯禽见状,快步上前,掐死了这位十五岁的龙种美少年。 没有人知道,齐和帝大碗狂饮时的心情如何?但史家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和帝晚隆,扫难清宫。达机睹运,高颂永终。”(和帝在齐朝末期能够兴隆一时,扫除了艰难,清理了宫廷。他能够明达征兆察知运数,这样的结局也很值得后人传颂)。 萧衍当了皇帝,但爱读书的好习惯一直保持着。但是,萧衍喜欢读书,却没学到优秀的品德,第一就是纵容皇族宗室违法乱纪;第二就是荒废政务律法;第三就是贪慕虚荣,好大喜功,重用吹牛拍马之徒。以致他落得一个败国破家、被活活饿死的下场。 他还是一位佛教徒。他以举国之力弘扬佛法,广建佛寺,大造佛像。每次布施耗费千万银两。他还脱下龙袍,穿上法衣,舍身寺院。众臣用数以亿计的巨金来赎回萧衍的真身,萧衍才“迫于无奈”地起驾回宫。 萧衍是先习儒家,再奉道家,后入佛教。当时有原天竺国王子达摩祖师泛海来华,传扬佛法。痴迷于佛法的梁武帝萧衍热情接待了达摩祖师,并自以为得意地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如实回答:“并无功德。” 梁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达摩答:“你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达摩说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达摩祖师实是批评梁武帝寻佛法不如说是寻功德,欲心不灭,佛法难求。梁武帝领悟不了达摩话里的玄机,便觉得寡淡无味。达摩也觉得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决定离开南京(建康)北上。 萧衍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面对侯景举兵反叛这个震惊朝野、改变华夏历史的重大事件,他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只是下令悬赏:能杀侯景者,封三千户公,并授予州刺史之职。直到过了六天之后(甲辰,十六日),侯景军一路斩将夺关,逼近建康京城了,他才在大臣们的紧急劝谏下,诏令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为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为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礼为西道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裴之高为东道都督,由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邵陵王萧纶持节监督各路军队,讨伐侯景。 侯景何许人也?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族胡人。对于羯人的起源,至今史学界无定论。只是笼统地说是匈奴族的一个分支(别部),即匈奴别部,又不属于匈奴人。来自中亚,以骑马放牧为生。羯人是否是独立民族,或只是一个族群名称,现在学者仍有争议。羯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屠各、鲜支、寇头、乌谭、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秃董、勃蔑、羌渠、贺赖、钟跋、大楼、雍屈、真树、力羯,各有部落,不相杂错)。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其种族的根源,学者有数种猜测:有源自中亚大月氏、康居部落联盟、呼揭等假说,但因文献资料太少,这些假说都无法获得证实。 在汉语中,羯的字面意思是阉割后的公山羊或公绵羊。也有性情强悍之意。晋朝时,羯被用来称呼杂胡与胡人。杂胡即小胡、部落胡,因为他们是附属在南匈奴之下的小部落,因此被称为杂胡。匈奴刘渊、刘曜等人也曾被称为羯胡,所以羯不一定是单指石勒部落。此外,在史书中,又称他们为戎羯、胡羯、羯贼、羯胡、羯虏、匈羯等。 五胡乱华,是中华民族一段悲惨的历史。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入侵中国腹地,肆意屠杀。在羯胡人残暴压迫和血腥屠杀下,中原汉人仅余下四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田地大量荒芜,伴之虎狼野兽成群出现。 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被屠杀,纷纷筑堡自卫和胡人对抗。特别是陈午领导的“乞活军”英勇而悲壮地与羯胡人不断拼杀、抗争。 陈午,乞活军的主帅。振武将军、陈留内史。据史载:“晋永嘉末陈留的乞活帅 ,石勒曾与陈午相攻于蓬关。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四月戊寅,振武将军陈留内史陈午卒。午临卒戒其众勿事胡。午者乞活帅也。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午时据浚仪,众可五千余人,率劲悍善战。” 乞活军初期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饥饿之间的矛盾。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吃上饭。随着五胡乱华的深入,乞活军的主要矛盾变成了民族矛盾。在这一阶段,乞活军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以及令人敬佩的爱国情怀。 乞活军的主帅陈午本是石勒部下,后叛之至陈留,死前还留下了“莫要降胡”的命令。当时的广宗、陈留是乞活军两大根据地。乞活军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缠着羯胡军队,死缠硬打,不屈不挠,给羯胡造成巨大的困扰。 在陈午的乞活军中,冉瞻的儿子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勇力绝人。十二岁时降石勒,被石虎收养为义子,改名石瞻。在羯赵政权中,冉闵是个异类,既是名义上的石氏,又是汉人,更是乞活军拥护者。在乞活军的帮助下,冉闵败石冲、杀石遵、诛石鉴,躲过无数次暗杀。公元350年,冉闵即位称帝,恢复冉姓,建立冉魏,改元永兴。尽杀石虎后人,颁布“杀胡令”。杀胡令共分为三道条令: 第一,“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无论是统治境内还是境外,只要看见有胡人拿着兵器,一律斩杀。这条法令颁发后,汉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拿起武器斩杀胡人。最终,面对汉人强势的反击,胡人无力抵抗,只好北逃。 第二,“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跟官府有着相同心思的人留下,不同心思的人任由其离开。那么,官府的心思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才算跟官府有着相同心思呢?对此,法令中并没有明确说明。 第三,“若有汉人斩杀胡人,可以凭此胡人的项上人头获得奖赏。”这条法令出台后,汉人更是肆无忌惮地屠杀胡人,为死去的同胞报仇。根据史书的记载,该法令仅仅出台了一天,上万名胡人就被斩杀于城中。最终,面对汉人几近疯狂的报复,胡人无力抵抗。在这种情况下,胡人只好撤回草原,向北逃亡。 “杀胡令”拯救了上百万名汉人的性命,使他们免于一难。一时之间,胡人被杀逾二十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汉人迎来一段短暂的辉煌期。自此以后,乞活军跟随冉闵南征北战,皆以少胜多,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公元352年,冉闵败死于慕容恪之手,乞活军大部分为冉闵殉葬,遭受重创。从此乞活军不再有能力成规模地向胡人发起进攻,转而进行骚扰和袭击。直到东晋末年,都还有乞活军的余部在奋力抗击羌胡前秦,前后持续113年。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侯景少年时横行不羁,乡里人都怕他。长大后,性格勇猛又有强健的体力,善于骑马射箭,因此被选做北镇戍兵,逐渐立有战功。北魏孝昌元年(525),有怀朔镇兵鲜于修礼在定州作乱,攻陷郡县;又有柔玄镇兵吐斤洛周,率领他的同党,进犯幽州、冀州,和鲜于修礼的队伍会合,人马共有十多万。后来鲜于修礼被杀,部队溃散,怀朔镇将葛荣趁机把这些散兵收集起来,进攻并杀掉吐斤洛周,全部领有他们的兵众,人们称他作“葛贼”。孝昌四年(528),北魏孝明帝死去,他的皇后胡氏临朝执政,天柱将军尔朱荣从晋阳起兵攻进京城杀掉胡氏,同时诛灭胡氏的亲属。侯景这时才带领他自己的兵众去拜见尔朱荣,尔朱荣认为侯景人才出众,便把军事交付给侯景。这时正值葛荣大军南下逼近京城,尔朱荣亲自率兵征讨,命令侯景做前锋,进入河内大败葛军,活捉葛荣,侯景以功被提拔做定州刺史、大行台,封濮阳郡公。侯景从此威名大震。 不久,高欢任北魏丞相,又进兵洛阳杀掉尔朱氏,侯景又带上队伍投降高欢,照样受到高欢的重用。侯景性格残忍暴虐,统率军队严肃整齐,但是破敌后掠取到的财宝,全都按级别赏赐给将士,因此将士全都为他效命尽力,凡有攻战多获胜利。 侯景右腿短,骑马射箭都不内行。但他的智谋却很高深。当时,东魏权臣高欢手下有几员猛将,侯景都看不起他们。说他们像野猪一样横冲直撞,没什么了不起的。他对高欢说:“给我三万兵马,我就可以横扫天下!定能过江把萧衍老头绑过来,让他来做我们太平寺的住持。”高欢很赏识侯景的豪言壮语,让他带兵十万,督管河南军政事务。 侯景主政河南后,对高欢说:“如今我握兵在远方,恐怕奸人会玩弄什么诡计,大王要是给我写信,请做些特殊的标志。”因此,高欢每次给侯景写信,总在信末点上细微的记号。无人知道这个小秘密。 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547)正月朔(初一),发生日偏食,未被遮尽的太阳像钩一样。当时就有许多人认为,这一年不太吉祥。 正月初八,东魏勃海献武王高欢去世。高欢性格深沉谨细,神情庄严,无人能猜测他的心思。他处理政务灵活机动,料事如神。他统率军队法令严格,处变果断,明察秋毫,谁也不敢冒犯、欺骗他。他任人唯贤,只重才能,不看门第和虚名。高欢平时节俭朴素,他所用的刀、剑、马鞍以及缰绳都没用金银玉器装饰。他年轻时很能饮酒,自从担当大任之后,饮酒便不超过三杯。他了解下属,喜欢人才,对有功勋者和老部下都极力保护、成全;每次俘获到敌国的那些为本国尽忠尽节的大臣,大多不处罚他们。因此,文武百官都乐意被他使用。 高欢死后,他的长子高澄秘不发丧,只有行台左丞陈元康知道。 高澄假借高欢的名义写信,召侯景回来。侯景见信末没有点上细微的记号,即知此信为假。侯景顿起疑心,思之感到恐怖。他想到与高澄的隔阂,心里惴惴不安,不敢回京,怕遭祸灭。 于是,侯景以河南全境之地,投归西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带领全城百姓响应侯景的行动。西魏任命侯景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东魏、西魏的变迁。 东魏、西魏都是北魏国号的延续,北魏是鲜卑拓跋部所建,又称元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拓跋部落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 东晋咸康四年(338),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建立的都城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五胡乱华后,前秦苻氏灭掉了代国,拓跋氏子孙拓跋珪流离到贺兰山一带。 后来,前秦国君苻坚以投鞭断流之势挥军南渡,妄图一举歼灭东晋政权,但是东晋大将桓玄却彻底粉碎了他的美梦,使得志存高远的苻坚不但一败涂地,而且还留下“风声鹤唳”的千古笑柄。 此后,前秦国力大衰,而苻坚的得力助手慕容垂也趁机拥兵自立建立了后燕,前秦国势更微,不久后亡国。此时拓跋珪也借这个良机召集各部族,宣布承袭代王之制,重建代国。同年,拓跋珪回到了代国的故都盛乐,此地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在那里,拓跋珪改称魏王,建立北魏。 后燕的国君慕容垂就是他的亲舅舅,而后燕军事实力很是强大。于是拓跋珪与他舅舅结盟,先后灭掉了贺兰山各部族,统一了自己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