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1267-1912)”历史空间研究

“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1267-1912)”历史空间研究
作者: 刘祎绯,陈大鹏,董凌霄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124.90
折扣购买: “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1267-1912)”历史空间研究
ISBN: 97870306412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缘起
  一、什么是意象?
  本研究题为“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历史空间研究,则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即什么是意象,意象的范畴又是几何?
  比较专业地讲,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时,人会产生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形成主观的环境空间认知,这便是空间意象。这种主观的认知又会反作用于人的行为,从而与环境产生具有一定互动性的相互作用,这便是意象研究的范畴(图1-1)。
  现实世界
  图1-1 人对环境的感应过程(来源:许学强等,2001)
  如若比较通俗地解释,则城市环境虽然是客观的存在,但真正为每个人感知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而且这些感知中既有被加强、美化的部分,又有被忽略、扭曲的部分,真正影响人们在环境中行为的其实正是这种主观化以后的城市空间。另外,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环境的感知是不相同的,但从总体上看又可以汇集为具有共性的集体记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意象。比如,无论是否真正到过伦敦,读过福尔摩斯的人都会对伦敦抱有一定的惯有且共性的想象。又比如,我们找来关于某座城市的各种旅游书籍、宣传图册、网络信息,都会发现一些不断重复的主题,也就形成了如图1-2所示图片表现的这样一批颇具特色的城市图景。
  图1-2 世界城市24小时系列
  当然,在过去或未来,我们关于一座城市的观念和想象都有可能改变,换言之,城市的意象也是处于变化的进程当中的。城市非常有趣的一点也在于此,作为一个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体,现实的城市本身就处于持续的变迁当中,更遑论其意象。城市的客观变迁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象变迁,人们的主观意象变迁反过来又会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变迁,这其中既能看到历史性的研究价值,还透露出对不少现实问题的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城市意象”的概念最早由凯文 林奇(Kevin Lynch)于1960年提出(图1-3—图1-6),他将心理学中的意象概念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即居民形成对城市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知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这种通过空间感知来把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关注受城市空间影响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受到广泛的讨论和传播,如今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获取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相关的社会数据的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城市普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不过截至目前,“城市意象”在我国的应用还是凤毛麟角,在历史地段中应用就更为稀少了。
  图1-3 城市意象及其五要素(来源:Kevin Lynch,1960)
  图1-4 波士顿的意象地图(来源:Kevin Lynch,1960)
  图1-5 泽西城的意象地图(来源:Kevin Lynch,1960)
  图1-6 洛杉矶的意象地图(来源:Kevin Lynch,1960)
  二、为什么要研究意象?
  先来看一组相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卫星地图对照。下图分别是2001年和2017年的北京老城,即北京二环以内范围(图1-7—图1-10)。若我们再放大比例尺,看故宫以东至二环范围的同时段卫星图对比,城市肌理的变化则更为清晰显著。这些还仅仅是21世纪以来的变化。而且即使对照时看似没有明显变化的历史街区、胡同片区,实际的生活体验也是有很大变化的。
  图1-7 2001年的北京老城卫星地图(来源:
  百度地图)
  图1-8 2017年的北京老城卫星地图(来源: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