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京华通览

太庙/京华通览
作者: 编者:贾福林|总主编:段柄仁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太庙/京华通览
ISBN: 978720013866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古代人对死者按生前的美、恶给予褒贬之词,称谥号 。清代帝、后的谥号由继位皇帝降旨,再由礼官评议拟出 后上奏继位皇帝。臣子的谥号多由朝廷赐予。此外还有加 谥、改谥、夺谥。谥号始于周朝,早在西周时,谥号就已 在贵族中普遍实行。 周代贵族的神主号,通常是谥号加爵号。周天子以谥 号加“王”字,如文王、武王;诸侯以谥号加“公”字, 如桓公、庄公;卿大夫则以氏族名称加谥号再加“子”字 ,如季文子、赵宣子。主号的命名还可用序号。周人以昭 穆定世次,爵位由嫡系子孙单传,昭穆与世次是一致的, 所以,神主也有用世次序号来标号的。始祖称**世,然 后依次为二世祖、三世祖直至祢祖。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神圣不可侵犯 的尊严,防止子议父、臣议君的不尊行为,废除了谥法, 臣民根本无权评价皇帝,皇家世系只需以毫无评价意义的 数序计算即可,皇家世系成为毫无评价意义的数序。皇帝 成了认识的禁区。 到了汉代,虽又恢复谥法,但在皇权专制的制度下, 帝王的**形象同样不可损害,况且随着儒家孝道的提倡 和君统的连续性,嗣位皇帝对其祖先自然极为尊崇,谥号 成了美化帝王的工具。臣子也慑于皇权的威力,同时本着 君臣荣辱共体的观念,自然在进行追谥时只能掩恶扬善、 大加褒扬了。帝王谥号用两个字的较多,如汉朝的孝文帝 、孝武帝等等。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的,经继位的帝王认可 后予以宣布。由于谥号具有“褒贬死者,劝勉生者”的作 用,故选用谥号时一般要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去议定,所以 就有一些名不副实的谥号。如汉献帝刘协乃东汉**之君 ,死后却被曹魏谥以表示聪明睿智的“献”字。 谥号的选定要依据谥法,谥法始于西周,经过历代修 补,至宋朝苏洵奉诏将前人刘熙、沈约等人编修的谥书, 经过考订编成《谥法》一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遵从。 该法共168谥311条,按其谥号的性质可分为三类:一是颂 扬的,如神、圣、贤、德、明、文、武等;二是批评的, 如灵、厉、丑、炀、戾、缪等;三是同情的,如悼、伤、 哀、怀、幽、殇、愍等。《谥法》中对每种谥号都有明确 规定,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之才;“贤”表示 “仁义合道”之君;“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 示“杀戮无辜”;“愍”表示“在国遭忧”等。 先秦君主之谥比较简朴,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偶尔也 有三个字的,内容也多是论及品行和政绩的。唐以后,随 着专制主义的加强,帝王的谥号也变得越来越长,已没有 严格的字义规定,但字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律性。 唐帝谥号基本上是5字或7字,如“恭灵庄闵孝皇帝”;宋 代为16字;明帝谥以17字为准;清代皇帝累谥谥文不算称 谓一股不超过23个字(努尔哈赤因是开国皇帝不在此列) ,皇后谥文一般不超过19个字(谥号从夫)。慈禧采用了 皇帝的谥法。 谥号在形式上越来越整齐划一,在内容上则基本上是 虚夸美誉之词,多是夸耀美化的文字,如“天、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