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的故事(上下)
作者简介
陈登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原主任、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在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领域研究享有盛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二届、三届、四届副会长,获国务院颁发“为我国发展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证书。出版《周恩来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毛泽东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刘少奇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七位革命前辈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邓小平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朱德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等多部专著。
内容简介
栗裕大将的故事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伏龙 乡枫木树脚村一个侗族家庭。会同县地处湘西,当时 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在粟裕祖父的时代, 家里有几十亩土地。到他的父辈,三兄弟分了家,每 家有二三十亩土地。粟裕共有兄弟姐妹五人,家庭人 口多,家庭境况并不富裕。因为乡下经常闹匪患,后 来他的父母就带着全家迁进了会同县城。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是清朝末年的落第秀才,为人 忠厚老实,但思想比较保守。他“望子成龙”心切, 一心想要把粟裕培养成为封建地主家庭的传宗接代人 。1913年,粟裕六岁时,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1918 年后进了县城的“模范小学”和“高等小学”学习。 童年时代的粟裕,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喜欢下 河游泳、攀岩上树,常同家里雇佣的两个长工一起玩 耍。长工们见粟裕没有少爷架子,都很喜欢他。特别 是有个叫阿陀的青年长工,擅长讲古时候剑侠劫富济 贫、除恶扬善的故事。每当他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地 给粟裕讲“七剑十三侠”和“草上飞”等故事时,都 会给粟裕带来欢乐。这些故事还唤起他对受苦受难的 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剑侠”的崇敬。当时,粟裕虽 然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毛头小子,但萌生了一种愿望 ,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做个除暴安良的剑侠。他怀着 仗义行侠的愿望,经常跟着阿陀练功习武。他在小腿 绑上沙袋,练“飞毛腿”,舞弄着自己制作的狼牙棒 ,还用阿陀送给他的自制火枪射击画有恶霸头像的靶 子。 粟裕在高等小学读书时,会同县城里驻扎着军阀 部队的一个连。这支军阀队伍,肆意欺压百姓,每次 出营都排成几路纵队,不管有没有行人,不问道路宽 窄,横冲直撞,把做小生意人的摊点、挑子随便踢倒 撞翻。老百姓怨声载道,但敢怒不敢言,从心底里恨 透了这帮军阀兵。看到这些,粟裕和小伙伴们愤愤不 平,后来,他们放学外出时,也排成几路纵队,故意 去冲撞那些军阀兵,为受辱受气的老百姓出气。这种 对抗,使粟裕渐渐产生了“自己搞队伍”的念头。他 想到外面去闯一闯,拉起一支保护穷苦百姓的好队伍 ,带回来狠狠地教训那些欺侮老百姓的军阀兵。 为实现这个抱负,粟裕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可 是,他的所作所为与他父亲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远了 。正当他在学校里刻苦学习,国文、算术、绘画、体 操、唱歌等各门功课都成绩优良时,父亲却让他管家 、记账,还常常逼他请假在家做事。这样就导致了粟 裕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业荒废,连续两年留级。 这时,家里还强行做主,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比 他大两三岁,还裹着小脚。来自家庭和封建习俗的束 缚和压抑,使他实在难以忍受。 1924年初,年仅十七岁的粟裕毅然离开了家乡。 他跋山涉水,来到了常德,先后在常德第二男子师范 附属小学和常德“平民中学”学习。为了多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