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为新观众设计自然)
作者简介
伯纳德·莱特曼 Bernard Lightman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国科学史学会副主席(2016—2017)、主席(2018—2019),国际科学史权威杂志Isis主编(2004—2014),著有《不可知论的起源》(The Origins of Agnosticism,1987)等,主编《语境中的维多利亚科学》(Victorian Science in Context,1997)和《科学史手册》(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2016)等。 译者简介: 姜虹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科研兴趣为博物学史、性别与科学研究、科学编史学等,译有《植物与帝国: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探》《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
内容简介
1875年,《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期 刊上一篇文章尖锐地谴责了经常参加皇家学院(Royal Institution)科学讲座的“浮躁观众”。这位匿名作 者将这些观众分为两类:一类是“任性或盲从潮流”凑 热闹的人,满足于在科学上浅尝辄止;另一类人“怀着 最美好和坚定的愿望”参加讲座,但因为“通识教育的 缺乏,难以深入任何领域”。这位作者对科学讲座的观 众评价很低,而观众对讲座内容的评价也没好到哪里去 。《星期六评论》的这位评论者宣称,“就是为了迎合 这些一无所知的科学追捧者,才发明了‘大众科学’( popular science)”。尽管他承认“赶时髦和大众化 会给真正的科学”带来一些好处,但就别指望科学中的 硬知识能“得到大众的青睐”。于是,“真正的科学” 会带上“假面孔”“出现在公共场所”,以赢得“老百 姓的惠顾”。科普演讲者在面对观众时常常用一些“修 辞手法”去“美化知识”,强调独特、耸人听闻和离奇 的现象,而不是具有更本质意义的内容。他们有着“强 烈的矛盾倾向”,想方设法“让观众感到震惊”。演讲 者为了讲清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常常借用“熟悉的物 体和环境”,以期能深入浅出、便于理解,但结果反而 让人不知所云。1 在这位作者看来,要“让这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 人完全理解任何精深的科学主题”无疑是“徒劳的”, “除非他们接受了全面的通识教育”。向懵懂无知的公 众传播科学知识注定会失败,这只不过会造就两类讨厌 的人:浅薄的跟风者和无能的演讲者。关于第一类,《 星期六评论》并不认为“耸人听闻的科学”能推动时代 的文化进步,附庸风雅的文学爱好者尚能容忍,但“科 学上一知半解的跟风者则只会在闲聊中得意地卖弄赫胥 黎和丁达尔讲座里的知识,为自己的断章取义而扬扬自 得……不过是社会的害虫”。无能的演讲者则更糟糕, 他们只会东施效颦,模仿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 )和约翰·丁达尔(1820—1893)戏剧化的演讲风格, 却不具备他们的专业知识。“真正称职的老师在向轻浮 、无知的受众讲授知识时,难免也造就了附庸风雅的” 无能演讲者。在当前的形势下,“任何人,只要有足够 的社会地位、能吸引到听众,就自以为有资格可以在便 士读书会、2技工学社(Mechanics’ Institutes)等 机构滔滔不绝地发表科学演讲。关于科学的末学陋识泛 滥成灾,充斥这些公共场所”。这位评论者坚持道,引 导“社会各阶层培养健康的科学兴趣”唯一“正确的方 式”是,让科学“呈现自己原本的模样,摒弃所有华而 不实的鬼把戏,也不要制造‘轰动效应’去诱惑观众” ,要让公众明白“追求科学真理是严肃的事业,而非儿 戏”。3如果真像这位评论者说的这样,那就只有科学 家4才能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他们应该不会向大 众粗浅的理解水平妥协。那么,究竟是谁在向大众传播 “耸人听闻的科学”?这位评论者并没有明说。这样的 传播者众多,还是只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是否诚如这 位评论者所言,对追求科学真理的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 本书探讨的是 19 世纪下半叶向英国公众传播“耸 人听闻的科学”的普及者们。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研究 对象大部分不是科学实践者或科学家,而是职业作家或 记者。这个群体相当庞大,我在书中讨论了30 多位这 样的人物。诚然,我可以轻而易举囊括更多的人,但我 决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最高产、最有影响力和最有 意思的一些人身上。在这个时期,他们为日益增长的大 众读者群体承担起科学阐释者的角色。我并不试图费太 多笔墨去分析科学的受众,而是更关注科学普及者们如 何构想他们的受众,这种构想又如何影响其写作和演讲 。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的作品寓教于乐,并清楚地意 识到自己在打造一种读者市场,要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就有必要使用一些“小把戏”。特别成功的普及者写 出了最畅销的作品,这些书就像《物种起源》和当时其 他重要的科学文本一样,有着极其广泛的读者群。这些 科普作家大多认为,自然有着丰富的内涵,并饱含宗教 的奥义。他们重返自然神学传统,其作品将他们在大自 然中感受到的神圣设计生动地展示给新的读者受众。他 们之所以不可忽视,一是因为他们巨大的影响力,二是 因为他们在更广泛意义上诠释了科学思想,却往往与精 英科学家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想研究 19 世纪下 半叶英国人如何理解科学,就不可能绕开他们。英国是 最早经历通信革命5的国家之一,我将重点关注该国的 情况,研究在这个国家针对广泛受众群体的科学写作和 演讲的发展变化。 本书共有 8 章。我在第一章交代了背景,探讨了 出版业的转变,以及它与科学世界的变化如何相互影响 。我思考的是,在 19 世纪下半叶,为什么科学被看得 尤为重要,而且振奋人心——为何这个时期有时甚至被 当成科学崇拜的时期?我讨论了 18 世纪晚期到 19 世 纪上半叶科普传统的重要性,也分析了学界在研究维多 利亚科学普及者时所采用的多种方法。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权威刊物联袂推荐 ★精装四色,起鼓工艺,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