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葡萄树: 葡萄酒里的欧洲史
作者简介
尼娜·卡普兰(Nina Caplan),记者,热爱旅行、葡萄酒与艺术。曾乘坐渡轮穿越地中海,在斯里兰卡的丛林里学会倒立,关注过菲律宾因台风造成的破坏,还写过一篇关于叙利亚冲突导致饥荒问题的获奖文章。曾供职于《时代周刊》《卫报》,为《新政治家》《泰晤士报》《星期日电讯报》《品醇客》《国家地理旅行者》等多家媒体写过许多关于葡萄酒的专栏文章,也在餐厅等场合做过葡萄酒讲座。本书是卡普兰的第一部作品。
内容简介
罗纳河谷: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或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的需求,我们却几乎意识不到。 ——西蒙娜· 薇依 在里昂,我们走的路一直在给罗纳河“让位”。我记忆中没有哪条河像罗纳河这样吸引人,宽阔的河面上涌动着有力的浪花,这些浪花曾经协助过罗马人的征服大业,也推动过贸易的发展。但是最近两个世纪,罗纳河渐渐被大坝、堤防、河堰驯服了。罗马人总是非常擅长驾驭外力来达成自己的野心,他们把蛮人部落收为自己的盟友,把罗纳河变成了高速通道。罗纳河沿岸的定居点越来越多,几乎所有高卢人都快乐地享受着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过着安心而富足的生活。现在,罗纳河上架起很多桥,沿着河岸向南走上几天,你就会穿过这个地区一个又一个肥沃的葡萄园,而经过的每一个路口和横渡口,都在提醒着你罗纳河交织着征服与依附的复杂历史。 在罗纳河谷,罗马帝国似乎是从土地里突然冲到你眼前的,就像香槟区那些远古生物化石一样。这里到处都是马赛克、双耳细颈陶罐和雕塑,形式上也非常有一致性,而埋藏它们两千多年的土壤却各具特点。罗纳河谷的风土既有板岩地、黏土地,也有南部的大鹅卵石地。鹅卵石表面光滑,具有很好的储热功能,这一带最著名的鹅卵石地葡萄园就在教皇新堡酒庄有时候也混有神索(Cinsault);还有一些混酿白葡萄酒,常用 白歌海娜(Grenache Blanc)、克莱雷(Clairette)和布尔布兰克(Bourboulenc)等。 开车去南边的昂皮(Ampuis)之前,我在里昂做了短暂停留,去向一个在葡萄园里发现的铜板刻表达了敬意。这块铜板现藏于里昂的高卢罗马博物馆,上面刻着一篇演讲,但是铜板只有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不知所踪。当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克劳狄乌斯)不顾其他当政者反对,坚持给了高卢人和富有的人获选进入元老院的资格,铜板上的演讲就为他的这个重大决定提供了有力证据。克劳狄乌斯于公元前10 年出生在这座城市,那时的里昂叫做卢格杜努姆(Lugdunum),还很年轻,但已经是除罗马之外的世界第二大葡萄酒港口了。克劳狄乌斯不是当地的阿洛布罗基人(当地有一种葡萄就叫“阿洛布罗基卡”,Allobrogica),他是罗马人,可他不觉得这是什么要紧的差异。“我的朋友佩尔西乌斯[1] 是出身高贵的有教养的人。当他在他祖先的名字中看到‘阿洛布罗基乌斯’时,他并不觉得羞耻。”这是公元48 年,克劳狄一世在罗马元老院说过的话,就刻在那块铜板上。而且,他认为反过来道理也是一样的,任何阿洛布罗基逝去的灵魂,都不应该觉得他们的子孙因出身血统而遭受罗马人的轻慢。他的演讲起到了作用,财富和功绩取代了出身,成为最高等级公民,即贵族的评价标准,而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身担要职。这一切都是在克劳狄一世的军队出征不列颠尼亚、平定当地叛变期间发生的,然而罗马人成功平叛之后,不列颠人从未获得过罗马元老院的任何席位,这就只能怪罪不列颠人的祖先了。 葡萄树作为“移民”,往往比带着它们一同远行的人类移民更受欢迎,只是有的时候,新地方的土壤比当地人更不友好。公元1 世纪,伟大的罗马时代农业权威科卢梅拉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发源自罗纳河谷的阿洛布罗基卡葡萄,他表示,这种葡萄的种植地的改变导致其葡萄酒原本宜人的口味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最早提及“风土”和“风土影响”的文字之一。 1.角度新颖特别,以葡萄酒为切入点,探索欧洲大地的风土与历史文化,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文学、艺术、美食、旅行的优秀作品; 2.本书于2019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饮食文化界知名大奖:福南&梅森年度酒类图书奖、路易·侯德国际葡萄酒图书奖,并于2018年入围大书奖(BIG BOOK PRIZE); 3.逻辑清晰,知识点丰富,文笔优雅迷人。叙述以旅行的视角展开,从英格兰出发,一路前往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酒庄、酒窖、葡萄园以及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堪称一部“欧洲葡萄酒文化宝典”; 4.作者尼娜·卡普兰是一个热爱旅行、葡萄酒与艺术的记者,为《品醇客》《泰晤士报》《国家地理旅行者》等媒体供稿,是一位葡萄酒专家; 5.装帧设计精美蕴藉,封面使用了舒适柔和的特种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