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再寻之旅)

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再寻之旅)
作者: 冯雪松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再寻之旅)
ISBN: 9787510457043

作者简介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编辑,纪录频道副总监,南开大学硕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南京政治学院客座教授,河北大学兼职教授,范长江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穆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长及澳门记者站首席记者。 1999年底开启寻找战地记者方大曾之旅,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18年来,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其稿,完成了首部反映七七事变现场报道**人的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填补了中国新闻史和摄影史的空白。 代表作品:纪录片《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等,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倡建方大曾纪念室,发起“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到社会广泛关注,被媒体称为引发“方大曾现象”的人。 2015年5月中国记协组织召开“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号召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缅怀方大曾,学习冯雪松”。 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新闻奖、***好新闻奖、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组委会特别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哥哥方大曾的事情遥不可期,协和胡同老宅的修 缮问题和拆迁的消息*益临近。当时,小方在保定前 线失踪了已经五十年,他在院子里搭建的用以冲洗照 片的小木屋,已经朽了、烂了、没了。对于方澄敏来 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可供回忆的事物和可谈往 事的人物愈来愈少,当时七十二岁的她自感到身心乏 力,如果老宅也不在了,哥哥和方家五辈居此的气息 和根咏也就没有了。 方大曾离家时留下的底片在方澄敏和母亲的心里 视同于他的存在。“舅舅从战地再也没有回来,他在 北京协和胡同家中留下了两小木箱底片。外婆说,小 木箱是舅舅在院子里盖灰色小木星时请木匠一并做的 ,有一尺多长,半尺多宽,半尺来高,外面漆上土漆 ,专门用来装底片。”张在璇回忆道,“*本投降后 ,外婆就把小木箱放在了她卧室的平柜上。这箱底片 是家人对舅舅的一个念想,看见它就好像舅舅还在, 觉得总有**他会回家来拿这箱底片。但谁都没有想 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家人却很无奈地失去了 它。” 1966年夏,“***运动”迅猛发展,*初是在 社会上破除“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 俗、旧习惯),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舅舅 的那两箱底片让家里人很紧张,因为他拍摄的绥远抗 战的照片都是抗战初期布防在绥远前线的傅作义部队 ,官兵们服装、帽徽以及旗帜都有******的 标识,在那个年代收藏这些是犯忌的;舅舅在通讯《 冀东一瞥》中,揭露冀东伪**统治区十分猖獗的娼 、赌、烟、毒、走私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照片,那时也 都是有口难辩的“四旧”。万一这些底片让***看 到,不用说底片,家里的人都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在银行工作的姨妈就来和母亲商量怎么办,姨妈说她 打算瞒着外婆把舅舅的那箱底片交到她工作单位的“ ***办公室”,告诉他们这是家里亲人留下的纪念 物,看他们如何处置。母亲是一名家庭妇女也没有* 好的办法,无奈地说,也只能这样了,但是你一定要 注意自己的安全。姨妈在工作单位的人缘很好,说明 情况后,“***办公室”负责人看她态度诚恳就没 有为难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那你就放这儿吧”。 失落的姨妈回到家里,母亲告诉她外婆已经知道了送 底片的事。母亲说,那天外婆问她小木箱怎么不见了 ?没想到知道真相后,外婆的表现异常平静,沉默了 一会儿,像自言自语似的说了五个字:“听天由命吧 。”(张在璇《舅舅的底片》) 在写给张在璇的信中,方澄敏告诉他,北平沦陷 后,为了这些底片,外公怕**来搜查烧掉一部分, 白天烧有烟,晚上烧有火光,也就停止了,留下的这 部分藏来藏去。“也许是由于咱家是老住户,也就避 开了**的搜查。这些是小方心血的结晶,有绥远抗 战的**手材料,如果抄走就无处可寻了。1975年我 退休了,一*,我到工会办公室(前***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