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精)/哈佛中国史
作者简介
潘玮琳,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全英语硕士项目兼任讲师。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史、海外中国学。 卜正民 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亲自撰写其中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已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杀千刀》等。
内容简介
龙见 元代首次出现龙是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这是 元朝建立后的第22个年头,距离开国皇帝忽必烈汗 (1215—1294)驾崩尚有两年。这条龙出现在太湖边。 太湖是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一大水系,它像一 颗心脏,通过纵横交错的自然与人工河流的密网为这 片淤积地带输送水分,上至明朝的第一个首都南京, 下至沿海港口上海,皆仰赖它的润泽。随着蛟龙腾空 ,洪水便从龙口倾泻而下,淹没了沿湖的庄稼地,良 田变成了泽国。 仅隔一年,元人便再次目击到龙。这次,它出现 在陈山,这是位于太湖东南7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丘。 陈山上有一座修于宋代的龙王庙。这座庙被称为龙王 行宫,行宫是皇宫的专称之一,因为龙王就像皇帝一 样,在全国各处巡视,故有此说。因庙宇年久失修, 地方官觉得应该重新修葺,以期取悦龙王,为全县普 降甘霖。至元三十年七月十五日(1293年8月25日), 临近正午时分,画工正在作业,突然雷鸣电闪,狂风 大作,两条龙驭风而至——龙王和他的幼子驾到了。 双龙俯瞰战战兢兢的画工,随即摆尾,没入云中。说 时迟那时快,一阵雨从天而降,为该地长达两年的干 旱画上了句号。 翌年,忽必烈汗薨。三年后,龙王携子二度在陈 山呼风唤雨,竟被群龙乘暴雨大闹鄱阳湖(即长江自 太湖溯游而上的第二个主要湖泊)的声势所压倒。它 们在空中纵横翻腾,兴风作雨,让周围的州府都遭了 洪涝之灾。 此后42年内,龙再未现身。直到元顺帝至元五年 六月十五日(1339年7月29日),一条恶龙猛扑向滨海 省份福建的腹地山谷。恶龙带来的疾风暴雨横扫了 800户民宅,冲毁了1300公顷农田。10年后,五龙再 次驾云莅临江南,吸卷海水于天空喷洒。此后的17年 内(1351—1367),有关龙见的记载有七次。至正二十 七年(1367),也就是元朝的最后一年,共有两次。第 一次在六月四日(7月9日),北京。只见一道电光闪过 ,便有一条龙从废太子府的一口井中一飞冲天。那天 早晨稍晚些的时候,有人看见这条龙栖息在附近一间 寺院的洋槐树上,事后人们发现树干上有抓痕和灼烧 的痕迹。第二次在一个月后,山东省的龙山,这里是 一处祈雨胜地。在七月的暴雨中,一条龙曾现身山顶 。口’待龙飞升后,一块大石自峰顶滚落,留在了该 地的民间传说中。八个月后,忽必烈的众多子孙之一 被迫放弃元朝皇位,避入蒙古草原。元朝的军事统治 遂告终结。 龙主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毫不费力地解释了这些奇怪 的事件。他们在帝国境内叛乱四起的背景下,看着元 朝最后17年逐步增加的龙见事件,于是知道这是元朝 即将衰亡的天兆。至正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1355年8 月10日),飓风袭击了江南,一条白龙自旋风中冲出 ,一位小品文作家记录了这一事件,他回忆道:“凡 龙所过处,荆棘寒烟,衰草野邻。”当次年内战打到 江南时便是这番景象。他哀叹道:“视昔时之繁华, 如一梦也。”12年后,即1368年,朱元璋(1328— 1398)自华中的叛乱里脱颖而出。用描述称帝的标准 语汇来说,便是朱元璋“飞龙在天”,而明朝草创。 朱元璋把忽必烈汗当作一位伟大的征服者来崇拜 ,他渴望像后者那样,让天下以一己之意志为转移。 正是这两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在元明两朝 长达四个世纪的时间里的形态,也左右了中国其后的 走向。在他们之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具有如 此影响力的人物,直到20世纪毛泽东的崛起。忽必烈 的野心是征服东亚,而朱元璋在开疆拓土方面的胃口 则没有那么大。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他从蒙 古人手中夺来的满目疮痍的国土变成一个道家的乌托 邦(Daoist utopia),尽管它很快就走了样,沦为一 个法家的古拉格(Legalist gulag)。今天的中国人都 知道他是“太祖”,这是他的庙号,即“伟大的祖先 ”的意思,这是对开国皇帝的尊称。但这并非当时人 们对他的称呼,因此,我遵照一般的指称习惯,或直 称其名讳——朱元璋,或以其年号称之——洪武(取 “武运洪大”之意)。每个皇帝都要择取一个年号, 或标榜自己过往的功绩,或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洪 武”即是要明朝子民牢记朱元璋的赫赫军功。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