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国学知识全知道(精)
ISBN: 9787550247253
“中国”一词的由来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 *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 **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 善的礼乐制度。他们看周围的四夷仍旧在裹着树叶 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滋生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 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 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 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的南蛮、北狄、东夷、 西戎而言。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而是 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 、“中原”、“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 “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西周时期, “中国”泛指西周及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 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 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 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 了**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区域。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 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 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 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 ”;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偏安一隅,仍以“ 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 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 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 、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等意。 四夷 “四夷”是早期的华夏族人对周边民族的称呼 。前22世纪左右,黄河中下游的农耕部落开始形成 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历经夏、商、周三代,逐 渐形成了一个“华夏族”的概念。尤其到东周时期 ,华夏族在物质上拥有了相对有保障的农耕文明, 在文化上也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看到周边的民 族还过着颠沛流离的狩猎生活,人也比较粗野,于 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开始有意识地将 自己与周边这些“野蛮人”区分开来,称之为“四 夷”、“蛮夷”。夷者,带弓之人也。具体而言, 人们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将之分别命名 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又 具体分为“赤狄”、“白狄”、“骊戎”、“东胡 ”、“楼烦”等名目繁多的称呼。总体而言,“华 夏”与“四夷”的区分不仅仅是一种民族区分,也 是**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区分。这种区分并非是静 态的,而是动态的。在整个春秋时期,出现了长达 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华夏’’与“四夷,,的外 延边界都处于一种不停的变动之中。总体而言,是 “四夷”向“华夏’’转变的单向变异。而在秦汉 之后的历史中,“四夷”华夏化的进程也一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