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遗产六讲/大家小书

史学遗产六讲/大家小书
作者: 白寿彝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史学遗产六讲/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086751

作者简介

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河南开封人,**。**史学家、**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及中国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白寿彝史学论集》《白寿彝民族**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学步集》等,主编有《史学概论》《**人物志》《中国通史》等。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药学遗产和戏曲遗产的整理工作,在*的领导下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个是蓬蓬勃勃,一个是万紫千红。历史遗产的其他 方面,如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化学、建筑、机械、音乐、舞蹈、雕塑 、绘画、文学、哲学等等的整理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祖国 史学有长期的历史,有浩瀚的典籍,它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是丰富的。但我 们史学工作者注意一般的历史遗产比较多,注意史学遗产还很不够。这篇 小文想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促请同志们多注意一下。 我认为,在努力开拓史学工作的新园地、提高不断耕耘的质量的同时 ,适当地分出一些力量来研究史学遗产,对于发展我们的新史学是有意义 的。我想,这至少可以得到下列的几种好处。 **,研究史学遗产可以*具体*深刻地理解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在现实斗争中的战斗作用。 自殷商“有册有典”以后,国史的编修大权主要是掌握在奴隶主** 和封建主**的手里。在封建时代里,官史没有不咒骂农民起义的,没有 不把对农民的镇压写成神圣的“正义”行动的,而又往往把官兵对老百姓 的残杀掳掠写在起义农民的账上。改朝换代了,回护本朝的短和夸大前朝 的罪恶和错误,这就成了新修史书的一个政治任务。如果在封建割据的时 期,不同割据集团的史书就会互相对骂起来。 也有进步的或有进步倾向的史学家写出了触犯统治集团利益的东西, 他这个人或他的这部书就要倒霉了。司马迁揭了封建统治者的疮疤,他的 《史记》就不如班固的《汉书》在当时易于流传。东晋的孙盛写了一部《 晋阳秋》,揭了桓温的底,触怒了这个当权的人物,他不得不另抄一个副 本寄存辽东以防书稿的毁灭。清初的庄廷钱案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书狱。只 因触犯了清廷,庄氏的墓被发掘,他的尸骨被烧成灰,他的父亲、兄弟和 侄儿,编书、刻书、卖书和其他被牵连的,共有七十多个人被砍了头。 一切历史著作都不能不*作者历史观的支配。不同的历史观,归根到 底,总可以从不同的阶级利益上得到解释。但历史观在反映阶级利益的时 候,往往是错综曲折,不一定明显确切。再加上史学传统的继承性,就使 我们对于史学遗产进行阶级分析的工作*加复杂化了。但也正因为这样, 研究史学遗产才*有意义,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史学在现实斗争中的具体 特点。 第二,研究史学遗产可以逐步摸索出来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从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不同时期的历史著作总有它的不同的特点。 先秦的历史著录,如甲骨卜辞、钟鼎文字、《尚书》、《春秋》、《竹书 纪年》、《世本》等,表达的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纪王公 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单篇,就是连续的片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的 撰述较多,后汉史有十一家,晋史有十二家。而名人传记可考者近二百家 ,姓氏书有七八十种。唐中叶以后,大部头的通史相继出现。清代是考据 多,地理书多,注释辑补改作旧史的书多。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有这样不同 的特点?这一定有它们的规律。 中国史学**还出现这样一个传统:在中国历史遇到一定显著变化以 后,总有带总结性的历史名著出现。春秋战国之际,《春秋》这部书写成 了,总结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汉在武帝时完成了***的 统一,司马迁写出了一百三十卷的《史记》,总结了自传说中的黄帝以至 武帝时的历史。唐代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有了较多变动的时期,刘知 几写了《史通》,总结了前人编写历史的、经验,而杜佑写了《通典》, 总结了唐中叶以前的典章制度。北宋结束了五代的纷争,司马光主编了到 五代为止的《资治通鉴》。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都是中国政治**很大的 变局,马端临编撰了《文献通考》,王夫之写了《读通鉴论》、《宋论》 ,顾炎武编撰了《*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写了《明夷待 访录》。这样的传统也不能单从形式上来考察,它也必然有跟中国史学发 展规律相结合的具体规律。 中国史学的发展也是从低级形态到**形态,从*简单的关系到比较 复杂的关系。不同时期的史学一方面*所处时期历史条件的制约,另一方 面也有接*前代传统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中国史学在悠久时期里又是独 立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规律也必然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研究史学 遗产,摸索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这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有很大的理 论意义。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