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国学讲堂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①本善。性相近,习②相远。 苟③不教,性乃迁④。教之道,贵以专。 昔⑤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⑥。 窦燕山,有义方⑦。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 ①性:生性,人的本性。 ②习:习染,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③苟:假如,如果。 ④迁:改变,这里是指不好的变化。 ⑤昔:过去。 ⑥机杼: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 ⑦义方:好的方法。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很良善。只是天性虽然相 近,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的习 惯却可以相差很远。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秉 性就会改变。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 教育孩子,并且贵在始终一贯。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 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 里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 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个个声名远扬 。 【故事链接】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 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会说话的人。现在他将要到 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当晏子来的时候,请允许 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着 的是做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 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 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 按此布置妥当。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得高 兴的时候,两名小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 :“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 ”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 吗?”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 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 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 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 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①。 子不学,非所宜②。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④。 【注释】 ①惰:懒惰,这里是表达失职的意思。 ②宜:应该。 ③琢:雕琢。 ④义:道理。 【译文】 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他们,这是父 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 职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 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 ,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 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会明白事理。 【故事链接】 路温舒蒲叶抄书 西汉时著名的法律学家路温舒,小时候家里十分 贫穷。他虽然不能上学,但酷爱学习,一心一意想成 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一边放羊,一边坚持读书。没 有钱买书,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今 天借两片竹简,后天还给人家,然后再借新的。如此 频繁借取、归还,几年下来,倒也读了不少书。 路温舒是多么渴望自己能够有书呀。一天,他放 羊路过一个水池边,忽见那里长着茂盛的蒲草,长长 的,宽宽的,似一条条绿带伸进池水。他心头一亮! 啊,这不正像一条条木片、竹简吗?用它们写字,不 是和用丝帛竹简一样吗?于是,他把一条条蒲草采下 来,集中在一起,再采一些,集中在一起……半天工 夫,他已采了一大捆蒲叶。路温舒把蒲叶背回家,立 即动手,把它切成跟竹简一般长的片段,用绳子一片 一片地串结起来,整理成一束一束的。他用甲、乙、 丙、丁等序号编排好,再在上面抄书。没多久,他的 屋里已堆满了蒲叶制成的书。路温舒有了“书”,更 加发愤了。他刻苦自学,孜孜不倦,后来当了狱吏, 仍奋发图强。据说,他当上狱吏后新盖了三间书房, 他背过读过的书,码起来顶着屋梁,仅用蒲叶抄成的 书籍,就满满当当地装了两屋子。怪不得他能成为西 汉时期鼎鼎有名的法律学家呢。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