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山回忆录(精)

林一山回忆录(精)
作者: 林一山
出版社: 长江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50.80
折扣购买: 林一山回忆录(精)
ISBN: 97875492651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 从求学到革命 求学 1911年6月,也就是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宣告成 立的前夕,我出生于山东文登县的林村。我的幼年是在农 村度过的。小时候,我渴望上学识字,当时,村里有一所 小学,我在那里上学。由于学校时办时停,我也就有时上 学,有时辍学在家,帮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做一些小买卖, 还干一些农活。 我的青年时代,正处于军阀混战及国民革命的重要历 史时期,因此,我的思想发展不能不受到时代的深刻影响 ,当然也包括共产党的影响。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每到旧 历年关,看到四乡都有许多人从海参崴一带回家过年,我 非常羡慕他们。海参崴原是中国东北的领土,在绥芬河口 海湾东岸,1860年沙俄迫使清朝订立《北京条约》后割于 俄国,改称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是“控制东方”的意思 。此地东望日本,近窥中国,西指朝鲜,是沙俄在中日朝 三国之问插进来的军事要塞。我的一位长辈曾经摸着我的 头说:“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到了“崴子”,干得好可以一 直上到大学,可以参加赤党反对白党,可是再也不能回家 来了。”不能回家,这在别人看来是件感事,而我幼年丧 母,继母对我不好,所以对家庭已经没有留恋,这正是我 要远走高飞的理由。 在我十二三岁后,曾帮助我哥哥从事小商业活动,在 自家开的作坊里做他的助手。在我当助手的过程中,我接 触了许多农民和小商人,也得到他们的称赞。这也是以后 我哥哥宁愿多负一点债,也要帮助我到威海卫的英国学堂 求学的原因。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部的黄海之滨, 为海防重地,明代在此设立“卫”一级的军事建制,驻军 扼守,以防倭寇。这种“卫”自明代以来全国各地多有, 最有名的如“天津卫”,后来撤“卫”后大多变成了县、 市治所,也就通称“威海”了。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威 海卫之战即在此进行,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8年威海 卫被英国强行“租借”,英国在此设立类似香港总督府的 “行政长官公署”。熟悉清史和看过有关宣统皇帝影视剧 的,都知道溥仪退位后在民国初年聘请过一位叫庄士敦的 英国老师,却很少人知道庄士敦此前已在威海卫英公署供 职十几年,更不知道1930年代表英政府将威海卫归还我国 的也是庄士敦。英国人在威海卫既有军事、政治和经济上 的利益,也建立了不少教堂、学校和医院。威海卫虽小, 在近代西风东渐之初,却处处得风气之先,远比山东内地 开放得多。但是,那时的中国民间对西方人可以说是憎恨 、惧怕和崇羡的情绪兼而有之。科举取仕的路子断了以后 ,求学最好进新学堂,而新学堂所设的许多课程又是引进 于日本和欧美,所以索性直接进外国教会办的洋学堂也就 成了风气,此风在沿海尤为盛行。哥哥送我到英国人办的 学堂学习的目的,并非是学成后做个中国店员,而是要做 一个洋店员。因为在我哥哥心中,中国在清朝受洋人的欺 负,到了民国不仅还是受洋人欺负,而且军阀混战,更加 民不聊生,当个洋店员可能更稳当些。其实当时我还有一 种奢望,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洋店员。这个时期我虽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