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作者: 梁晓天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54.30
折扣购买: 万历朝鲜战争
ISBN: 9787514398984

作者简介

梁晓天 本名梁栋,职业撰稿人,专攻东亚14世纪至17世纪的军事技术史,深入研究东亚各国军事史、火器史、兵器复原、城防技术复原等,能结合地形图推导战役、战术及武备运用。代表作有《倭寇战争全史》《明清战争全史》等。

内容简介

第一次平壤之战 朝鲜君臣在与宗主国争论是否由朝鲜提供援军粮草之时,日本人却在认真地准备,以应对明朝可能的军事援助。日本天正二十年(1592)六月三日,丰臣秀吉向朝鲜各大名发布修筑“つなぎの城”(御仕置之城)的命令。在确保釜山—汉城一线交通通畅的情况下,向“大明国境”方向一路修筑工事,这是丰臣秀吉在日本国内战争中经常使用的阵城作战模式,以此加强对釜山—鸭绿江一线的控制能力及军事防御能力。小西行长在攻占平壤后,得知明军已做好出兵救援朝鲜战争的准备,便不再继续追赶李昖,而在平壤城就地修筑工事。 “贼初入平壤,兵约六七千。平行长、平义智、平调信等,分领作土窟于五处,以备藏兵,招诱乱民,作兵为守城,更不出问西路,我人莫知其故。盖因列屯兵分,所领不多,畏为汉兵所薄也。”(《李朝实录》宣祖修正二十五年七月戊午)朝鲜的金命元、李元翼等人借此机会,慢慢集结残兵,以做好反攻准备。当明朝使臣黄应阳等三人返回,在朝鲜人的再三请求之下向祖承训、史儒部明军下达“相机进止”的命令之时,日本已在平壤—汉城一线紧急抢修工事近一个月。自此,平壤与名护屋要塞星罗密布。 日军准备充分。而当时的朝鲜,向明军如此通报日军的情况:“尔国初言,倭奴只用铁九长剑,无他技也,厥数亦不过一二千云。”(《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七月丁丑)对祖承训、史儒等明军,朝鲜隐瞒了日军的武器装备和人员数量,试图把这支明朝援军骗往平壤。 七月十日,副总兵祖承训率兵马1000名,游击王守官率兵马1000名,游击史儒率1000名,总兵杨元麾下千总所率家丁500名,合计3500士兵,陆续渡江。(《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丙寅)斥候将顺安郡守黄瑗,骑马赶往义州,向祖承训通报占领平壤的日军绝大多数已撤往汉城,乘此良机,平壤一鼓作气可复。祖承训信以为真,冒雨赶往平壤。十四日,明军遇敌,把总佟大纲等二人战死。(《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辛未、壬申、乙亥) 祖承训抵达嘉山,询问当地人,平壤的日军是否已全部撤离,朝鲜人答未走。祖承训大喜:“贼犹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他赶往顺安,在水泠川斩杀毛利辉元部骑兵一名,将其首级和马匹送往广宁。顺安距离平壤只剩31里,祖承训及史儒两军连夜直扑平壤。(《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乙亥;《惩毖录》;《再造藩邦志》) 小西行长第一军只抽调了一部分人前往中和筑城,在平壤尚有上万人。祖承训根据朝鲜提供的情报,以日军守城兵力为一两千人的规模,策划了平壤作战。祖承训在清扫了顺安毛利辉元的先手藩所即交通前沿的警备机构后,以骑兵飞速前往平壤,乘雨夜在黎明之前,对平壤日军发动突袭。明军行动迅速,轻松突破日军防线,从七星门攻入平壤城内,直扑日军的据点大同馆。当时驻守大同馆据点的是松浦镇信父子,父子二人率近卫持刀与明军肉搏,松浦镇信脚部中箭。如果真如朝鲜人所说只有一两千人或仅有松浦镇信部3000人,祖承训此次突袭平壤当可大获全胜。然而,平壤城中的其他日军得知明军入城消息,迅速向大同馆集结,军监小野木重盛领兵700人,率先赶到战场,用火绳枪向拥堵在大同馆街道上的明军骑兵攒射。史儒冲锋在前,于城上高处指挥射箭,被火绳枪射中阵亡,戴朝弁及千总张国忠亦中弹身亡。祖承训及马世隆受伤,在引军后撤途中,马世隆落马而死,殿后明军陷入泥泞中,未能快速离城的,被赶来包围的小西行长和宗义智部包围杀害。(《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七月丁丑;《惩毖录》;《再造藩邦志》) 祖承训自平壤败退,一路自顺安县经肃川都护府,抵达安州城。祖承训在马上对翻译官朴义俭说:“吾今日多杀贼矣,不幸史游击伤死。天时不利,大雨泥泞,不能歼贼,当添兵更进耳,语汝宰相无动,浮桥亦不可撤。”祖承训率军渡过清川江、大定江,进驻博川郡控江亭,在控江亭清点战损,“天将点兵于控江亭,则马失千匹,人亡三百,而追来者亦多”,“史儒分军为四哨,每哨各使我军百名为前导,冒夜破城,一时突入。贼惊出大同门,我军一哨导入,余三哨不入,贼还战史儒死之,丧唐马五千匹,天兵四百余名,其余尽还”。(《再造藩邦志》;《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己酉;《乱中杂录》卷二) 祖承训在控江亭留驻两天,日夜警戒,军队露宿于野外,衣甲器械尽湿,士兵大为不满。祖承训不得已,退兵返回辽东。二十日,兵曹参知沈喜寿奉命前往九连城,面见杨元,请求不准祖承训退兵。(《再造藩邦志》) 祖承训在平壤战后向杨元报告朝鲜通敌,“朝鲜之兵,一小营投顺”(《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七月丁丑),日本军中并非朝鲜所谓“倭奴只用铁九长剑,无他技也”,也绝非人数“一二千”,而是“贼中多有善射者”“其数过万”,而且朝鲜不配合明军作战,士兵畏惧不前。 朝鲜辩称“平壤射者或令我人被抢者发射也”,同时拒绝承认有朝鲜人投敌。朝鲜在战前便仿制火绳枪,到此时依旧称不知道。日军在釜山登陆的第一批部队,前线奏报是万人,但朝鲜对杨元仍推说不知日军兵力。前军后退之时,祖承训在平壤西门列阵,看见李薲部士兵与日军士兵互相对话,日军士兵也因此稍稍撤退。祖承训认为朝鲜军队与日本军队相通,事不可为,因而退兵。(《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七月己卯) 朝鲜自然不会承认,言必称“我国人与贼不共戴天”。六月二十八日,对李朝政府心怀不满之人,在肃州的官府门柱上书写了“大驾不向江界,而向义州”十个大字,向日军通报朝鲜政府机构的动向。日军在平壤向朝鲜百姓发放名帖,以示长居之后,朝鲜各地平民大量投倭。“近来赋役烦重,民不聊生,刑罚又从而大酷,军民怨气满腹,无路可诉,其心离散已久”,“沿海顽民,皆剃发易眼而从之,处处作贼者,倭奴无几,半是叛民,极可寒心”。就在明军进攻平壤的前一天,朝鲜还收到“平壤贼窟近处村氓,或有往来受章标,听其教唆者。金德福、刘希之者,远居昌城,往受章标”的报告。(《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七月己卯、丙辰、癸酉) 但为何朝鲜要用各种方法让明军进城呢?七月四日,当咸镜道沦陷的消息传来,李昖与大臣讨论后,担心咸镜、平安两道日军合兵西进,“必于在平壤时,乘其(小西行长所部)未备而攻之可也”。出兵突袭平壤,连李昖都知道“大概入城中则不便于驰马”。朝鲜大臣的建议是“乘夜放火,使贼惊乱,然后攻之则可矣”。这是几近送死之事,于是李昖拍板议定“举事必待天兵而可为”,然后不停催促明军急进平壤,甚至不惜使用假情报来诱导祖承训,本意只是“恐此贼(加藤清正)聚集,然后与西贼合势也”。(《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七月辛酉) 也就是说,祖承训渡江之前,朝鲜已制订了夜袭平壤的军事计划,但突袭难度太大,“城中不便驰马”,便哄骗祖承训的骑兵部队来做。朝鲜人的如意算盘是将风险大的任务留给宗主国。夜袭平壤之战,若明军成功,则顺势追击,若明军战败,则如李昖所说:“既奉圣旨而来,若因一败,撤兵送去,则我国之事,固不足恤,而皇威亏损,不可使闻于四夷也。”(《李朝实录》宣祖二十五年七月己丑)朝鲜人刻意误导,导致明朝前往救援朝鲜的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平壤战败后的明朝,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外交地位,被朝鲜拖入了与日本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之中。 16世纪末影响中、日、朝三国走向的巅峰对决 1592—1598 大明王朝、李氏朝鲜VS日本丰臣政权 东亚三国大战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称“万历朝鲜役”,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这是16世纪末一场涉及中、日、朝鲜三国的国际性战争,对东北亚此后300年的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书充分运用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史料,从多个角度了解万历朝鲜战争的细节和过程,使读者更加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本书图文并茂,近200幅全彩历史图片和武器、武备复原图,以及最具特色的原创战争示意图,细致还原16世纪末大东亚战争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