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译文纪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凯西-斯科特?克拉克 国际知名的获奖调查记者,先任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后加入《卫报》,20多年来报道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2004年因国际报道获得一项世界媒体奖,2008年和2009年两度入围英国新闻奖,并获得了“一个世界”年度记者奖。她出版了多部作品,入选过《纽约时报》年度图书,被《华盛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还获得过威斯敏斯特公爵军事文学奖章。 阿德里安?莱维 国际知名的获奖调查记者,作者在加入英国《卫报》担任高级记者之前,曾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特约撰稿人和外国新闻记者7年。他在南亚从事新闻报道10多年,现住在伦敦和法国。他与凯西-斯科特?克拉克合著了多部调查作品。 "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 一轮银月悬挂在阿拉伯海之上,一艘橡皮艇向“女王的项链”——孟买后湾的璀璨灯光带驶去。10名巴基斯坦战士悄悄地踏着黑色海浪而来,听着船舷外发动机的轰鸣声,弓身坐在一堆中式背包的上方,背包上印着一句英语标语:“改变潮流”。10把AK47,10把手枪,还有弹药、手榴弹、炸药和计时器、地图、水、杏仁和葡萄干——他们在脑子里细数着包里的东西。靠这些在世界第四大城市大干一场似乎并不太够。但他们的教官向他们保证:“出其不意会令你们所向披靡,恐惧会让警察四散逃开。”他们训练过夜间登陆,训练过把定时炸弹安装在出租车上然后在城市各处引爆,希望制造出一种有军队入侵孟买的假象。伊斯梅尔兄弟是这伙人的队长,他高举着一个设置好登陆坐标的GPS,海水喷洒在他们身上,刺痛了他们晒伤的脸庞。 他们都是一年前自愿参加圣战的,经过了宗教教导和军事训练,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秘密山顶营地来到繁忙拥挤的港口城市卡拉奇的安全屋。4天前,即11月22日黎明,他们终于起航了。 海上航行的某一天,他们劫持了一艘印度拖网渔船,这是对每个人勇气的第一次考验。第二次考验则是告别他们的联络员,看着那几个曾与他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人消失在海雾中,返回巴基斯坦。第三次是胁迫被他们劫持的印度船长驾驶着被扣渔船带他们驶向309海里之外不可战胜的孟买,他们明白这是独立行动的第一步。 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行动。一部卫星电话把他们与卡拉奇的一个控制室连了起来,通过定期通话来了解最新情况。但这些长于穷乡僻壤的内陆男孩,只知道鸡和羊,连流星从头顶划过都惊得目瞪口呆。第二晚,也就是11月24日,他们躺在甲板上想象着灵魂升入天堂的情景时,其中一人讲着辛巴达在阿拉伯海上历险的故事,“布满岩石的海岸上散落着一千艘英勇船只的残骸,不幸身亡的水手们的遗骨在阳光下闪耀着白光。我们吓得簌簌发抖,想着很快里面也会加上我们的尸骨”。 最终,在11月26日,GPS响了,提醒他们已经抵达了孟买海岸,于是他们打电话到卡拉奇,询问如何处置掳来的船长。任务落到了阿杰马尔·卡萨布身上。刚满21岁的他,觉得有必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另外两人摁住印度船长,而阿杰马尔割开了他的喉咙。身上溅了血的他们跳上一艘黄色橡皮艇,驶向那个灯火辉煌的印度城市。 阿杰马尔后来回忆道,当时他们每个人仿佛都陷入了沉思。这是一条通向死亡的不归路。不会像英雄般凯旋,村子里不会有庆祝活动(tamasha)欢庆他们的胜利,当地的清真寺不会张贴殉道者海报来纪念他们的英勇。那本圣战杂志也不会刊登感人肺腑的悼词。他们驶近孟买的时候,阿杰马尔的母亲努尔·埃来西正蹲在位于法里德果德的家里的炉火旁,为他的弟弟妹妹煎帕拉塔馅饼,厨房架子上放着一壶浓稠的凝乳。她浑然不知最心爱的儿子此时正凝望着迅速接近的外国海岸,满脑子都是“下手别留情”的指令。 2007年11月,阿杰马尔和另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踏上了这条路,他俩以圣战士的方式宣誓,会为彼此战斗到最后一刻。但那个男孩的家人最终说服他回家去了,还有一些骨干成员也想家了,于是就被担心他们的父亲、兄弟或叔叔们接走了。到了2008年5月时,这些未来战士中已有一半人改变了主意。阿杰马尔曾等在营地的门口,但没有一人过来接他。最后,形单影只的他把自己奉献给了组织,签了一份遗嘱,发誓要“割开异教徒的喉咙来平息我的愤怒”。 之后,联络员们为他准备好背包,送他与另外9人出海,所有人都穿着全新的西式服装,留着短短的运动头,带着伪造的印度身份证。 晚上8点20分,陆地在他们前方升起。阿杰马尔背上背包时,想起了他们的埃米尔的承诺。这位宗教领袖送别他们时,构想了他们死时的模样:“你们的脸会像月亮一样熠熠生辉。你们的身体会散发芳香,灵魂会升到天堂。” 他们跳上岸的时候,靠近旅游胜地克拉巴的乱糟糟的渔民公寓(chawl)里空无一人。居民们的注意力都在电视上直播的一场印度对英格兰的板球赛上。只有一个当地人巴拉特·坦德尔在他们跑上马路时过来盘问:“你们是谁,到哪里去?”回答他的是一声怒吼:“Hum pehle se hi tang hain. Hume pareshaan mat karo(我们已经够烦的了,别缠着我们)。” 一小时后,枪声和爆炸声响彻全城。第一章魔法屋 福斯廷·马尔蒂斯想要死得风风光光。但这个在泰姬酒店已经工作了20多年的高级服务生,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和他脑子不太灵光的话痨女儿、21岁的弗洛伦斯谈论这个话题。进城的路上,弗洛伦斯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通常情况下福斯廷也是很愿意去听的。最近他刚为她在酒店找了个工作,但他们的排班经常不一样。哪怕排到同一班次,他们也得应对颇多波折的通勤之路。 大多数早晨,弗洛伦斯黑发飞扬,紧紧抓着父亲,坐着他的本田摩托车穿过孟买喧嚣的东北郊区。停好车后,他们挤进了塔那火车站主干线的人潮里。她在火车上坐了一个小时,一路上哼着电影里的情歌,他则站在那里跟其他通勤者贴在一起,就像午餐盒里叠着的帕拉塔馅饼。 在印度最繁忙的车站之一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站(CST),他们抽空在古老的维多利亚铁路时钟下面对了下手表的时间,然后继续穿过人潮汹涌的车站大厅,去赶开往克拉巴的公共汽车。在帝王影院站下车后,福斯廷戴上了他的宽檐帽,就像一个板球裁判;而骨骼纤细、高瘦矜持得像一只涉水鸟的弗洛伦斯,走过散发出干面包和柠檬蛋糕味的非请勿入的孟买游艇俱乐部,步入孟买旅游区的心脏地带。前方,泰姬酒店巍峨耸立,就像掀开模具后恢弘不凡的沙滩城堡。 在酒店的员工入口,即梅里韦瑟路的考勤室,47岁的福斯廷在他的员工卡上按下了拇指印,而他的女儿三周前才签了试用合同,用墙上的一个古老机器来打卡。吻别父亲后,她出发去二层的数据中心工作,那里监控的是泰姬集团的全球系统;他则去地下室换上白外套和黑裤子,随后前往一层的海洋吧,那里是酒店住客享用早餐和下午茶的地方。 下一次见面聊几句的机会要等到晚上9点左右,在棕榈吧,一个毗邻海洋吧的通风良好的玻璃房。弗洛伦斯喜欢休息时坐在那里,欣赏着华灯耀彩的印度门Gateway of India,外形酷似法国的凯旋门,孟买的主要地标建筑。——译者那里川流不息的度蜜月者和游客,而宠溺她的大厨们会给她一个咖啡冰淇淋球。 福斯廷纠结他的死亡有些时日了,而弗洛伦斯并不想听他“那些多愁善感的念头”。这个想法在他与普丽西拉结婚22年的铜婚纪念日即将来临时达到了顶峰。11月26日这天,纪念日的正日子,他已经重温了结婚誓言,送给妻子一条新的芒加苏特拉项链——一个黄金吊坠挂在一根黄色绳子上,还有一件靓丽的金色和绿色的丝绸纱丽。为了庆祝这个日子,他已经送了弗洛伦斯一双白色帆布鞋,她立马就穿上了。福斯廷还答应16岁的儿子弗洛伊德,当晚晚些时候会带点特别的礼物回去给他。 泰姬酒店在福斯廷生命中的时间比他记得的还长。他是一名来自喀拉拉邦的基督徒,从孟买还叫孟巴(Bombay)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孟巴”一词为16世纪的葡萄牙殖民者所创,他们惊叹于它的美丽港湾(bom bahi)。海港的景色为酒店的许多餐厅和酒吧增添了光彩,从酒店如今高达5000英镑一晚的顶级套房能一览无余。 曾经顶着一头栗色浓密头发的福斯廷,最早从客房服务做起,直至1995年湿婆神军党把孟巴改名为孟买。湿婆神军党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草根政党,反移民,反穆斯林,把卑劣的沙文主义变成了政治热门。不久后,他成为一名服务生,最后变成一片蔚蓝的海洋吧里谢顶的服务生领班。海洋吧是一个幽会胜地,里面有幸运情侣座(又叫阴阳缠椅)。那里付他薪水就是让他对顾客有求必应。正因为如此,他想在去世时换成被人服务,想让他那默默无闻的一生有个热热闹闹、哀悼者众多的葬礼。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说服弗洛伦斯接受并理解他的想法。 (书摘有删节,完整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 "【编辑推荐】:◎一次前所未有的恐袭事件,被称为“印度9·11”。◎恐怖分子通过GPS/Google Earth/IP电话+社交网络/媒体直播 在国外实时指挥,开启全球恐袭新模式。◎一本了解21世纪恐怖主义的入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