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98.80
折扣价: 67.20
折扣购买: 宁波东钱湖域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ISBN: 9787568069205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本硕博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硕博期间跟随何依教授,从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长达九年,参与多项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课题,主持编制山西省、宁波市的多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与详细规划,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城乡规划设计奖。并结合长期的田野调查 、项目实践与思考积累,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著写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之《钱湖名村》。
四、价值与意义 1.对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补充与诠释 在人居环境科学系统中,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的许多学者选择特定区域,从大型城市聚落到小型乡村聚落形成的地理文化单元,从聚落形成机制、文化地理变迁、生态环境评价、人居环境建设等众多视角,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人居聚落研究。这些研究基本围绕人居环境系统中的人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系统要素,进一步拓展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传统村落大多生长于山水间,受农业活动、家族礼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村落空间无不体现着天、地、人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自然观和传统文化观,完美诠释了人居环境整体性与内部要素相互关联的思想。本书受人居环境理论中整体性、系统性观点的影响,试图从人类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居住系统的关联视角,研究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受人文地理学实证主义观点的启发,将客观空间看作只有通过与主观“人”物质的、精神的互动,才能够感知到的,承载其生存活动的世界。并进一步运用心理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划分出三个层次的人居活动,从而分析与之相关的传统村落空间。 本书选取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中分析东钱湖湖域传统村落空间,为了印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与生动性,选择用人文地理学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将聚落本身看作人居活动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并运用需求层次作为人居活动的分类依据,观察分析与之互动的空间特征与类型。人居活动与村落空间共同构成了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这种将“人”还原到“空间”当中,并侧重人居活动与传统村落关联性的研究视角,补充和丰富了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2. 为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的保护实践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遗产保护隶属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由各层级地方政府负责保护规划的编制,具体组织部署各项保护实施项目。这种自上而下的保护制度,主要建立在对乡村物质遗存价值评价之上,保护对象以名录中的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为主,保护措施主要针对个体建筑、院落或街巷立面进行统一的整修或重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乡村物质空间的保护质量完全取决于设计者的认知与情怀,以及施工人员的审美与技术水平。若保护工作未能深入梳理乡村聚落的生成逻辑和演化规律,把握乡建的在场性、本土化特征,实则是对村庄空间的一次破坏。 本书以东钱湖域传统村落为案例,以环湖乡村传统人居活动的历史演化与变迁为线索,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单元,详细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相处方式,并以其与村落空间的关联性来体现,既强调地域文化的整体性,又注重村落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个村落的独特性。本书以人居活动的变与不变为出发点,探讨传统聚落空间的变化机制与遗存原因,并基于发展变迁与乡村活力可持续的角度,针对不同聚居形态的村庄提出精准保护的对策,为东钱湖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提供依据。 本书是基于长期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著写的,研究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与聚落空间分析相结合,阐释空间逻辑与空间规律。本书既具有学术研究的逻辑性,又大量运用了大量访谈记录与图示语言,为读者展示出一个整体而生动的乡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