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迹(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日出韶山东方红中国诞生毛泽东 在中国历史名城湖南长沙南面不远的地方,坐落 着一座四周峰峦耸峙的县城。因其地处湘江岸边,又 有一条名为浏阳河的碧水流经县境,县城被取名为湘 潭。 从这里向西40公里,在湘乡、宁乡、湘潭三县交 界处,耸立着一座松柏叠翠的山峰。相传远古时候的 舜帝南巡曾路过这里,休息时命从人吹箫奏乐,唱卫 曲歌《箫韶九成》。箫歌起处,祥云翻卷,百凤翔集 ,箫乐便被人称之为《韶乐》,舜帝休息过的山峰也 被人们称为了韶山。 南岳群山素有七十二峰之说,韶山便是其中之一 。远远望去,韶峰高耸,群峦葱郁。据《长沙府志》 记载,曾有韶氏三姐妹,居山学道,故此山上留有凤 仪亭、仙女庵、胭脂井、石屋风、顿石门、塔岭霞、 石壁泉、桃花洞,是为韶山八景。 山麓中,一湾碧水绕山而淌;山脚下,几洼池塘 前散落着不多的几户农舍。农舍大都依山傍水,掩映 在山中松柏和大樟树的簇阴之中。如果将大山的走势 比如一条巨龙,那么这里就像是巨龙颌下的一颗明珠 ,乡里人习惯地称其为韶山冲。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朱 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一时天下振奋,群杰扼 腕,百姓拥戴。一位远在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 省吉水县)的青年农民毛太华不甘老死乡里,毅然投奔 了朱元璋的队伍,在远征云南时娶了当地的一位少数 民族姑娘为妻,生了8个孩子。战争结束后,毛太华携 妻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未返回江西,而 是来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安下家,并分 得了数十亩田产。毛太华过世后,毛清一和毛清四便 离开了湘乡县迁至湘潭的七都七甲,也就是山水环抱 、风景秀丽的韶山冲。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星移斗转,历史更迭。 500年后的1893年,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清朝末年,即 时为光绪十九年。这时的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境况中,亿万劳苦大众深受没落的大清王朝的封建 统治和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民族苦 难日渐深重…… 这时在韶山冲上屋场,一座土墙茅顶的“凹”字 形农舍中,居住着一位毛氏家族的后人毛顺生。时年 23岁的毛顺生早在15岁时就娶了一位比自己大3岁的 姑娘文七妹为妻,婚后不久因穷困和负债过多,毛顺 生被迫外出当了两年兵,在兵营虽然艰苦,但也算开 了眼界。回乡后,毛顺生做些小买卖,和文七妹克勤 克俭地居家过日子。夫妇俩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节省, 渐渐积下一点钱,买回了自己的田地,攒得了一份殷 实的家业。只是,文七妹这几年连生了两个儿子都未 能养大,使毛顺生一想起来就感到天大的遗憾…… 是年冬天,韶山冲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12月 25日,韶山的峰峦中突然狂风大作,随之电闪雷鸣, 继而下起了暴雨。第三次怀有身孕的文七妹已近临盆 ,躺在屋内耐着阵阵腹痛,渐渐进入梦境…… 毛顺生站在堂屋里,面对着供桌上缭绕的香烟, 一阵阵心绪不宁。他不信神,也不信佛,但妻子文七 妹信,他也只好面对供桌上的观音像显露出一副虔诚 的神态,心中期盼着妻子能再生下个儿子,并盼他们 母子平安…… 午夜过后,风停雨逝。躺在床上的文七妹开始了 痛苦的呻吟和抽搐。毛顺生坐不住,不时用企盼的目 光追视着进进出出的接生婆,接生婆又总是说:“快 了,快了!” 毛顺生暗自祷告:生个伢子吧! —轮红日跃出东方的地平线,在万朵云霞中喷薄 升起,以她无比灿烂的光辉照耀着雨后的韶山——这 时,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压倒了一切! 产后的文七妹如梦初醒,喃喃地庆幸道:“阿弥 陀佛!” 接生婆一句高喊:“是个伢子!” 正在屋外徘徊的毛顺生先是听了婴儿的啼哭,心 中为之一喜;又听了接生婆的叫喊,心中为之一振。 他先是以手加额,随即又兴冲冲地大声说道:“对乡 亲们去讲,都来上屋场吃红喜蛋!” 这已是文七妹生的第三个儿子了。 一连几天,毛顺生邀了乡里亲朋来上屋场吃喜酒 。按毛氏的族谱辈序排列,“祖恩贻泽远”,毛顺生 是“贻”字辈,正名叫毛贻昌,他的儿子当为“泽” 字辈,取名“泽东”,字润之(润芝或咏芝),行三。 “泽东”意为润泽华夏、恩惠东方。 此时的文七妹,心中却有些担忧。因为她生的前 两个儿子都没能保住,这次她暗下决心吃“观音斋” ,以虔诚之心祈求神灵保佑她的儿子平安长大…… 文七妹笃信佛教,敬重神灵。为了这第三个儿子 的健康成长,她将他寄居在唐家坨的外祖父家。 唐家坨的文氏家中人丁兴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 大家庭。文家老少共20余人,外祖父叫文芝仪,育有 三男三女。长子文正兴,在文家排行第七,毛泽东称 其为七舅。七舅母所生子女很多,被乡里人称之为多 子多福的吉庆之家。 为了托福,毛泽东从小便循着母亲的意愿,拜七 舅母为“干妈”。在唐家坨的文氏大家庭中,毛泽东 很得众人的宠爱和呵护,从小养成了活泼、倔强、刚 强的性格。 文家门前有洼池塘,称龙潭。潭中有一块发亮的 巨石,文七妹认为那是块神石,外祖父家之所以人丁 兴旺、生活欣欣向荣,全靠了池中巨石的护佑。因此 ,文七妹让儿子再拜潭中的巨石为“干娘”,取名“ 石三伢子”,满心希望儿子坚如磐石般地茁壮成长, 长命百岁、一生安泰…… 毛泽东出生后的第二年,即1894.年的7月23日 ,中国东方海域的日本国出兵强行攻占了清朝的附属 国朝鲜的王宫,并在丰岛海面击沉了清朝的运兵船“ 高升号”;29日,中日双方在朝鲜的成欢大战,清朝 军队败退平壤。是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因 时值中国的“甲午”年,故历史上称之为“甲午战争 ”。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17日,在中国黄海海 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海战,视为中国海军在抗击 外来侵略的战斗中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幕。 甲午战争从1894年8月开始至1895年4月结束,历 时8个月,终因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朝廷重臣投降派 李鸿章的妥协求和,不做认真组织而失败。至此,腐 败的晚清政府已走向了它的穷途末路……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4月3日,吃过早饭的毛 顺生嘴里嚼着最后一口糙米饭,像往常一样匆匆赶着 耕牛去自家田里犁地了。 文七妹这时已又怀身孕,尽管身体笨重,但她还 是腆着大肚子刷洗了碗筷,然后领着3岁的毛泽东去田 里劳作,她一边哄着儿子,一边用锄头刨坑播豆…… 年幼的毛泽东在田埂上玩耍,突然见到妈妈跌倒 在田间,脸上显露着很痛苦的神色,毛泽东吓坏了, 急忙喊叫起来:“妈妈,妈妈……” 不远处的毛顺生闻声跑了过来,见状大惊,急忙 搀扶起妻子、抱起儿子往家赶…… 庆幸文七妹平日里操劳惯了,被搀扶回家后很顺 利地生产了。当屋里传出婴儿的哭喊时,毛顺生奔进 去一看,又是一个伢子,高兴得不得了,嘴上不由说 道:“噢,蛮好么!又多了一个牵牛尾巴的,蛮好喽! ” 毛泽东的弟弟出生后不久,被取名为毛泽民,字 润莲。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