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中国史](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617/02/20240617021059965.jpg)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诗经里的中国史
ISBN: 9787510479113
张园,1980年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自由撰稿人,喜马拉雅独家签约主播,主讲《<古文观止>背后的故事》《诗词歌赋者说》,播放量累计近100万次,订阅数超过1万。《作品》杂志评刊团成员,“读者·新语文”公众号签约作者,在《海燕》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已出版《春秋战国之诸侯争霸》《有趣又好读的古诗文》等图书。
《国风·周南》之二: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国风·周南》中的爱情诗歌有很多,比如描写出嫁女子准备回家的《葛覃》,表达婚礼祝福的《樛木》,祈求多子多福的《螽斯》《麟之趾》,祝贺新娘出嫁的《桃夭》,当然也有追求爱情失败的《汉广》等诗歌。阅读这些诗歌,就能了解当时人从恋爱到婚姻的全过程。 在《周南》中有两首诗歌比较特别,记载的是诸侯游猎和人们劳动的场景,那就是《兔罝》和《芣苢》。 兔罝其实是当时人们捕兽的网。 肃肃(1)兔罝(2),椓(3)之丁丁(4)。赳赳(5)武夫,公侯(6)干(7)城(8)。 肃肃兔罝,施(9)于中逵(10)。赳赳武夫,公侯好仇(11)。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12)。赳赳武夫,公侯腹心(13)。 注 释 (1)肃肃(suō):网绳严密结实的样子。(2)兔罝(jū):捕兽的网。(3)椓(zhuó):打击。(4)丁丁(zhēnɡ):伐木的声音。指捕兽前猎人布网,必须先在地上打桩。(5)赳赳:威武雄壮的样子。(6)公侯:指统治者分封的各国爵位,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是一国尊者。(7)干:盾。(8)城:城墙,干城,比喻屏障。(9)施:设置。(10)中逵:即逵中,四通八达的道路岔口。(11)好仇:好朋友,好助手。(12)中林:即“林中”,指密林深处。(13)腹心:心腹。 意思是,兔网结实又严密,打桩的声音清脆响亮。武士威武气宇轩昂,他们是公侯的好护卫。 兔网结实又严密,猎网就在那岔路口。武士威武气宇轩昂,他们是公侯的好助手。 兔网结实又严密,猎网就在那密林深处。武士威武气宇轩昂,他们是公侯的好心腹。 这首诗描写的是诸侯手下武士狩猎的状况。在当时,武士狩猎,不但意在争夺荣誉,也有军事训练的意义。当然,周王室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但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就只能依靠各路诸侯的军队捍卫周天子。 这首诗从布置“兔网”写起,有声音,有动作,看起来是“兴语”,其实也是赋陈其事,在描写一场精彩的狩猎。这兔网的位置是安放在大路口,而且非常牢固。在当时的江汉一带,将老虎称为“於莬”,所以可见这次捕猎的目标就是百兽之王——老虎。 那么具体狩猎结果如何? 诗人非常聪明,他卖了个关子,没有描写具体捕猎的场景,而是虚写一笔,写到了这些武士,是“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这样威武的武士,又有密不透风的猎网,精心设计,狩猎的结果当然是捕获了猛兽。 这首诗的目的,也是歌颂那些“赳赳武夫”。用现在一首流行歌曲的词儿来说,那就是“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在一唱三叹的歌咏中,诗人对武士们的赞叹从“干城”、“好仇”到“腹心”,可谓层层递进。在那个推崇武士的年代,诸侯之中即将展开争霸,军队和武士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历史的推进,周王室的武士们,其实并不能与诸侯的武士相比。因为随着诸侯实力的膨胀,各个诸侯国的武士获得了更多征战沙场、博取功名的机遇。然而这用生命换来的功名利禄,与日益虚弱却远离纷争的周王室武士相比,到底哪种人生才是值得选择的? 后人众说纷纭。 除了武士,在《周南》中还有一首《芣苢》记录了当时人们劳动的场景,非常欢快。 采采(1)芣苢(2),薄言(3)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4)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5)之。采采芣苢,薄言捋(6)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7)之。采采芣苢,薄言襭(8)之。 注 释 (1)采采:茂盛的样子。(2)芣苢(fú yǐ):野生植物名,毛传认为是车前草。(3)薄言:发语词。(4)有:取得。(5)掇(duō):拾取。(6)捋:用手握物然后脱取。(7)袺(jié):一只手提着衣襟兜着。(8)襭(xié):兜入衣襟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意思是,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回家,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伸长了手去拾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用手抓着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放入衣襟兜回来。 这首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重章叠句的运用,“采采”,可以理解为“采了又采”,也可以理解为“各种各样”。这种重复,给人明快、轻松的感觉。 一群人,在一片绿色的原野上,唱着歌儿采摘车前草,眼前看到的是绿色,手下接触到的是绿草,鼻子里可以闻到清新的大自然的味道,嘴里唱着欢快的歌曲,这种情景是非常令人愉悦的。 诗人在这首诗用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是按照顺序描写了采摘车前草的过程。可见这位诗人确实有采摘的劳动经验,所以才能说得这么清楚。 最终,这首诗不但生动描写采摘的过程,人们欢快的心情,这种多次重复,也意味着这群劳动者一定是满载而归,收获可观。 整首诗没有一句诗歌是正面描写人们的心情,读者却通过诗句感受到这些劳动者心情愉快,这就是隐藏在这首诗背后的情绪在起作用。这种通过动作、语言来反映出来的情绪,比那种直白的说法,“啊,今天我们劳动多开心”,不知道要高明多少。 当时的人认为车前草是可以治病的,那么家里有人生病,还如此兴高采烈,似乎有点不可理喻。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认为,民间贫苦的人以此为食物。这么说,又有一种苦中作乐、坚韧不拔的意味在其中。 更多的学者比如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中写的芣苢就是薏仁,本来就是可以食用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在采摘过程中如此兴高采烈。 对于隔着数千年光阴的现代读者而言,更多的是通过这首诗,看到了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集体劳动的一个场面。春日迟迟,他们在田野中一起唱着歌儿劳作,兴高采烈。 隐藏在这首歌背后的那种富有感染力的快乐,这种并不直白的表述,令人回味无穷。 《国风·召南》之一:甘棠遗爱,要留盛世在人间 《国风·召南》一共十四篇诗歌,是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区的诗歌。召公,又称召伯,是西周宗室,与周武王、周公旦是同辈,名为姬奭(shì)。 召公曾经跟随周武王参加了著名的牧野之战。在牧野之战中,他们击败了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帝辛,商纣王自焚而死。根据《史记》记载,在周武王的祭社大礼上,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威风凛凛,完成了这次重要的祭祀。 在周武王随后的分封中,召公被分封到了蓟(今北京市),他所建立的诸侯国名为燕国。但召公自己没有亲自去封地,而是派长子姬克前往燕国治理,自己还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周武王又将京畿之地(国都及其附近地区)召封给弟弟,所以这才将姬奭称之为召公。 周武王十二年,周武王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在丰地时,召公奉命修建了洛邑,这是完成周武王的遗愿。后来,召公又担任了三公之一的太保。三公作为古代的高级官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位列三公者,必定是天子之下,整个国家最高的管理者。《春秋·公羊传》明确记载: “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出乎内。” 召公为官,特别具有责任感。据说由于周成王刚即位时还年幼,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当时召公对此有所怀疑,周公旦还专门写了《君奭》解释。周公旦阐述的是贤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公是准备做贤臣的。这才让召公放心。后来,也并没有如后世权谋编剧写的那样,发生兄弟争权,把持朝政,最终取而代之的狗血剧情。 召公管理封地尽心尽力。他巡行乡间,就在一棵棠梨树下判案,非常公正。 周成王去世之前,对太子姬钊能否胜任周天子的职位很担心,于是命召公和毕公辅佐。毕公是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名叫姬高。 临危受命的召公和毕公辅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召公还特地嘱咐周康王,一定要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遗志,接好父亲周成王的班。关键在于节俭,要没有贪欲,用专志诚信统治天下。 召公还创作了《顾命》。 召公对于周康王的嘱托,还是强调责任感教育。他希望周康王继承先王遗志,这是对于先王的责任感,他希望周康王要用专志诚信统治天下,这是身为周天子对于天下臣民的责任感。 召公所强调的节俭,控制贪欲,则是希望周康王身为周天子,要为天下人服务,不是让天下人为周天子服务。所谓“专志诚信”,“专志”,就是要专注于治理天下,希图天下大治的宏伟理想。“诚信”,是希望周康王对于天下百姓要有诚信,从而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在天下提倡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召公辅佐了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君主,在当时成就了一个奇迹:这期间四十多年大周没有用过刑罚,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为后来周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召公心目中的理想盛世,他对于周康王的期待,都做到了。 召公去世之后,老百姓思念他的恩德,怀念那棵甘棠树不敢砍伐。这在典故中被称为“甘棠遗爱”。《诗经·召南》就有一篇名为《甘棠》的诗歌,专门称颂召公。 蔽芾(1)甘棠,勿翦(2)勿伐,召伯所茇(3)。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4),召伯所憩(5)。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6),召伯所说(7)。 注 释 (1)芾(fèi):树叶密集细小的样子。(2)翦:同“伐”,砍伐。(3)茇(bá):草舍,这里是动词,居住。(4)败:毁坏。(5)憩:休息。(6)拜:折断。(7)说:通“税”,歇宿。 意思是,枝繁叶茂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要细心养护,它曾经是召伯居住的地方。 枝繁叶茂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要细心养护,它曾是召伯休息的地方。 枝繁叶茂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要细心养护,它曾是召伯歇宿的地方。 这首诗写的是甘棠树,表达的是民众对召公的怀念,传达的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尚书》曾经有这样的记载:“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人们对召公曾经在其下办公和休息过的甘棠树都这样珍视,那对于召公其人呢?自然不言而喻。 这首诗用一连串的铺排,不但请求大家不要对甘棠树砍伐,甚至也别对甘棠树攀爬伤害,为什么?因为这是召公曾经休息、居住的地方。 足见老百姓对于召公的尊敬、思念。 这首诗没有写召公的功绩,却通过对甘棠树的深厚情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召公究竟当时做过什么,才让老百姓如此怀念?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说法,但即便是三千年之后,也可以肯定,召公赢得了当时老百姓的全心爱戴。从眼前的甘棠树,引人联想到召公的功绩,联想到召公对于百姓的仁爱之心,这不能不说是以实写虚的典范。 这首诗的情感真挚动人,寓意深远,引人回味。召公的仁爱之心令人感动,百姓对于召公的爱戴之情令人动容。 召公已逝三千余年,这首诗依然在神州大地传唱,依然为后人传颂,这是老百姓对于一心为民的召公最好的纪念。 《国风·召南》之二:刚烈或柔韧,女性说“不”的两种方式 在《诗经·周南》中,《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内外兼美,《卷耳》中想念丈夫的妻子思念绵长。但最令人惊喜的,就是看到敢于对暴行说“不”的坚强女性,这就是诗歌《行露》。 行露,指的是道路上的露水。行,是道路的意思。 厌浥(1)行露,岂不夙夜(2)?谓(3)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4)?何以穿(5)我屋?谁谓女(6)无家(7)?何以速(8)我狱(9)?虽速我狱,室家(10)不足! 谁谓鼠无牙(11)?何以穿我墉(12)?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13)?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注 释 (1)浥:水很多,潮湿的样子。(2)夙夜:早夜,指早早起来赶路。(3)谓:通“畏”,指害怕行道多露。(4)角:鸟喙。(5)穿:穿透。(6)女:同汝,你。(7)家:家庭,家室。(8)速:招致。(9)狱:案件,打官司。(10)室家:夫妻,此处指结婚。(11)牙:粗壮的牙齿。(12)墉:高墙。(13)讼:诉讼。 意思是,道路上的露水多又湿,我岂不想早早起来赶路?只是我内心畏惧行道上丰沛的露水。 谁说鸟雀没有嘴!为什么它能穿透我的房屋?谁说你没有家庭,为何招致我进监狱?虽然抓我进官府,结婚的理由也不充足! 谁说老鼠没有牙!为什么它能穿透我的墙?谁说你没有家,为什么逼我被诉讼?虽然让我应诉讼,也不听从你的意愿! 这首诗用“行露”起兴,写到“夙夜”,是这首诗歌的背景。试想,这位被逼迫的女子,在当时的感受难道不就是如同暗夜行走在野地里?险象环生,任何人都希望赶快脱离险境,这位女子也是一样。但她之所以此时还不能走,就是害怕那道路上湿漉漉的露水。 这里的露水,比喻的就是外界对于这女子的迫害。 诗歌一开篇,这位女子一个人孤零零走在野外,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按照正常逻辑发展,接下来,这位女子应该会胆怯,甚至哭泣。因为女人总是弱小的。 然而这首诗从第二章开始却发生了转折,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这女子以雀角鼠牙为比喻,痛斥恶徒对自己的迫害,表达了自己一定会誓死维护自己人格和婚姻的决心。 诗歌中的暴徒无耻又暴力,虽然自己已经有了家室,却依然对女子穷追不舍。女主人公面对这种恶徒的纠缠,她的选择是倔强不认输。她明确说,就算你把我抓到衙门,让我陷入诉讼,我也绝不会屈服于你。 女主人公是弱势的一方,她正在遭受恶徒的威胁,你要不从,就将你诬陷诽谤,将你陷入诉讼牢狱之灾。女主人公的坚决反抗与她的弱势群体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诗由于女主人公的奋起反抗,具有了高昂的格调和难能可贵的风骨。这不仅仅是一个女子在捍卫自己的尊严,更代表了在久远的古代,人们可贵的人格独立意识。 女主人公的“弱”,和她对于暴力反抗的“坚定”,二者之间形成了感人的艺术张力。全诗的复沓句式,加重了对这种表达的强调。清代牛运震在《诗志》中评价这首诗,说:“雀鼠骂得痛快而风流。” 《行露》的女主人公,身弱志坚,是一位勇敢对恶徒说“不”的女子。在诗歌《江有汜》中,则描写了一位被遗弃的女子。这首诗歌中的“江”,指的是长江,而“汜”,则是从主流分出然后又汇合的河水。 江有汜,之子归(1),不我以(2)!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3),之子归,不我与(4)!不我与,其后也处(5)。 江有沱(6),之子归,不我过(7)!不我过,其啸(8)也歌。 注 释 (1)归:荣归故里。(2)以:带着。(3)渚:水中的小洲。(4)与:相聚。(5)处:忧愁。(6)沱:长江支流。(7)过:至,到。(8)啸:啸歌,因内心痛苦发出一边哭一边倾诉的悲声。 意思是,流出又返回的江水啊,心上人要荣归故里,荣归故里却不带我。不带上我,以后你总会后悔。 江水中的小洲啊,心上人要荣归故里,荣归故里再也不和我相聚。不和我相聚,总有一天你会内心忧郁。 江水分路成支流啊,心上人要荣归故里,荣归故里再也不到我这里来。不到我这里来,我用啸歌哭诉内心痛苦。 在《毛诗正义》中,这首诗前面原本有一则小序: 《江有汜》,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 从小序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弃妇之歌。这首诗写一位勤而无怨却被抛弃,不能与嫡妻同归的美媵。媵,是指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也就是妾。 这位女子在她的家庭中地位低下,并且最终被抛弃了。离别之际她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这位女子的歌声中,她的丈夫在荣归故里之际,先是“不我以”,就是不一起回去;继而是“不我与”,走之前也不和她在一起;“不我过”,则是根本对她不闻不问。 用现在的说法形容,这位男主人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渣男”。 女子对于抛弃自己的丈夫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她认为没有自己的陪伴,总有一天,这男子会后悔。当然,这是出于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可以看出,这位女子内心还是期望能够有和丈夫和好的一天,但又痛苦地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她对于再也不能相见的丈夫,只能用一唱三叹表达内心的痛苦。 这位女子是软弱又善良,可怜又坚强。读这首诗,让人感受到柔中带刚,感受到古代女子善良又坚强的内心世界。 那到底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吗? 如果说媵为陪嫁是当时的普遍情况,那是不是每一家的男主人都抛弃了媵? 当然不是。 回到诗歌中可以发现,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位男主人的“不我过”,也就是男子负心薄情。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和刚才那首《行露》中的男主人公真是各有各的“渣”,“渣”的各有千秋。 这两位女主人公,一个刚烈,一个柔韧,却代表了那时两种不同性格女子的反抗。 这两位女主人公最后遭遇如何?诗人没有写,应该不会太美好。两位女主人公要摆脱困境,恐怕需要发生奇迹。 但唯有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那种为了保全自尊和人格发出的呐喊,才最为动人心魄,令人感动。 品《诗经》,述历史 生动呈现蕴含在《诗经》中的周朝历史 追溯中国诗歌的起源,鲜活再现西周春秋史 探寻诗歌背后的故事,感悟古人的喜怒哀乐 揭秘 风雅颂 隐藏的千年往事 解读 赋比兴 映射的周人百态 一书涵盖《诗经》反映的古代文化、习俗、礼仪、风尚、宗法、情感、音乐、舞蹈、哲思…… ★ 上至周朝王室,下至黎民百姓,重现周人的劳动、生产、狩猎、祭祀、爱情、婚姻、宴饮、斗争,以及喜悦、烦忧…… ★ 古代有这么多文学经典,为什么现代人总是觉得隔着一层纱,不能像古人那样欣赏?主要是因为缺乏当时的环境。《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探寻《诗经》背后的故事,有利于读者了解我们祖先当时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这些久远年代的诗,一起探索礼乐中国如何演变成文化中国。 ★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讲述,呈现给你下列问题的答案: 1. 《关雎》为什么会排在《诗经》开篇第一首?(《国风·周南·关雎》) 2. 那些唱着歌儿采野菜的人们,为何如此欢乐?(《国风·周南·芣苢》) 3. 孤身一人在路上行走的女子,为何步履匆忙?(《国风·周南·行露》) 4. 商纣王之子武庚在周朝引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国风·邶风》) 5. 狂风暴雪中,逃难的卫国贵族能否等到同行的友人?(《国风·邶风·北风》) 6. 两手空空的卫文公如何复国?(《国风·鄘风·定之方中》) 7. 是谁在阻拦纵马驰骋、心急如焚的许穆夫人赶回破灭的卫国?(《国风·鄘风·载驰》) 8. 谁说黄河宽广?思乡的人儿,踮起脚尖便能看到对岸的故乡……(《国风·卫风·河广》) 9. 黍苗青青,为何看到这美景的人却内心悲怆?(《国风·王风·黍离》) 10. 企图篡权的太叔段,在《诗经》中留下了怎样的个人形象?(《国风·郑风·叔于田》) 11. 郑国为什么会出现一支被遗忘的军队?(《国风·郑风·清人》) 12. 九十五岁高龄的卫武公,为何要作诗自我告诫?(《大雅·抑》) 13. 周天子为什么重视农业?(《大雅·生民》) 14. 周人的祖先如何带领周人一步步奋斗成功?(《周颂·维天之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