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雍正

再说雍正
作者: 金恒源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0.20
折扣购买: 再说雍正
ISBN: 9787552022735

作者简介

作家,清史研究者。先后出版《雍正称帝与其对手》《你所不知道的雍正后宫》《雍正帝与家人》《再说雍正》;论文刊于《史林》《清史论丛》《清史研究》《紫禁城》等;热心公益文化讲座,计500余场。

内容简介

康熙帝在阅读了《论纳谏》后有感,曾直接就忠臣与 良臣关系一事说道:“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 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 顾忌,不敢尽言矣。朕每阅唐太宗、魏征之事,叹君臣遇 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征对唐太宗之言:‘臣愿为良臣, 毋为忠臣。’朕尝思忠良原无二理,惟在人君善处之,以 成其始终耳。” 汤斌为江苏巡抚时,就把康熙帝“以民为本”“民意 即天意”作为为官执政的第一要领:“凡诸便民者,皆奏 请行之,见属吏,必反复丁宁,告以君命不可负,民命不 可残。” 不仅康熙朝的大员必须以康熙帝“以民为本”“民意 即天意”作为为官执政的第一要领,康熙帝的第二代接班 人乾隆帝在执政五十八年时,也再次重申了这一点。乾隆 帝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己酉(二十日)冬至第二日, 乾隆帝对大臣谕旨:“朕自御极以来,惠爱黎元,加恩海 寓。凡普免天下钱粮四次,普免漕粮二次。此外,偶遇水 旱偏灾,随时蠲免赈恤者,又不一而足。敬念圣祖仁皇帝 御极六十年……朕继承统绪。于重熙累洽之后,惟日孜孜 ,无刻不以民依为念……彼时大臣中或以经费有常,储蓄 宜裕为词者。似为国用起见,易于动听。而不知民为邦本 ,为民、正所以为国,其言断不可听从也。至为治之要, 首在用人,而人才究以正途为重……倘复有奏请开捐者, 即为言利之臣,更当斥而勿用。” 乾隆帝在执政近六十年之际,他怀念并更为敬重的, 是皇祖康熙帝;他公开宣布,他继承、奉行并坚持推行的 ,仍是皇祖康熙帝“以民为本”“民意即天意”“君命” 与“民命”并举并重的君民治国理念。 对臣属的取舍好恶,究竟是以是否忠于皇上为先,还 是以民舆民心为重,康熙帝的立场态度是非常显明、坚决 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一月,康熙帝在提到张鹏翮 、彭鹏、郭诱等官员时说:“臣下之贤否,朕处深宫,何 由得知?缘朕不时巡行,凡经历之地必咨询百姓,以是知 之。” 又云:“凡居官贤否,惟舆论不爽。果其贤也,问之 于民,民自极口颂之,如其不贤,问之于民,民必含糊应 之。官之贤否,于此立辨矣。” 康熙帝并未将忠君列为第一条,官做得好不好,首先 要问老百姓,这实际上已经回答并解决了忠臣与良臣孰优 孰先的问题。何为良臣、好官?“不取非义之财,一心为 国效力,即为好官”。 康熙帝的良臣、好官的标尺十分简单明了,但真正做 到、做好,也非易事。 早在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26岁的康熙帝就对在 廷众吏说:“人臣事君全在辨心术之公私,今尔诸臣之才 皆能料理政务,但徇私利己者多,公忠为国者少。若诸臣 肯洗心涤虑,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和衷协恭,实尽职业 ,庶务何患不就理,国家何患不治平哉。” 康熙二十二年(1683)正月十三日谕部院大臣:“从 来君臣之分虽甚尊严,上下之情贵相浃洽。尝观唐宋盛时 本书把雍正帝置于同其前任康熙帝的纵横比较,把雍正时代置于同当时国际社会的外部及周边世界的比较中,对雍正帝这个历史人物、雍正朝那个时代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