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篇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写组|总主编:黄汉权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篇
ISBN: 9787517714422

作者简介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研究机构,下设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研究所、投资研究所、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能源研究所、综合运输研究所、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及杂志社和协会、学会、研究会等代管挂靠机构,具有贴近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机构、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特色,以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为主,主要为中央宏观经济决策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心工作服务,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2015 年 11 月经中央深改办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黄汉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内容简介

\"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政策体系提出新要求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微观要素政策 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新质生产力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科技创新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数据、管理等生产要素日益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极大地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结合,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生成了以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还催生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等新产业,更造就了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智能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3 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因此,要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数据、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快速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实现机制。四是进一步优 化数据要素政策体系,更好地实现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中观产业政策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201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印发,此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从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看,2024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看,2023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对不同类型产业的政策部署指明了方向。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完善产业政策。一是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增加源头技术供给,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三是完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政策。支持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 本书基于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成长规律的理解,结合现有政府政策调控主要手段和方式的演进创新,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