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入门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2009年于台大医院圆寂。十三岁出家,曾于台湾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嗣后留学日本,1975年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格外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并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禅修。 他所推崇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内容简介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 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 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 所谓的三转法轮。 四圣谛是基础的佛学,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的 第一个夏天,最初在鹿野苑为五位比丘弟子所讲的佛 法,就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也就是 所谓的三转法轮: (一)此是“苦”的事实;苦果定有其苦因,名为 “集”;此是灭苦之“道”;此是苦“灭”的涅槃。 (二)苦宜灭,集宜断,道宜修,灭宜证。 (三)苦已灭,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 这是四圣谛的三个层次。 释迦牟尼佛讲了三次,当他讲到苦已灭了,苦的 原因已断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实际上已经进入 涅槃;到了第三个层次时,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证 得阿罗汉果了。 佛法的基础 基础的佛法应该包括以下的四项: (一)依戒而住。戒律,包括在家众的五戒、八戒 及十善,出家众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律 就是健康清净的生活规范。 (二)依法为师。依“三法印”为依归。“三法印 ”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南传巴利 文的三法印中的第三法印是有受皆苦。 (三)以解脱为目的。观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流转, 破执而离苦。佛法所讲的正法,就是对生命的判析, 生命的生死过程,是以十二因缘构成的,从十二因缘 来观照;观成之后,便会觉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 的。同时,也能够觉悟到人的生命之虚妄,便可从执 著的烦恼之苦,而得解脱。 (四)以四圣谛为总纲。四圣谛是生死流转及生死 还灭的指导原则。一切大、小乘佛法,无非围绕着众 生的生死及解脱问题在做宣导,故亦皆依四圣谛为根 源。如果离开四圣谛的原则而说的,都不算是佛法, 而是外道法。 戒律及正法,合称为正法律,目的是引导众生趋 向于解脱,故皆不离四圣谛的原则。 “四圣谛”是什么 为何说是“四圣谛”因为: (一)是佛陀或阿罗汉等圣人所通达的四种真实的 道理,故名为圣谛。 (二)能如实正觉此四种道理而登圣位,成等正觉 ,故为圣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次说法度五比丘时 ,所讲的就是四圣谛。 (三)四圣谛的四种道理,是如实,非不如实,是 真实不虚的,故名为圣谛。在佛的观察和体验,苦和 苦灭,永远是众生所需要知道的,人类要想离苦,必 定要断绝受苦的原因,如何断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须 修行灭苦之道。这是四种真实的道理,因此称之为四 圣谛。 (四)“圣”有“正”义,能发无漏智,证涅槃之 正理者,即成为悟道的圣者。 四圣谛是什么呢 苦圣谛 有苦难相,苦已发生。也就是说,圣人已经知道 了三界众生即是受苦的事实,由于苦难、苦厄、苦恼 等的现象,使娑婆世界的烦恼众生,头出头没,流浪 生死,永无了期。 苦集圣谛 有生起相,使苦的事实发生。就是先有了引生苦 果的行为,构成了受苦的原因,才会发生苦的结果。 从圣人的立场所看到的苦的原因,是由于众生在烦恼 愚痴中造作种种不善行为,而形成一种力量,名为业 力。这股力量,就是将来要受苦的原因。 苦灭圣谛 有寂静相,苦已中止。圣人已经实证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苦已是不存在了,停止了接受 苦的事实。 灭苦所修之道圣谛 有出离相,使苦停止。如何使得苦的事实不再产 生或停止呢必须要修灭苦的道,那就是运用正常、正 当的生活,以及清净的身心,杜绝造作种种恶业的机 会。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不修道,一定 永远在造作苦的因,不断地接受苦的果;修道则不再 继续造作苦的原因,自然也不会再有苦的结果。 P0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