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远东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4.70
折扣购买: 民国财政史、民国续财政史.总论部分
ISBN: 9787547619407
著者:贾士毅(1887—1965),字果伯,号荆斋,江苏宜兴人。近代著名财政学家、会计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明治大学法政科。先后担任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著有《民国财政史》《民国续财政史》《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国税与国权》等。 整理者简介:林矗,1987年生,浙江温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史、财政史与公共经济学。曾出版专著《福利中国的初曙》《中国古代治国理财经典阐释》,在《中国经济史研究》《财经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清代之财政 迨至清代款目綦详,岁出之数可与岁入之额,互相参照,视诸前代为有进焉,兹分述如下。 一顺治时之财政 顺治中整理财政,厥有数端。一、为宽恤民力,如蠲免地粮内新加之辽饷、练饷、新饷及盐关两款内新加之各款是。而钱粮之浮收,州县落地税之名目,柴炭钱粮之私派,皆垂为厉禁。二、为撙节政费,如裁省京堂、及各府推官、各县主簿等缺,并归并各省道府州县缺是。三、为清查税款,如严查隐漏、清厘屯田、整顿积欠,是。综其出入之数,时有变迁。七年以前,海宇未安岁入无定,征以礼科给事中刘馀谟之疏,每岁钱粮所入,为1485万9000余两,国用所出,为1573万4000余两,约不敷银87万5000余两。出款中以兵饷为最钜,“钜”同“巨”,下同。计1300余万两。各项经费,只200余万两,是为顺治初年岁出入之概要。八年,征地丁银2110万142两有奇,米豆麦573万9424石有奇,较诸初年所征之数为多。十七年,征地丁银2566万4223两有奇,米豆601万7679石有奇,盐课银271万6816两。此外草与茶之数,尚未计入。然其时云桂广福之藩军协饷,每岁所需,常在五六百万两左右,是入数固增,而出数亦加矣。 二康熙时之财政 康熙承开国之后,区夏渐宁,民物较阜,其理财之纲要,为后世所称道者。一、为整饬报销,如定限一年,清查各省采买米石,凡浮多者,将其价值追完。又如稽核兵马钱粮舛错之数,清结各省奏销钱粮驳查之款,处分驻防绿旗官兵米豆草束价值之浮折皆是。二、为减缩国用,如裁南赣郧阳巡抚等缺,暨三藩平后各省之兵额,屡次删汰是。三、为节省宫费,如各宫杯帐舆轿花毯之属,咸摈勿用,及减省木柴红螺炭之额数,光禄寺及工部之用费是。综其出入之数,随时代而变迁。元年,征地丁银2576万两有奇,米豆麦612万石有奇,盐课银273万两有奇。然出款之兵饷,则增至2400万内外,以入抵出。军费外之用款,仅有300余万,较诸顺治季年,入款虽无大异。而出款已相悬绝,是为三藩未叛时代。十四年,三藩叛后,入款骤绌,地丁视元年减500余万,盐课亦减数10万,其由改折漕贡、裁节冗费、稽查漏赋、核减军需、量增杂税、酌加盐课、暨裁俸、停工、开捐等所筹之款,只二三百万,仅乃得支。乱平,渐复旧规。罢新税,给俸禄,如故。二十一年,地丁银较元年增数10万,盐课无甚增减,而旋又用兵于罗刹及准噶尔,施工于河堤,用款未尝稍减,是为三藩叛而复平时代,嗣后秦陇鄂湘蜀粤闽广滇黔等省,咸以兵燹之余,蠲全赋一年或二年,灾赈仍如旧制。三十二年,复普免漕粮一次。四十九年,又免地丁全额一次,其所以兵役屡兴,赋税屡减,而国用得继者,盖在斟酌缓急,而款无虚糜耳,是为休养民力时代。逮及季年,入款较增,计地丁2879万,两盐课337万两,关杂等税300万两有奇,米麦690万石各有奇。以入抵出,有盈无亏,故库储尚有余银800万两。然外省之亏空,有至五六十万者。功令虽严,卒未禁绝。至若六十一年十一月,令以关差改归地方官,又令以盐务亦归督抚,是亦财政分权之因革,与后世集权之旨不同耳。康熙朝之荦荦大端,不外是矣。 三雍正时之财政 雍正御宇,政尚严刻,固与康熙时之藏富于民,财不聚而丰者有别。然综核名实,不少假借,计臣鲜能自便私图,其所以整饬之者有三。一、为稽考关税盐课,二年,令关盐各差,严禁苛求,力除加派,务使舟车络绎,货物流通,则税自足额,课自盈余,于是各关以赢余报者相属,而缺额盖寡。二、为清厘陋规耗羡,六年,令督抚确查历年未除之陋规,将无妨于国课民生者入公,余悉裁革,其耗羡则各省额定有差,如江苏并匣费盐规各款计之,四川等省,则并盐规各款计之,而官吏之养廉,关于清初耗羡和养廉银,详见佐伯富(《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郑樑生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与曾小平(《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研究。赖以取给焉。三、为追缴亏空,当时江苏一省,积欠800余万两,官侵吏蚀,竟居其半,其余各处火耗差徭,恣意科派,视赢收为应得,以渔利为长技。故雍正初年,首以查办亏空为要,限满不完,从重治罪。综此三端,是清初之财政,夙以节俭宽大为本。至此,一变而为剔抉精严矣,其元年之岁入,计地丁3020余万两,米豆麦412万余石,盐课426万两,后又加耗羡300余万两,关税盈余200余万两,共4000万两以上。此外尚有杂税茶引诸款,未经计入。然入款虽视顺康两朝为增,而出款亦加,如青海之平定,苗疆之征抚,准噶尔之讨伐,往往一役糜库金五六千万。他如改土司为流官,易卫所为郡县,以及增兵额,设官缺,析置府州县,给与文武官之养廉名粮。更张愈多,所费益钜,而财用卒以不匮。盖其整理考核之精,有足多者。 四乾隆时之财政 乾隆鉴于雍正综核之严,举国悚息,故一以宽大为治,初政即下诏悉除前朝之逋赋,其时承平较久,上下日习于豪侈,耀武游宴,史不绝书。隳祖宗质朴之风,开叔季奢靡之习,而财用日增矣。稽厥践祚之始,库藏仅2400余万两。迨归政时,增至7000余万两。而其出入相抵之余,尚能财货充牣者,皆开源与综核之功也。盖其开源之道,约有五端。甲、为开捐,若灾赈、河工、军需等所开之捐例是,然甘省竟以此酿成大案。皋兰等县,侵款至100数10万之多。乙、为报效,若庆典、军饷、河堤各款,大半取盈于两淮之盐商,粤东之洋商,其数不下数千万是。丙、为生息,若鲁省,因城工借帑200万,年得息银24万是,其后各省公用之款,取资于此者,十盖八九。丁、为摊廉,若工程饷糈、例难核销之款、及弥补亏空赔累之项。咸以此为挹注,所谓按廉捐摊归款,是。然往往所摊有浮于养廉者,流弊滋多。戊、为盈余,若粤海关,自40余万,四十一年收数而增为117万。五十九年收数是举一可例其余矣。已、为加价,若盐斤之酌加半文、一文、或数文,是。初虽因事而设,后遂循以为例,此开源之效也,旋以各省蠧蚀亏空之弊,驯又成风,乃于被查各案,峻法相绳,纪纲得以少饬,贪吏有所惮而不敢为,其彰彰者,厥例匪尠。甲、为平余,若十年,陕西布政使慧中,请裁撤征解钱粮平余之奏,诏曰: 各省皆然,不独陕西,其明证也。乙、为匣费,若五十三年,湖广总督舒常,奏称准盐行销湖广,商人按引捐输,名为匣费。匣费,指经管盐务的官员向盐商收取的额税之外的费用,也可视作盐商向官员应酬、打点的陋规。汉口店商,任意开报,浮费日重,获利维艰,配运莫先。现令全行禁革,民国财政史、民国续财政史(总论部分)第一章财政之沿革是乃雍正中归公外之匣费可知。丙、为陋规,若六十年,闽省总督伍纳拉,以收受盐务公帮陋规银14万而处死。然关杂各税额外之款,未能悉禁征收者之不入私橐也。丁、为浮收,若粤省以征粮浮收,逮治历任粮道,苏省句容高邮,以浮收丁漕,谪及总督,实则各省皆然,特发觉者少耳。戊、为亏空,若山西巡抚和其衷,湖南巡抚李因培,皆因代属员弥补亏空,或弃市,或赐尽,而追还者绝少。证以末年尹壮图,参各省亏空之奏,鲁之国泰案,有二百数十万,闽之伍纳拉案,有250余万,他如浙之200余万,滇之百余万,其侵蚀之钜,实所罕闻。此综核之效也。以上两端,系当时财政充裕之原因,故其时宽免之典,不绝于书。十一年,全蠲直省钱粮2824万有奇,于三年内轮免一周。自是三十年、四十五年、六十年,咸普免漕粮一次。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咸普免钱粮一次。而蠲缓摊征,尚不与焉。此外特支之费,为数颇钜。七年,江皖被黄淮之灾,工赈至千万。四十八年,豫省河工,用款至千余万。修缮各省城工,发帑500万。陕甘增兵所需,岁加200余万。而收台湾,则800余万。定金州、平准回,则3300余万。此宽免及特费之情形也。而综其岁出入各款,在五十六年,各省实征银4359万,实支银3177万,以收抵支,实余1182万,则其时财力之宽裕可知矣。 五嘉庆时之财政 嘉庆之初,特普免钱粮一次。然是时宇内稍稍多故,而财力渐不如前矣,其涉于入款者,则有三端。一、为整饬积习,如先后谕令查仓库、催旧欠、整盐务、裁新疆用款、减军需报销等是。二、为开捐事例,如三年,照川运成规,加一成,开楚川事例,以济红苗教匪之军需。十年,又以兵费河工乏款,开豫东事例,以裕国用,先后共收7000余万是。三、为特款所入,如生息、加价、捐输、及各项公摊,而蜀省之捐输津贴,见于七年明谕者,共收80余万是,其涉于出款者则有四端。一、为河工军需,如曹工决口,历届支款,共数千万。南河每年抢修各工,辄150余万。而川楚教匪之乱,用款至2万万。黔苗艇匪豫东等役糜款率至钜万,皆是。二、为生银输出,如叠次谕旨,谓外商输运纹银出洋,岁百数十万,实则其时鸦片流行已盛,漏卮之大,当在千万以外是。三、为历年民欠,如十七年,外省积欠钱粮杂税,至1900余万之钜。苏皖两省,各有400余万是。四、为漕运亏耗,如南漕运京,州县、旗丁、渡黄、盘坝、起驳、交仓,各有用费,输纳之漕一石,其公私所耗,辄至数石是。他若规复旧制者,则有一,如乾隆四十六年,增兵之案,至嘉庆十九年正月,所用已逾7000万以外,过于前之所存。诏议酌裁增设各项是,宽免市恩者,亦有一,如二十四年,遇六旬万寿,普蠲积欠。川黔两省无民欠者,免钱粮十之二。凡请沙田增赋,漕粮加耗者,咸谕驳之,皆是,其岁出入之数,当十七年时,入者4113万有奇,出者3510万有奇。虽出入相抵,尚有盈余。而其入款,视乾隆季年实征之数,减至1300余万,盖极盛之后难为继。清代士夫,辄以乾嘉并称,讵知丰啬不侔乃若此云。 (1)民国财政的开山之作,初创了现代财政学的分析框架。 (2)以官书档案等第一手史料为依托,详述民国财政发展的历史轨迹。 (3)剖析民国时期财政制度和财政改革的演变过程,展现转型时期的财政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