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愤怒的囚徒
ISBN: 9787521752649
阿伦·贝克(Aaron T. Beck) 一代心理学巨匠,被公认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医学名誉教授,也是美国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及前主席,因在心理治疗、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研究而闻名。 贝克先生通过毕生的研究与实践,真正改变了心理健康的世界,获得了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病理学协会等组织颁发的超过18 项主要专业奖项及荣誉,包括2006 年的拉斯克医学奖。 1989 年,贝克先生被《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誉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五位心理治疗师之一”“塑造了美国精神病学面貌的人之一”,以嘉奖他在心理健康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他于2021年11月1日在费城的家中去世,享年100 岁。
中文版序 在我年近百岁之时,欣闻拙作《仇恨的囚徒》中文版即将出版,这让我雀跃不已。期盼本书能为中国的读者们带来有关仇恨与愤怒的崭新理解和启迪。 我的研究领域大部分集中在抑郁、焦虑等临床认知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也发现它们很多会伴随愤怒的问题。所幸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益于我们更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甚至可以推广到全人类的范围去重新理解愤怒与仇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整个世界的。 这些进步所汇聚成的方法之一是我所提出的认知疗法,它为人们如何运用大脑解决问题、制造问题或加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我们的认知能够保持灵活,具有适应性时,我们将有能力活在真实的客观世界里达成目标,走向成功,以及享受我们的人生。而当我们的认知变得扭曲、脱离现实且不具备适应性时,则会让我们陷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褊狭主观陷阱里,杞人忧天,害人害己。当现实冲突和认知歪曲交叠时,愤怒与仇恨的种子就已埋下,伤害自己或至亲的同时,可能还会招来令人痛苦的报复。 全世界有很多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和社工都是我的学生,就如担当本书审校与翻译工作的黄炽荣博士和汪瞻博士一样,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底蕴。在与他们共事期间,我发现认知疗法能够有效消解由认知扭曲带来的误解,解开仇恨的心结,降低人们的易激惹倾向,并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很多陷入愤怒困境的“仇恨的囚徒”。 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认知疗法完善为认知行为疗法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的确能解决很多愤怒与仇恨的问题。希望本书的中文版面世后能够帮助中国的心理工作者们重新审视愤怒和仇恨,并以更为精确的方式定义它们的性质,开阔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当今世界因为疫情、战争、恐怖主义等负性事件而仇恨频生,对全球的民众而言,在此刻掌握更多心理学对于愤怒与仇恨的知识、见解及应对方式尤为紧要。由衷地期待本书可以为中国的读者们带来切实的帮助和改变。 第一部分 愤怒的根源 第1章 愤怒的囚牢:心灵是如何被劫持的 从直观上互不相干的复杂现象中找到统一性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01 年4 月) 人类之间的暴力令人震惊,而且时至今日仍在对人们造成伤害。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正在飞速进步,然而我们却像是回到了黑暗时代的野蛮状态:难以想象的恐怖战争和肆意毁灭种族、宗教和政治群体。我们成功战胜了许多致命的疾病,但我们也目睹了成千上万被谋杀的人的尸体在卢旺达的河流中漂流,被赶出家园的平民在科索沃被屠杀,柬埔寨的杀戮场上血流成河的恐怖景象。无论看向哪里,东方还是西方,北方还是南方,我们都能看到迫害、暴力和种族灭绝。 在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犯罪和暴力正在我们的国家和城市中蔓延。人们相互施加的痛苦似乎永无止境。在失控的愤怒影响下,亲近甚至是亲密关系也濒临崩溃。虐待儿童和虐待配偶向法律与心理健康机构提出了挑战。偏见、歧视和种族主义正在分裂我们多元化的社会。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我们理解并解决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无法与这个时代的科学进步速度相匹配。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阻止孩子和妻子们受虐待呢?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愤怒带来的医疗并发症,例如血压飙升、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需要制定什么样的规范才能制止那些广泛存在的撕裂文明秩序的敌对行为呢?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工程师以及普通公民能做什么呢?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已在一致努力对导致犯罪、暴力和战争的社会与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个人经历 有时,一个相对孤立的经历可以揭示一个现象的内部结构。多年前,当我成为他人敌意的目标时,我对敌意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一家大书店的签售活动中,我像往常一样得到了赞赏性的介绍,刚对一群同事和其他学者说了几句开场白。突然,一个名叫罗布的中年男子充满怒意地走近我,他看起来似乎“与众不同”,肢体紧绷并且十分紧张。我们当时的交流如下。 罗布:(讽刺的语气):恭喜!你现在可是全场的焦点了。 贝克:谢谢,我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起。 罗布:我想你很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吧。 贝克:嗯,这有助于卖书。 罗布:(愤怒的语气):我估摸你肯定觉得自己比我强吧。 贝克:不,我只是另一个普通人。 罗布:你知道我怎么看你吗?你就是个骗子。 贝克:我希望自己不是。 到了这个时候,罗布的怒意很明显在上升,后来他开始失去控制。我的几个朋友走了进来,经过短暂的混战后把他带出了书店。 虽然这一幕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的非理性行为,但我认为它清晰地展现了敌意的几个特点。临床患者夸张的思维和行为常常能折射出他心理反应的适应性或过度的特征。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可以看出一些敌意被激发和表达的共同机制特征。 首先,为什么罗布会认为我的言辞是在侮辱他,好像我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令我震惊的是,他的反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把我所得到的认可理解为以某种方式对他的贬低。这种反应虽然极端,但还是可以理解的。在场的其他人可能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职业地位,他们是否值得被认可,也可能经历了遗憾或嫉妒。然而,罗布完全沉浸在我的经历对他的影响中,他把自己代入了我的经历,就好像他和我是竞争同一个奖项的对手。 罗布的过分自我关注为他的愤怒和攻击我的冲动创造了条件。他不自觉地在我们之间进行恶意比较,在他自我中心的视角下,他认定周围人觉得我重要而他不重要,也可能他不如我有价值。同时,他感到自己被冷落了,因为他没有得到我所得到的关注和友情。 这种被社会孤立、被群体其他成员忽视的感觉无疑伤害了他,这也是类似情况下患者常见的反应。但为什么他不只是单纯地失望或遗憾呢?为什么还会愤怒和仇恨呢?毕竟我并没有对他做什么。 然而,他认为这个活动不公平:我不配获得比他更多的认可。因此,既然他被冤枉了,他就有权感到愤怒。但他又进一步深入解释说,“你肯定觉得自己比我强”,这表明他把我们之间的交流在相当程度上个人化了。他想象我可能对他有什么看法,然后认为我就是这么想的,就好像他知道我在想什么一样(投射)。实际上,罗布采取了(实际上是滥用)一种常用的主要适应性策略:读心术。 在某种程度上,读懂别人的想法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机制。如果我们不能相对准确地判断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意图,我们就会一直易受伤害,在生活中容易无端遭遇挫折磕碰。一些研究者曾提出自闭症儿童存在这种能力的缺陷,他们对别人的想法和感觉一无所知。与之相反的是,罗布的人际关系敏感度和读心术被夸大与扭曲了。他所投射的社交意象对他而言变成了现实,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他相信他知道我对他的看法。他认为我有诋毁他的想法,这使他更加愤怒。根据他的逻辑,因为我错怪了他,所以我是敌人,然后就需要对我进行报复。 罗布展现出来的行为,即个体以自我为中心评估判断事件是否重要,在整个动物王国是随处可见的,这种方式已深植人类的基因。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对我们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两者都能助人察觉侵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行动。当然,如果没有这种自我中心特质,人类也将不再会去寻求亲密关系、友谊和群体关系中的快乐。然而,当个体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而又缺乏爱、同情和利他主义等社会特质的平衡时,自我中心方式就成了问题,尽管这些社会特质可能也能通过我们的基因组有所表达。有意思的是,他人身上这种自我中心行为充斥我们的双眼,但我们却极少有人想去寻找自身的自我中心特质。 1.一代心理学巨匠、“认知行为疗法之父”、“塑造美国精神病学面貌的人之一”阿伦·贝克经典著作,年近百岁之际亲自作中文版序,覆盖心理学、历史、人性、社会问题、人际关系等多个议题。为什么由爱生恨?恐怖主义和群体偏见有何共同之处?如何理解历史上的大屠杀与大规模战争? 2.以愤怒为起点,理解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 人性是有缺点的,既有利己主义的倾向、产生脆弱的自我形象、总要求他人“应该”、有着原始的泛化和过度概括的错误思维方式,人性也有光明一面,依恋、同理心、利他主义和合作思维。理解人性,并善用光明一面的心理资源,创造更美、更有爱的社会。 3.一部匹夫之怒如何上升至战火纷飞的心理史诗。 今天的世界仍产充满了暴力、冲突与危险,从个体到集体,从人际冲突、亲密关系到民族仇恨、国家战争,阿伦·贝克利用一个心理认知框架,精彩地推演愤怒产生与变化的过程。理解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冲突与暴力背后,愤怒情绪的心理动因及发生机制,为个人和群体提供减少暴力和冲突的有效方法。 4.个人可以看见自己,愤怒并不是因为脆弱与无能,保持情绪稳定,不内耗,也可以认识人性真相,理解历史和社会问题;专业人士可以看见心理治疗方法与大师观点,如何分析和识别来访者问题,调动理性心理资源和人性光明一面。 5.拒绝愤怒与内耗的心理学方案。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心理学大师阿伦·贝克博士提供了减少愤怒、暴力与冲突的心理学解决方案,偶尔“发疯”,但也能内心安定,思想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