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四张面孔之长安落日
作者简介
丁敏翔,笔名东江月明,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得历史人类学专业硕士学位,长于写作,嗜读历史。曾多次参与历史类书籍的撰写,如《希利尔讲世界史》等。
内容简介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常衮如此怀念和尊敬代宗本 无可厚非,但如果所有大臣都像他一样未免会影响国 事的处理,更何况他的这种做法在别人看来未免有些 矫情和做作。为此,当时的中书舍人崔祐甫就和他发 生了争执,于是举朝上下就臣下们的“丧服期限”展 开了讨论。 朝会上,常衮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初汉文 帝将臣子服丧三年的古制改为三十六日,那是为了从 权变通。虽然从本朝开始,臣下只需为君主服丧二十 七日。当年玄宗、肃宗也在遗诏中说臣下“三日释服 ”,但当时的臣子们也是二十七日之后才除去丧服。 正因为如此,代宗朝的臣子们也应照例为先帝服丧二 十七日。 虽然常衮振振有词,但崔祜甫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先帝在遗诏中说,“天下吏人,三日释服”, 因此应该尊崇先帝的遗志,三日之后除服。常衮和崔 祐甫一人出于“情”,一人出于“礼”,双方闹得不 可开交。常衮见崔祐甫态度强硬,丝毫没有退让之意 ,便率先将这件事告知了德宗,他说崔祐甫轻易改变 礼法,有悖为臣之道,希望德宗下旨把他贬为潮州刺 史。唐德宗听了常衮的奏报后非常震惊,但崔祐甫所 说也是为国事考虑,不无道理。 那么,身为一朝宰相的常衮为什么偏偏和一个小 小的中书舍人过不去呢?原来他二人早在代宗朝便有 过节。常衮此人虽然刚正,但喜欢擅用职权,虽身为 宰相,却喜欢斤斤计较。崔祜甫刚任中书舍人时,常 衮就经常利用宰相的权势来干涉他的工作。 崔祐甫是个不畏权势的人,对于常衮的做法他更 是不以为然。为了刁难崔祐甫,常衮让他管理吏部选 官的事宜,但对于他每次上报的人选,常衮不仅不予 以赞同还经常斥责崔祐甫,说他选人不当。又有一次 ,幽州节度使朱泚手下赵贵的家中发生了一件奇怪的 事,“猫鼠同乳而不相为害”。猫和老鼠本来是水火 不容的天敌,又怎会相处甚洽呢?且不管这件事是真 是假,朱泚此便将这件事作为一件祥瑞之事上表了朝 廷。 闻得出现祥瑞,作为君主的唐代宗自然十分欣喜 。常衮见龙心大悦便率领百官向天子祝贺。此时,崔 祜甫又“独树一帜”,他认为“猫鼠同乳”是违反常 理的,是不祥之兆,根本不值得庆贺。不仅如此,他 还向皇上上书道:“须中命宪司,察听贪吏,诫诸边 境,无失儆巡”。崔祐甫的说法得到了代宗皇帝的认 可,这无疑是对常衮的一个巨大的讽刺。因此,常衮 对崔祐甫的偏见和恨意越发地加深了。 常衮和崔祐甫之问的矛盾唐德宗显然是不知情的 ,但对于一个刚登基不久的帝王来说,如何处理眼前 的这件事可以说是对他的一个“考验”。此事一旦处 理不好,不仅会使忠良的臣子受到冤屈,而且会影响 君王在臣下们心中的形象。经过多番考虑,唐德宗采 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并没有听取常衮的意见将崔 祐甫贬为潮州刺史,而是下旨将崔祐甫降职为河南少 尹,以此作为对他“轻论礼制”的惩罚。 常衮的做法本来就令很多人看不惯,只不过崔祐 甫率先站了出来。如今常衮又是添油加醋地向皇帝告 状,这更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加之崔事占甫为人 刚正,在朝中上下很有口碑,所以降职的诏书一下发 ,就引起了朝臣们的纷纷议论。就在德宗左右为难的 时候,一封奏疏使这件事情发生了转机。 原来此时朝中虽是常衮主政,但依据唐朝三省共 同审理政事的原则,朝中还有两位宰相,那就是德高 望重的汾阳王郭子仪和大将军朱泚。这二人虽然不太 干预朝政,但遇事时奏章还是需要三人联合署名方能 上奏君主。因为当时常衮是在政事堂处理事务,所以 都是由他代郭子仪和朱泚署名,但此次弹劾崔祐甫之 事,常衮并没有知会郭、朱二人,只是为了意气之争 擅作主张。所以,贬斥崔祐甫的诏书下发之后,郭子 仪和朱泚便联名上书力保崔事占甫无罪。 看着郭子仪和朱泚的奏疏,唐德宗一头雾水。他 召来二人问道:“卿等早先说崔事占甫有罪,现在又 言其无罪,这到底是为什么?”郭、朱二人对皇帝说 当初常衮弹劾崔祜甫之事,他二人并不知情。德宗听 后大怒,如此一来,常衮不仅欺君罔上,独断专行, 而且利用职权之便诬告同僚,罪不可恕。德宗大怒之 后,局势一时天翻地覆,宰相常衮在众目睽睽之下被 贬斥至潮州,而崔祐甫则被调回长安担任门下侍郎、 同平章事,职同宰相。 崔祐甫一朝之内位极人臣固然让人羡慕,但“伴 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是众人皆知,一着不慎,谁知明 日又是什么下场呢?在回京途中,崔祜甫又陷入了深 深的忧虑之中,他本来就是个刚正不屈的人,更不会 为了权势取悦主上。一旦入朝为相,以他的性格势必 会引发很多争端。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