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论语新识
ISBN: 9787559852977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笔记小说的教学和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主要著作有《世说新语会评》《世说学引论》《四书通讲》等。
书摘——学而时习之 1.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④?” 【新注】①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特指孔子。 ②学:觉也,效也。时:按时,时常。习:实习,践行。说(yuè):同“悦”,喜悦。 ③朋:朋友。这里指来学之弟子。《礼记》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乐,快乐。④愠(yùn):恼怒,生气。《论语》中君子有二义:一指有位者,一指成德者。这里取第二义。 【新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和道理,并能时时实习和践行,不也很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与切磋和讲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生气,不也是君子应有的修养吗?” 【新识】 此乃《论语》开篇第一章,实为全书总纲。孔子之学,无远弗届,若得登堂入室,其必由学。孔子之学,既是悦乐之学,关乎生命之总体幸福;又是君子之学,关乎进德修业之内在超越。 “学而时习之”,当是“学习”一词的来处。“学”有二义:一为“觉”;良知善性,本心自具,启发觉悟,非学莫办,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一为“效”;模仿效法,乃一切学问之始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习”,繁体字写作“習”,是一会意字,《说文解字》(本书以下称《说文》)称:“习,数飞也。”又《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元戴侗《六书故·动物》:“习,鸟肄飞也。……引之则凡数数扇阖者,皆谓之习。”西晋诗人左思《咏史》诗云:“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据此可知,“习”之本义为“飞翔”,这里引申为对所闻之知与所明之理的躬行实践,即学以致用、学而不厌、反复不已、自强不息之意,并非通常所谓对所学知识的机械式“温习”和“复习”。 如说“学”乃关乎“知”,“习”则关乎“行”。故孔子此言,又可理解为:“知而能行之,不亦说乎!”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在此已见端倪。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卷上)换言之,行其所知,才是真知,否则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见闻之知”和“记问之学”罢了。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名“知行”,后改为“行知”,盖亦深忧一般学者重求知而轻践行之弊也。“学”之不难,“行”之不易,知而能行,知行合一,才是真学问,方得大愉悦,才能好学而不厌,乐此而不疲。 可惜今人不解圣意,以为“学”乃纯为求知,“习”即反复“温习”,抽离了学问本身所蕴含的学在己身、道在行中的实践意义,故而使学习过程偏重于“记问”“作业”,使学习目的执着于“考试”“求职”,求知与行道两不相关,自然失去学习的快乐。今之学童“苦学”日久,由“厌学”以至于“废学”,甚至高考前撕书烧书,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陆游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斯之谓欤!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二字,古本亦有作“朋友”“友朋”者,均可通。“朋友”二字可拆开解,如旧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又《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故此“朋”字,可作慕名来学的“朋辈”“同侪”解,犹今所谓“同窗共学”之学友。何以“有朋自远方来”而能“乐”之?其“乐”何来?窃以为其乐有三。朋友或师弟子之关系,不同于血缘亲族,前者以道义合,后者以亲情合;有朋自远方来,足证“德不孤,必有邻”,此一乐也。古代交通不便,“道阻且长”,必是近者先悦,而后远者始来,孔子门下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馀,正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二乐也。又《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道问学,贵在切磋琢磨,疑义与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如此则不能“博文约礼”,“下学上达”,此三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两句谈学习、朋友之道,此句则话锋一转,专论君子修道成德之境界。“君子”一词,本指“君王之子”,即在位有爵之人;孔子则赋予“君子”以道德内涵,使“君子”成为一高于世俗爵位之理想人格。《尚书》所谓“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更是彻底消解了“君子”的政治意味,而成为道德人格之高标懿范。故孔子之学,亦可谓君子之学。是君子则必须修身,欲修身则必先修心。“不愠”,不是勉力为之的“喜怒不形于色”,而是一心性修养的工夫和境界,与颜回的“不迁怒”差可仿佛,其最高境界也即夫子六十岁达到的“耳顺”之境。“不愠”,正是在“君子之道”上反复“时习之”的必然结果。 进而言之,“人不知而不愠”,乃点明人我关系之互相对待,首先要讲“恕”道。孔子崇尚“为己之学”,为己之学但求在己,不欲人知,不假外求。他人不知,丝毫不妨碍自己之精进,自己不知他人,则须扪心自问。故本篇末章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类表述《论语》中反复出现,无非告诫世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要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原则,互为表里,如出一辙。孔子之所以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关键处在此。其次,“人不知而不愠”亦暗示人我关系更要讲“中道”。《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愠”者,怒也;“不愠”即“不怒”。怒是人类情欲之极端表现,“人不知”而“我不愠”,正是情感表达“发而皆中节”之“中和”状态,故亦合乎“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这是君子人格修养工夫的难得境界。 今按:本章三句看似了不相关,实则牵一发动全身。《周易·象传》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正好可把这三句贯穿起来。盖君子之道,其必由学,“学而时习”,即“博学”而“笃行”,唯有学在己身,知行合一,方可进德修业,成为君子。君子成德之后,必有影响,含章内映,潜德流光,故能引来朋辈同道,相与切磋,讲习不倦。又因人之求学,资质各异,进路不同,浅深有别,故君子面对质疑、误解、非议甚至毁谤时,要能坦然临之,淡然处之,焕然释之。“人不知而不愠”,实即是从消极一面承接和回应“学而时习”之“悦”与“有朋远来”之“乐”。 今按:孔子此言,放在学校“开学典礼”上致辞最佳,第一句谈“乐学”,颇有“励志”之效;二句谈“乐教”,隐含“自勉”之意;三句谈“乐道”,便是“成德”之境。良师循循善诱如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又,从“悦”“乐”到“不愠”,无不关涉人之情感与心性,故孔子之学,不妨谓之“生命悦乐之学”。有了这份悦乐,人才能心安理得,安身立命,允执厥中,与时偕行。 选自刘强《论语新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什么是圣人?《论语》为什么被称为中国人必读的第一书?在当代,儒学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答案,可在日常生活中,追问起来,却常常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迷惑。 “百家讲坛”嘉宾刘强教授的《论语新识》着重于一个“新”字,力图将《论语》从中国文化的血脉当中、从人伦道德谱系当中、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激活而出,焕发其蓬勃光大、可信可爱的生命力来。现如今,许多人对儒学和孔子还有误解,《论语新识》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还它们本来的面目,重新发现孔子,守住儒学根脉。孔子之所以为圣人,并不在于他的博学多能,而是在于他对滋养自己的文化有一种信念;儒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它是一种可以躬行的生命学问,而非迂腐不化的教条规则。这些,都需要通过激发《论语》的慧命才能够彰显。 怎样激活《论语》的慧命?《论语新识》在追求文本细读、吃透元典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证提出了一条新鲜的诠释路径:以心灵史、精神史学、思想史乃至人类学的方法为奥援,再现孔门师生求学问道的历史现场,从而呈现《论语》的悦乐属性。 《论语新识》注重对《论语》文献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尊重、阐发,力求延续和彰显儒家精神,这是跨越了千年的回响,是超越时空的灵魂共振。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强的《论语新识》可以称为是当代诠释《论语》扎实又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个注本。 阅读《论语》本就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