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谢朓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作者: 胡阿祥//王景福|责编:尤丹丹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谢朓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ISBN: 97875506307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家世与时代 《南齐书·谢朓传》:“谢 朓字玄晖①,陈郡阳夏人也 。祖述,吴兴太守。父纬, 散骑侍郎。”这段话涉及谢 朓之郡望与家世,而谢朓之 显贵郡望与家世浮沉,又与 两晋南北朝那个时代的情势 密切相关。 一、郡望与侨姓 刘宋大明八年(464), 谢朓出生于京师建康(今南 京市),具体出生地,或在 谢氏世居的乌衣巷(今乌衣 巷为当时乌衣巷的一部分) ,或在建康东郊钟山南麓的 谢氏庄宅②。萧齐永元元年 (499)约八月初,谢朓在 建康狱中伏诛。 谢朓既出生于建康,那 么“陈郡阳夏人”是什么意思 呢?可以说是他的祖籍,更 准确地说是他所隶属的谢氏 的郡望。 以谢朓生活的时代及其 以前来看,先是约在公元前 224年,秦国以所取的楚国 地置为淮阳郡,治陈县(今 河南淮阳县)。西汉高帝十 一年(前196)改淮阳国。 东汉章和二年(88)改陈国 ,建安初国除为郡。三国曹 魏复为陈国,以曹植为陈王 。等到曹植之子曹志徙封济 北王,再改陈郡。南朝刘宋 时移治项县(今河南沈丘县 )。又阳夏县(今河南太康 县),除了西晋有段时间属 梁郡外,一直为上述的淮阳 国、陈国、陈郡属县。 “陈郡阳夏”即今河南省 太康县这个地方,刘宋泰始 二年(466)即谢胱3岁时 ,就沦陷于鲜卑族拓跋部所 建的北魏王朝,而且直到谢 朓被杀的499年,也未恢复 ,所以谢朓应该没有踏足过 陈郡阳夏县。但是,对于谢 胱以及他所隶属的谢氏来说 ,“陈郡阳夏”却是非同小可 的金字招牌,而这联系着当 时高门大族讲究郡望的社会 风气。 所谓“郡望”,从字面上 理解,即显贵的家族世代聚 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形 式上则一般以郡名表示,如 弘农杨氏、琅琊王氏、范阳 卢氏、陈郡谢氏。有时也写 作姓望(姓氏所系之地望) 、族望(家族籍贯)、地望 等。这种显贵的家族称为郡 姓,一般指在全国有影响的 郡中大姓、著姓,又其他称 法尚多,如望族、世族、世 家大族、冠族、甲族、门阀 士族、名门、右姓等。他们 据以显耀者,“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 ,世世不绝”①。也因如此 ,看重源流成为郡姓的显著 特征。这一特征与郡姓的地 域观念相结合,便凝成了郡 望顽强的继承性与稳定性。 两晋南北朝时代,崇尚 郡望蔚成风气,所谓“自世 重高门,人轻寒族,兢以姓 望所出,邑里相矜”②。郡 望作为高贵家族的标帜,在 这一时期,以其极为重要的 政治、社会意义,广泛影响 着家族群体与个人的社会地 位、婚媾关系、仕宦前途等 各方面。大家族凭借着高贵 的郡望,可以顺利无碍地“ 世仕州郡为冠盖”①,可以 理直气壮地“平流进取,坐 致公卿”②。进之,注重郡 望,在当时又有着不同的表 现形式。如支胤繁衍、分房 分支后,各房各支在相当长 的时间内,保持原来的郡望 不变;因为“土地之限制, 饥馑之驱迫,疾疫之蔓延, 乱离之迁徙,游宦之侨寄, 基于种种情状,遂不能不各 随其便,散之四方”,然而“ 人仍多自称其望者,亦以明 厥氏所从出也”。③具体到 东晋南朝,大量“乱离之迁 徙”的家族“仍多自称其望” ,正是我们理解陈郡谢氏严 守“陈郡阳夏”的关键之一。 两晋南朝的陈郡谢氏属 于南迁侨姓。如所周知,“ 八王之乱”及“永嘉之乱”后 ,西晋败亡,安东将军、都 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琅琊王 司马睿则在王导的辅佐下, 永嘉元年(307)移镇建邺 (313年改建康,今南京市 ),317年即晋王位,318 年称帝,重建晋朝,史称“ 东晋”。这个立国南方、“正 朔”所在的东晋王朝,其政 权支柱是南迁侨姓与土著吴 姓。南迁侨姓依地理的远近 ,又有区别。一类是河南郡 姓,以路近而多举宗南迁, 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袁 氏、殷氏,汝南周氏、谯郡 桓氏、河南褚氏,陈留江氏 、阮氏,颍川荀氏、兰陵萧 氏、泰山羊氏,这些郡姓的 主要房支与南方政权密切结 合,迅速或逐渐尊显起来。 另一类郡姓距离南方较远, 有一部分播迁江左,成为侨 姓,另一部分则留居北方原 籍,就该郡姓而言,形成南 北二支平衡发展的现象,如 太原王氏,河东裴氏、柳氏 ,京兆韦氏。又土著吴姓如 吴郡张氏、陆氏、顾氏,会 稽孔氏等文化望族,吴兴沈 氏等武力强宗,西晋时代由 于昔为敌国孙吴及北人轻视 南人的社会习惯而少受重用 ,及至东晋南朝都于建康, 在侨吴结合的政策之下,借 助于政府的倚靠及地缘力的 影响,也一跃成为政府中的 重要力量。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