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台王——颜思齐传

开台王——颜思齐传
作者: 何池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开台王——颜思齐传
ISBN: 9787522525167

作者简介

何池,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特聘教授、漳州社区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地方史、闽台关系史、闽南文化研究,独立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省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多项。在报刊发表各类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十余种。其中《翁泽生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指导台湾革命研究》《走近闽籍开台治台名人》《<龙湖集>评注与陈元光研究》4种专著在两岸先后出版。多项成果获奖,其中《翁泽生传》等三项成果获福建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现兼任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谋划“倒幕”大计 时势有时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清代同安籍学者江日升所撰《台湾外志》记载,颜思齐起初只专心于做裁缝手艺以谋生,后来因李旦的劝告转而海上经商,再后来因结识晋江船主杨天生,颜思齐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改变。 思齐与天生交往最好,天生算法精敏,最熟大刀,且语言便捷,桀黠多智。一日,偶共饮,微酣,思齐叹曰:人生如朝露耳,若不能扬眉 吐气,虚度岁月,羞作肮脏丈夫。 天生曰: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志者亦若是。长兄有此雄略, 何愁久困?以余度之,此地可图。 思齐叹曰:吾亦有心久矣,其奈力微何! 天生曰:先以得人为要。弟当以三寸不烂舌,鼓励各船之杰者,尊吾兄为盟主,结义金兰,然后徐徐说之,则事可成矣。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述之各船户 28 位才俊的金兰结拜。自此之后, 杨天生经常在兄弟集会时鼓动说事: 每用言语挑动诸人,说日本地方广阔,上通辽阳、北直,下达闽、 粤、交趾,真鱼米之所。若得占据,足以自霸。陈衷纪、陈勋、张弘、洪升、高贯五人咸动心,向振泉(思齐字)谋曰:天生所言诚是,大哥不可失此机会。振泉曰:公等如儿戏,然夺人之国,岂尔我数人而可? 洪升曰:非此之谓,未知大哥如何?大哥意若决,则吾会中诸人,立呼可就,毋烦周折。其余当徐徐诱之,则大事可成矣。振泉曰:事当密秘, 观人而言。倘一造次,性命攸关。 在杨天生的鼓动之下,众位兄弟的满腔热血和志气被调动了起来, 踌躇满志地需要领头人颜思齐给他们予以支持。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性豪爽侠义的颜思齐当然不会去浇灭弟兄们的满腔热血,经过3个月牢狱日子的煎熬,此时他内心想的不仅是出一口遭受平户当局欺负的恶气,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 受倭患之害,如果这事能够成功,至少可以减少平户一地倭寇对我国沿海的倭害,这未必不是一件利国利家的事。因为,在平户码头,他愤怒地屡屡看到满满装载着从我国沿海抢掠货物而回的倭船。只是作为起事的领头人,他深感责任重大,需要好好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同时叮嘱各位弟兄要严格保守秘密,特别是对郑芝龙、李英等已有本地眷属的兄弟更是再三交代:绝不可向内人透露这件大事。这是明朝天启元年(1621)五月的事。 于是,颜思齐与杨天生、陈衷纪一起制定起义计划,招兵买马,派人购置武器,进行起义准备工作,所有船只柴米蔬菜,加倍配足,停放在离港口远一点的海上,以使倭人不疑。船中军器炮火,由两位兄弟调度购齐,杨天生负责总谋划,对举事时各人任务进行安排: 中路统众并上攻将军衙者衷纪,西路夺炮台领人钉炮者子大(张弘),抢入东炮台督人扭转炮车放炮者俊臣,由东南率众喊杀者庄桂,陈勋从 西北角抄入,放火喊杀。大哥(思齐)与一官领一队沿海接应,小弟(天生自谓)与李英统人分路接应。其调度各船杉板预备者杨经,派定在 单。……八月初四日各船悉放落港心,整顿收拾,静候十五日举事。 功败垂成再逃亡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到,各项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并决定了起义时间:八月十五日上午。但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功败垂成。 八月十三日是兄弟杨经生日,因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杨经在住处备了酒席,请兄弟们聚集喝酒庆祝生日。李英一高兴就喝醉了: 乘醉而归,倭妇王氏接入,殷勤服侍,于情浓之际,英将十五日欲併国王事 悉吐露焉。王氏曰:“炮台兵许多,炮又大,如何做得?”英大笑曰:“你真痴妇!我 们这些唐船(当时日本称中国来的船为唐船,称中国来的人为唐人)就多少人, 又旧唐(以前就居住日本的唐人)多少人, 合做几路,放火的放火,占炮台的占 炮台。几个倭兵,何足介意!但你 勿惊慌”。英昏昏睡去。至天明,英忘却醉后语。 第二天早上,惶恐的内人王氏向弟弟王六平讲了此事,要他帮忙拿 主意。王六平即向地方官府报告了此事。因事体重大,幕府即派人缉捕。幸好郑一官的丈人翁笠皇当天上午 正好在衙门当班,得此消息,马上飞跑回家告知郑一官。郑一官不敢怠慢,当即告诉颜思齐。颜思齐沉着应对,立刻通知 28 位结拜兄弟(徒弟佐井住在郊区比较远,来不及通知了),并分头通知参加起义的闽南籍乡亲,指挥众兄弟杀开一条血路,率领举事的二百多名漳泉籍人士分乘 13 艘帆船下海逃亡,“兼之落潮,风又微顺,各船亦悉转头,坐潮缓缓而行。虽岸上炮声不断,却无坏船”。 就这样,颜思齐率领这支原本准备用来攻打平户幕府的十三艘大船, 在岸上火炮的“欢送”声中平安驶出了港口,他们在平户多年积累下来的万贯家财和基础实力,一夜之间全都没了。颜思齐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当然,这次他不是一个人爬船逃跑,手下还跟着二十八位兄弟和二三百号人马。颜思齐的主船殿后,在船尾,他恋恋不舍回头凝望着住了八年的平户岛,在视野中逐渐后退、缩小、淡出。这年,他三十二岁。 茫茫大海,颜思齐的命运之舟又将驶向何方? 四、冥冥中邂逅“东番” 南行船中重要决策 船队经过几个小时的南下行驶,来到一处无人小岛湾畔,确认后面已无追兵之后,颜思齐的主船放出号炮,请各船落 锚停泊于此,各船铺好连接主船的木板,兄弟们上主船坐定,商量往何 处开驶等事。思齐问起因何泄露举事事由: “只差一日,就得成事,莫非天意?若不是一官通知,几乎遭难。此 亦列位福气,但不知(当局)何由得知?” 一官答曰:“是我丈人今早往衙署找杨复结账,遇王六平(李英妻舅)出首,说是英兄酒后漏言,杨复着我丈人且回,就去秉王。我丈人飞跑 来家叫我快走,因此报与齐兄。大家分头通报,因而得脱。” 思齐问英曰:“汝昨晚如何与弟妇说?”英曰:“醉了,亦都不知说甚么话。” 杲卿曰:“醉后失言,往往有之。今悔莫及,且速商量退步为是。”思齐曰:“依我之见,不如暂到舟山,再作商量。” 衷纪曰:“舟山何用?若到舟山,人都散了。人散则孤立,难以济事。依小弟管见,将此十三?船匀配约束,乘此秋风,直驶东番安顿。”天生曰:“此言有理。”各位亦赞成此说法。思齐曰:“就依尔等之言,放洋东番。” 于是八月十五日天明,思齐主船三声炮响,各船鱼贯随行,放洋南下。 陈衷纪绝非寻常之辈,他的话反映出这位海澄籍商界精英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与开拓海外的雄心。清代江日升的《台湾外志》没有说明这次兄弟聚会研究后续行动计划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决定这二三百人后来命运的会议,而且无疑是一次决定台湾命运的重要会议,正是由于在这次会议上陈衷纪提出了“直驶东番(后称台湾)”的动议,而颜思齐在负责李旦的台湾贸易商业活动中多多少少对“东番” 亦有所接触和了解,那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岛屿,或许可以在那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陈衷纪的提议得到了颜思齐的肯定和采纳,这才有了后面拉开台湾大开发序幕,开始了在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 台北人颜嘉德在《颜思齐开拓台湾史略》一书中则这样叙述陈衷纪的话以及登陆台湾的地点: 陈衷纪说:吾闻东番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颜思齐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进军东番,他们航行了八个昼夜,于八月二十三日抵达东番中部偏南的港口,叫笨港。 直驶东番,登陆笨港 就这样,颜思齐率领十三艘船共二三百人的船队,经过八昼夜的航行,于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在东番西南海岸的笨港 溪出海口的水灿林(今云林县水林乡)登陆。不安分的裁缝匠兼海商(时被称“海寇”)颜思齐,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到达了当时尚处开发前夕的祖国宝岛。一个充满危险、未知与机会的新世界正在向颜思齐敞开大门。 接下来,他又会做出怎样的行动呢? 该书内容丰富翔实,讲述了一介海边渔村的平民布衣,一位月港街肆的裁缝匠工,一个长崎平户的码头“甲螺”,最后却成为吸引史学家眼球的“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传奇经历。本书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相信该书能够为两岸读者所喜欢,也能够借此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原乡祖地的亲和感和认同感,增强两岸一家亲的情愫,这对于两岸同胞的交流、对于统一大业,无疑是有益的。本书从开发的角度证明:台湾完完全全就是大陆汉民族开发出来的,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