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易学文化丛书:象数易学
ISBN: 9787522204765
《易传》是一部阐释天人之道的经典,事物之理与性命之理合一,天道 与人道并重,在论述方式上,它或以天道推断人道,或以人道反证天道。 一般认为,《易传》之后,象数派和义理派在天道与人道的重心上出现了偏 移。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说: 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 未测渊深。唯王(王弼)、郑(郑玄)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 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 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天象远而难寻,人事近 而易习,则折杨黄华,嗑然而笑,方以类聚,其在兹乎! 认为王弼的义理之学“全释人事”,“人事近而易习”;郑玄的象数之学“多 参天象”,“天象远而难寻”。在对义理与象数的评价上,前一句话说明两派 的特点是一重人事,偏于人道,一重天象,偏于天道;后一句话则带有褒 象数而贬义理的感情色彩。尽管如此,但李鼎祚仍然强调“ 《易》之为道, 岂偏滞于天人者哉”,即天道与人道不可偏滞,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应该互 补、并重。 现代有学者指出,象数派的易学过分强调自然之理而忽视人文之理, 蔽于天而不知人,长于天学而短于人学;义理派的易学过分强调人文之理 而忽视自然之理,蔽于人而不知天,长于人学而短于天学。1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如果就汉、宋象数派各自的学说特征及学术 目的看,汉代象数派虽然偏重天文之学,“多参天象”,但目的却在于以天道 论人道,以阴阳灾异论人事吉凶,以卦占定人伦、明王道、宣扬五常伦理, 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政治理想;宋代象数派则更是参合天人,避免天 学与人学相割裂的弊端,或由太极以立人极,或由物理、自然之理而论心 学、性命之学,从而建构了一个宇宙与人文同构同序的理论图式,表达了 鲜明的人文价值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道观角度对象数派进行深入 的研究,以给象数派一个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1 余敦康《象数易学发展史·序》,齐鲁书社,1998 年。 象数易学 086 第一节? 借卦占以定人伦明王道 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汉代象数派提倡“卦气说”,大讲节气、物候、 天文、历法,看起来他们只讲天道不讲人道,实际上他们是借天道而讲人 道,也就是说,其讲天道是途径,讲人道才是目的。 从唐代僧一行《卦议》记载的有关孟喜易学的材料看,孟喜只讲了卦 爻配四时节气,没有讲人事伦常。不过,孟喜在易学上是一个“改师法” (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既对汉初儒家义理易学有 所扬弃,又对战国取象占筮法做了修正。孟喜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 文、历法、物候等)融入易学,减少了易学的神秘色彩,增强了易学的人文 理性。虽然孟喜也讲阴阳灾异,但因为吸收了当时的科学知识,所以已大大 不同于占筮取象的主观性、任意性。虽然孟喜没有直接讲人事伦常,但从其 以卦气解《易》的目的看,却是讲人事的吉凶祸福以及怎样避凶趋吉。 到了京房,则直接提出“易”的目的就是“考天时,察人事”,就是 “定人伦,明王道”,不仅将“易”看成一种占筮之学,更看成一种天人之 学。为了建立一种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新秩序,京房提出需要“神道设 教”以匡其主。《京氏易传》卷下说: 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八卦建五气,立五 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六爻上下、天地阴 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 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 京房的易学突破了其师焦延寿以及其师祖孟喜(孟为焦之师)的筮法 体系,不仅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干支、五行、历法、物候、天文、星象等当 时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天时而考察人事的筮法 第三章? 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派人道观 087 体系,即融合了甲子五行、世应游归的八宫卦体系。在这套体系中,表示 社会关系的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1 ,被归纳为五种关系,即 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比肩(不生不克)。具体地说就是,生我者父母 (京房又称为“天地”),我生者子孙(京房又称为“福德”),克我者官鬼 (京房又称为“鬼”);我克者妻财(京房又称为“财”),比肩者兄弟(京房 又称为“同气”)。受《淮南子·天文训》“子生母为义,母生子为保(宝), 子母相得为专,母胜子
《易传》是一部阐释天人之道的经典,事物之理与性命之理合一,天道 与人道并重,在论述方式上,它或以天道推断人道,或以人道反证天道。 一般认为,《易传》之后,象数派和义理派在天道与人道的重心上出现了偏 移。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说: 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 未测渊深。唯王(王弼)、郑(郑玄)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 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 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天象远而难寻,人事近 而易习,则折杨黄华,嗑然而笑,方以类聚,其在兹乎! 认为王弼的义理之学“全释人事”,“人事近而易习”;郑玄的象数之学“多 参天象”,“天象远而难寻”。在对义理与象数的评价上,前一句话说明两派 的特点是一重人事,偏于人道,一重天象,偏于天道;后一句话则带有褒 象数而贬义理的感情色彩。尽管如此,但李鼎祚仍然强调“ 《易》之为道, 岂偏滞于天人者哉”,即天道与人道不可偏滞,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应该互 补、并重。 现代有学者指出,象数派的易学过分强调自然之理而忽视人文之理, 蔽于天而不知人,长于天学而短于人学;义理派的易学过分强调人文之理 而忽视自然之理,蔽于人而不知天,长于人学而短于天学。1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如果就汉、宋象数派各自的学说特征及学术 目的看,汉代象数派虽然偏重天文之学,“多参天象”,但目的却在于以天道 论人道,以阴阳灾异论人事吉凶,以卦占定人伦、明王道、宣扬五常伦理, 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政治理想;宋代象数派则更是参合天人,避免天 学与人学相割裂的弊端,或由太极以立人极,或由物理、自然之理而论心 学、性命之学,从而建构了一个宇宙与人文同构同序的理论图式,表达了 鲜明的人文价值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道观角度对象数派进行深入 的研究,以给象数派一个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1 余敦康《象数易学发展史·序》,齐鲁书社,1998 年。 象数易学 086 第一节? 借卦占以定人伦明王道 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汉代象数派提倡“卦气说”,大讲节气、物候、 天文、历法,看起来他们只讲天道不讲人道,实际上他们是借天道而讲人 道,也就是说,其讲天道是途径,讲人道才是目的。 从唐代僧一行《卦议》记载的有关孟喜易学的材料看,孟喜只讲了卦 爻配四时节气,没有讲人事伦常。不过,孟喜在易学上是一个“改师法” (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既对汉初儒家义理易学有 所扬弃,又对战国取象占筮法做了修正。孟喜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 文、历法、物候等)融入易学,减少了易学的神秘色彩,增强了易学的人文 理性。虽然孟喜也讲阴阳灾异,但因为吸收了当时的科学知识,所以已大大 不同于占筮取象的主观性、任意性。虽然孟喜没有直接讲人事伦常,但从其 以卦气解《易》的目的看,却是讲人事的吉凶祸福以及怎样避凶趋吉。 到了京房,则直接提出“易”的目的就是“考天时,察人事”,就是 “定人伦,明王道”,不仅将“易”看成一种占筮之学,更看成一种天人之 学。为了建立一种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新秩序,京房提出需要“神道设 教”以匡其主。《京氏易传》卷下说: 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八卦建五气,立五 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六爻上下、天地阴 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 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 京房的易学突破了其师焦延寿以及其师祖孟喜(孟为焦之师)的筮法 体系,不仅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干支、五行、历法、物候、天文、星象等当 时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天时而考察人事的筮法 第三章? 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派人道观 087 体系,即融合了甲子五行、世应游归的八宫卦体系。在这套体系中,表示 社会关系的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1 ,被归纳为五种关系,即 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比肩(不生不克)。具体地说就是,生我者父母 (京房又称为“天地”),我生者子孙(京房又称为“福德”),克我者官鬼 (京房又称为“鬼”);我克者妻财(京房又称为“财”),比肩者兄弟(京房 又称为“同气”)。受《淮南子·天文训》“子生母为义,母生子为保(宝), 子母相得为专,母胜子曰制,子胜母曰困”的母子生克思想影响,京房对 六亲与六爻的关系做了说明: 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同气为专 爻。(《京氏易传》卷下) 京氏对“六亲”的属性做了规定。所谓“系”即《淮南子》所说的“困”, 是束缚的意思;“制”是制约的意思。“系”为被动,“制”为主动。“义”与 “宝”皆说明相生。京氏以父母(天地)为“义”,《淮南子》以“子生母” 为“义”;京氏以子孙(福德)为“宝”,《淮南子》以“母生子”为“保” (即“宝”)。 在京房看来,卦是本位,是“我”;爻是关系位。爻与卦的关系,无外 乎“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比肩”(同我)五种。这五种关系,实 际上是五行相生相克思想的体现。京氏将卦和爻都做了“五行”的规定, 这样“六亲”关系就自然地形成了。 以乾卦为例。乾卦为本位的“我”,在五行中属金,六个爻则视其所配 地支的五行属性与它的关系而定,如第一爻为子,属水,子水与乾卦“我” 金的关系是:我(金)生子孙(水),故第一爻为子孙,其他五爻依此类推: 乾金(我) 戌土——父母(天地—义爻) 申金——兄弟(同气—专爻) 午火——官鬼(鬼—系爻) 1 王弼《周易·家人》注:“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六亲和睦,交相 爱乐。” 象数易学 088 辰土——父母(天地—义爻) 寅木——妻财(财—制爻) 子水——子孙(福德—宝爻)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通过五行被一一配上六亲,构成了一 个家庭、宗法、社会关系网。确立关系网是为了筮占的需要。京房冲破了 《周易》卦爻辞所既定的吉凶规则,抛弃了文字的束缚,用自己发明的方法 另外创造了一套吉凶规则。虽然这套规则有人为因素和程式化、僵化的缺 点,但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凭借的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在思维方法上 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尤其,它关注人事吉凶,蕴含着趋吉避凶的思想, 是有积极意义的。 此外,京房还把一卦六爻分成六等,各以人事比拟,初爻为元士,二 爻为大夫,三爻为三公,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宗庙。从六爻 的“世应说”看,“世”与“应”是不确定的,不同的卦爻有不同的规定, 而从元士到宗庙的等级是固定的,这样就可能元士居世、大夫居世、三公 居世……从而构成复杂的关系,反映社会人伦中不同等级的不同作用及其 相互关系。京氏正是以此注解《周易》卦爻辞的:如初爻元士居“世”,四 爻诸侯在“应”,为“尊就卑”,因为元士为卑但为主,诸侯为尊反为辅。 如四爻诸侯为阳爻,则“坚刚在上,阴气处下”(《京氏易传》姤卦注);如 四爻诸侯为阴爻,则“素尚居高,侯王无累”(《京氏易传》贲卦注)。上 述注解表明了京氏正人伦、明王道、调节社会矛盾、追求政治秩序的人文 理想。 事实上,京房不只是一个易学家、象数学家,而首先是一个儒者,有 着强烈的人文情怀。京房的事迹被班固列入《汉书·儒林志》。京房因以 阴阳灾异推论时政而受到皇帝赏识,但也正因以阴阳灾异劾奏权臣石显而 遭谮害被处死。可见,他言阴阳灾异是手段,匡正时弊、推论时政才是 目的。 第三章? 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派人道观 089 第二节? 五常伦理与政治神学 如果说京房将《易》看成“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立五常”“顺 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的天人之学,表达了象数学家的人文精神, 那么《易纬》则再一次强化了这一精神,进一步宣扬了儒家政治伦理主张, 并企图将它变成一种神学宗教。《京氏易传》还属于经学范畴,《易纬》则具 有神学特色。 《易纬》言九宫、卦气,不仅是时空合一理念的体现,而且是人伦纲 常、治国安民政治理念的反映。 1.“不易”的社会等级位序 《易纬》提出“三易”说,即变易、简易、不易。《易纬·乾凿度》认 为:“ 《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郑玄解释: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简》)易道兼有的这三义(意义), 是道德的纲要和关键。 所谓“变易”指: 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 废。君臣取象,变节相和……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 不能成家。(《易纬·乾凿度》) 《易纬》以气运、五行、四时的变化说明“易”的变化,又认为天地关 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均处于变易之中。其列举殷纣行酷虐、周文王讨 伐、周武王灭殷推动历史发展的例子以说明人道变易的必然性。 象数易学 090 所谓“简易”,又称“易简”,《易纬·乾凿度》的解释是: 通情无门,藏神无内也。光明四通,仿易立节……不烦不挠,淡 泊不失。 “仿易”,《周易正义·序》引作“简易”,意为《易》的德行在于无心无 为、清净淡泊。这种德行不仅作用于天道,照耀天地、分布日月星辰、运 行四时五节、调列音律历法,而且作用于人道,作用于君主治理国家、统 治天下。这一点在《易纬》提出的“不易”说中得以展开。 所谓“不易”,《周易》并没有提到,为《易纬》首次提出。《易纬·乾 凿度》的解释是: 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 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万物之宝。至 哉!易一元以为元纪。 可见,“不易”是针对天地的上下秩序和君臣、父子的社会地位而言的, 主要指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尊卑地位是不容改变的。 从表面上看,“变易”和“不易”是一对矛盾,其实,在“理人伦而明 王道”的总纲之下它们是统一的。“变易”是就改变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 言的,“不易”是就维持正常的社会等级秩序而言的,因而“变易”和“不 易”并不矛盾,只是立论的视角不同罢了。 《易纬》的“三易”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论象数派还是义理派,大多 采用此说。 就义理派而言,唐代孔颖达即将此说引入其《周易正义·序》中;宋 代程、朱依《易》有“不易”说提出“阴阳定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 形而上学,从而将儒家伦理本体化、形上化。 就象数派而言,采用“三易”说的主要是东汉的郑玄。郑玄系统地解 释了《易纬》,对“三易”说做了发挥,认为“易道统此三事,故能成天下 之道德”。五行迭终、四时更废的“变易”之道必然反映为社会进步、朝代 变更的历史发展之道,“天道如之,而况于人乎?”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 等级地位作为“不易”之道是“天地之元,万物所纪”。“天地阴阳,尚有先 第三章? 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派人道观 091 后尊卑次序,而况人道乎?” 2. 八卦、九宫、五行数与五常伦理 值得注意的是,《易纬》及郑玄无论言卦气、爻辰还是九宫、卦位,目的 都是正人伦、明王道,因而都配上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以说明一年 气候的变化及九宫数理方位的变化皆体现了人伦之道。《易纬·乾凿度》说: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 五气而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接着,它以《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的位序(北宋邵雍称它为“后天 文王八卦”位序)分别配上五常:东方震卦为仁,南方离卦为礼,西方兑 卦为义,北方坎卦为信,中央为智。乾、坤、艮、巽四卦在四维,“夫四方 之义,皆统于中央”,“中央所以绳四方也”。《易纬·乾凿度》总结说: 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 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 将仁、义、礼、智、信看成人伦纲常、治国之道。 《易纬》将易数——天地之数,以及卦爻数与九宫数、五行生成数结合 起来了,是对刘歆《三统历》“易数五行说”的发展。其九宫数按八卦的方 位排列,在八方为八宫,在中央为中宫。其中,四正位左东为三、右西为 七、上南为九、下北为一,分别为木、金、火、水,配上五德,分别为仁、 义、礼、信;中宫为土,配智。九宫数图在宋代,被刘牧称为“河图”,被 阮逸、朱熹、蔡元定称为“洛书”。 郑玄进一步揭示了九宫数图的人伦意义,以“父母六子”之义解释九 宫数的流转过程:“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 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 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 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 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易纬·乾凿度》)这个流转过 象数易学 092 程可简述为: 坎一中男→坤二母→震三长男→巽四长女→中五→乾六父→兑七 少女→艮八少男→离九中女 为什么要从“中男”开始到“中女”结束?郑玄解释:“因阴阳男女之 偶为终始,云从自坎宫必先之坤者,母于子养之勤劳者;次之震,又之巽, 母从异姓来,此其所以敬为生者;从息中而复之乾者,父于子教之而已, 于事逸也;次之兑,又之艮,父或老顺其心所爱,以为长育多少大小之行 已,亦为施此数者,合十五言有法也。”(《易纬·乾凿度》)说明从家庭伦理 看,这个流转次序符合父母教养、子女代劳之理。 对五行生成数,《易纬》将《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次序改变为水、木、火、土、金的相生次序,以 解释《周易》的“天地之数”。《易纬·乾凿度》说:“天本一,而立一为数 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 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生火,次土及金。” 郑玄依据《尚书·洪范》解释五行生成数:“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 物之次也……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木生数三, 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礼记正义·月令》引)又以五行生成数解 释天地(奇偶)之数,“天地之气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数也;二曰 火,地数也;三曰木,天数也;四曰金,地数也;五曰土,天数也。此五者 阴无匹,阳无偶,故又合之。地六为天一匹也,天七为地二偶也,地八为天 三匹也,天九为地四偶也,地十为天五匹也。”(《春秋左传注疏》引) 早于郑玄的扬雄即以五行生成数解天地数,并与五德相配——“三八 为木,为东方,为春……性仁”,“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性谊(通 ‘义’)”,“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性礼”,“一六为水,为北方,为 冬……性智”,“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性信”。 五行生成数——天地阴阳数图在宋代,被刘牧称为“洛书”,被阮逸、 朱熹、蔡元定称为“河图”。 将八卦方位、九宫数、五行生成数(天地阴阳数)与五常配合 《易传》是一部阐释天人之道的经典,事物之理与性命之理合一,天道 与人道并重,在论述方式上,它或以天道推断人道,或以人道反证天道。 一般认为,《易传》之后,象数派和义理派在天道与人道的重心上出现了偏 移。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说: 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 未测渊深。唯王(王弼)、郑(郑玄)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 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 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天象远而难寻,人事近 而易习,则折杨黄华,嗑然而笑,方以类聚,其在兹乎! 认为王弼的义理之学“全释人事”,“人事近而易习”;郑玄的象数之学“多 参天象”,“天象远而难寻”。在对义理与象数的评价上,前一句话说明两派 的特点是一重人事,偏于人道,一重天象,偏于天道;后一句话则带有褒 象数而贬义理的感情色彩。尽管如此,但李鼎祚仍然强调“ 《易》之为道, 岂偏滞于天人者哉”,即天道与人道不可偏滞,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应该互 补、并重。 现代有学者指出,象数派的易学过分强调自然之理而忽视人文之理, 蔽于天而不知人,长于天学而短于人学;义理派的易学过分强调人文之理 而忽视自然之理,蔽于人而不知天,长于人学而短于天学。1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如果就汉、宋象数派各自的学说特征及学术 目的看,汉代象数派虽然偏重天文之学,“多参天象”,但目的却在于以天道 论人道,以阴阳灾异论人事吉凶,以卦占定人伦、明王道、宣扬五常伦理, 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政治理想;宋代象数派则更是参合天人,避免天 学与人学相割裂的弊端,或由太极以立人极,或由物理、自然之理而论心 学、性命之学,从而建构了一个宇宙与人文同构同序的理论图式,表达了 鲜明的人文价值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道观角度对象数派进行深入 的研究,以给象数派一个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1 余敦康《象数易学发展史·序》,齐鲁书社,1998 年。 象数易学 086 第一节? 借卦占以定人伦明王道 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汉代象数派提倡“卦气说”,大讲节气、物候、 天文、历法,看起来他们只讲天道不讲人道,实际上他们是借天道而讲人 道,也就是说,其讲天道是途径,讲人道才是目的。 从唐代僧一行《卦议》记载的有关孟喜易学的材料看,孟喜只讲了卦 爻配四时节气,没有讲人事伦常。不过,孟喜在易学上是一个“改师法” (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既对汉初儒家义理易学有 所扬弃,又对战国取象占筮法做了修正。孟喜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 文、历法、物候等)融入易学,减少了易学的神秘色彩,增强了易学的人文 理性。虽然孟喜也讲阴阳灾异,但因为吸收了当时的科学知识,所以已大大 不同于占筮取象的主观性、任意性。虽然孟喜没有直接讲人事伦常,但从其 以卦气解《易》的目的看,却是讲人事的吉凶祸福以及怎样避凶趋吉。 到了京房,则直接提出“易”的目的就是“考天时,察人事”,就是 “定人伦,明王道”,不仅将“易”看成一种占筮之学,更看成一种天人之 学。为了建立一种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新秩序,京房提出需要“神道设 教”以匡其主。《京氏易传》卷下说: 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八卦建五气,立五 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六爻上下、天地阴 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 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 京房的易学突破了其师焦延寿以及其师祖孟喜(孟为焦之师)的筮法 体系,不仅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干支、五行、历法、物候、天文、星象等当 时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天时而考察人事的筮法 第三章? 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派人道观 087 体系,即融合了甲子五行、世应游归的八宫卦体系。在这套体系中,表示 社会关系的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1 ,被归纳为五种关系,即 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比肩(不生不克)。具体地说就是,生我者父母 (京房又称为“天地”),我生者子孙(京房又称为“福德”),克我者官鬼 (京房又称为“鬼”);我克者妻财(京房又称为“财”),比肩者兄弟(京房 又称为“同气”)。受《淮南子·天文训》“子生母为义,母生子为保(宝), 子母相得为专,母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