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11版)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11版)
作者: (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C. 阿特休勒;郭峰,张萌[译]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180.00
折扣价: 110.32
折扣购买: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11版)
ISBN: 9787301336168

作者简介

【美国】(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C. 阿特休勒 ---------------------------- 理查德·加纳罗(Richard P. Janaro,1927—2017) 理查德·加纳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出版多部大学通用教材,包括与阿特休勒合著的《艺术:让人成为人》和《回应戏剧》《哲学:有关信仰》《人的价值》(与达尔文·吉尔哈特合著)等。他还从事戏剧创作,作品包括《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后一天》和《恒定之光:爱因斯坦在1905》等。曾凭借《人文学:是什么又能做什么》荣获艾美教育纪录片奖,是迈阿密新世界人文学校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该校戏剧艺术系系主任。 特尔玛·阿特休勒(Thelma C. Altshuler, 1924—2019) 特尔玛·阿特休勒教授曾于迈阿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历史和文学,1953—1962年在迈阿密大学教授文学和人文学,曾组织开设横跨艺术、音乐、宗教、戏剧和哲学各学科的本科必修课,而后在迈阿密—戴德学院执教,至1998年荣休,期间开设了一系列人文学课程,并于1992年荣任邦妮·麦凯布人文学讲席教授。阿特休勒教授一生曾出版多部教科书,十分强调批判性思考和历史对当下的影响。 郭峰,张萌 ---------------------------- 郭峰,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西方文论研究,同时也从事艺术批评与策展、戏剧编导等方面的工作。 张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博士生。

内容简介

人文学:一座闪耀的灯塔 人文学的定义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人文学”(humanities)一词来源于“人文主义”(humanism),过去仅仅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伟大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思想的研究。文艺复兴是一场始于14世纪并席卷整个西欧的伟大的艺术、政治变革,在这一时期,人们重新燃起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兴趣——两大文明自罗马帝国衰落后的一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忽视。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研究古典艺术、文学和哲学,人才能变成一个完整的人。 这些学科进而变成了人们所知的人文学。最终,这一术语延伸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研究之外,将对西欧主要国家的研究也包括在内:先是意大利,然后是法国和西班牙,再后来是英国,最后是德国。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繁衍,人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需要研究的范畴也越来越多。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戏剧和舞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学者们发现,这些学科正是古代文明给予人们的礼物。 近年来,这种颇具民族中心主义的人文学视角——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再次延伸,囊括了欧洲以外各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日本等亚洲以及非洲和美洲文明中的音乐、戏剧和文学已经成为人文学研究的重要补充。 1.1?做一个完整的人 ? 人文学是什么? 在本书中,我们对人文学的定义尽可能宽泛。是的,我们仍然需要关注那些在过去饱受赞誉,并且在今天依旧被称为“人文主义传统”的伟大艺术和思想成就。我们都属于我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前人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人文学研究中,我们可能还会找到那个古老神谕——“认识你自己”——的答案。通过研究他人的贡献,我们会明白自己可以做出怎样的贡献——或许不是作为伟大的艺术家、作家抑或音乐家,而是变成一个更有思想、更具批判性的人。 需要清楚的是,数世纪以来“人文主义传统”曾多多少少局限在古典时期和西欧文明中的男性做出的贡献。柏拉图、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应该包括世界上古往今来的所有人,所有的男性和女性,他们或许小有名气,或许因为被时代忽略而默默无闻,他们创作了无数精彩的音乐、诗歌作品,留下了很多令人兴奋的思想,这些都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欣赏。 人文学也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时,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当今时代充满了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进步既令人惊叹又使人迷失,在时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人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一个可以停泊的安静港湾,或者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人文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人不仅仅是一个性别、一个年龄、一个地址和一份职业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有思想——表达或未曾表达的,都会被触动,都需要笑或者哭,都会期待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人文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激发想象的故事、可以启迪心智的思想、可以带来热情的音乐,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创作和思想中的智慧。学习人文学能使我们把目光转向内心,察觉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等待释放的创造冲动。丰富的人文学知识会帮助我们面对真实的自我。本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向大家展示,人文学研究究竟如何成为人们自我发现之旅的起点。 人文学研究: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人文学不仅包括这些令人振奋的伟大成就,还包括对它们的研究以及学者和批评家做出的批判性分析和阐释。研究者将自己的思考传递给他人,因此这些作品永远不会被遗忘。人文学就是一个批判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客观公正地欣赏那些我们正在阅读、观赏以及聆听的对象。特别是在世界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背景下,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批判性思考”——必不可少。批判性思考是如此关键,而人文学在促进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下一章将单独讨论这个问题。 人文学是一种生存技巧,任何想让生活变得更丰富的人都可以拥有。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充满了批判性思考和审美愉悦的时刻。世界迫切需要它。 人文学会使人上瘾。一旦这些歌曲和故事、音乐和舞蹈、文字和思想进入你的生活,你就再也离不开它们,而你也不需要离开它们。在安静中,你会体验到人文学的魅力所在;而在喧闹的世界上,安静本身也足以让人着迷。如果人人都能守护这些安静的时刻,世界自然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安全。 如今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生命时刻面临恐怖袭击或轰炸的威胁,在这样一个人类互相残杀、环境灾害遍布、愤世嫉俗者不断怀疑生存价值的世界上,人文学的存在总是能够升华人的心灵。艺术、音乐、文学、故事、歌曲这些人类思想的结晶,建筑和工程的伟大成就,甚至哪怕是春天盛开的第一朵花儿,都在提醒我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命的延长不一定代表人类的进步。那些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幻想着能找到人类衰老基因的替代品,他们承诺要延长人们的寿命,就像神话故事里的人那样(或许一些人能活到110岁,比如《霍比特人》中的比尔博·巴金斯)。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上存在很久,却不去思考自己是谁,不知道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这绝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而正是人文学使生命变得更加丰盈。 在更广泛的世界中重新定义人文学 要使生命变得丰富,就要尽可能地开放思维。人们活得越久,就越容易固守自己年轻时形成的价值观。人文学会激发人们的开放性思维。对文学、音乐、艺术以及其他文化思维模式的探讨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对人们而言,世界越变越小,我们无法不去关心周围发生着什么;世界就在我们周围。因此,我们需要在“我们是谁”和广义地理解“他们是谁”之间保持清醒的平衡。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也是他们的一部分。 传统的西方文明史已经无法满足我们了。例如,在古希腊时期,难道没有很多女性,她们也有着伟大的思想,也偷偷写出了很多美丽的诗歌?尽管大部分早期人类文明的先驱,如埃及、中国、日本、罗马和希腊,已经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为人们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但它们并没有完整地呈现人类文明的历史。在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很久之前的北美洲,在那片西方人眼中无比神秘并诞生了伊斯兰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土地上,在那片无名氏们建造了巨石阵和复活节岛上30座伟大雕塑的土地上,都产生过繁荣的文明。奴隶主们在阳台上畅饮着薄荷酒时,农场里的奴隶们便在简陋的棚屋中编造着精彩的传奇,传唱着复杂的歌谣,延续着自己文明的传统。 因此,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我们重新去发掘。它就是人文学的世界。它就在这儿,就在门外等待着你。如果你知道要看向哪里,你就会发现它在你心里。你只需要打开这扇门,或者找到那个富有创造力的自我,伸出你友好的双手,你的生活会因此发生美好的变化,你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跑到街上,与人们分享这一美好! 1、人文学通识经典,被誉为“伟大的人文学教科书” 。 2、全球畅销40年,经久不衰。 3、哈佛大学人文艺术通识课教材。 4、从1979年第1版到现在的第11版,为高版次图书,第11版为最新版、内容与时俱进、全方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