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徐悲鸿
作者: 杨先让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3.20
折扣购买: 徐悲鸿
ISBN: 9787559805218

作者简介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研究室研究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外大奖,并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著作《黄河十四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徐悲鸿:艺术历程与情感世界》《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内容简介

到上海前,徐悲鸿就有去欧洲学习绘画的打算。 为此他跑图书馆,想办法入震旦大学补习法文。 1915年2月,徐悲鸿为了学业,为了生存发展, 也为了见世面,孤身勇敢地踏上了上海。这又是十分 关键的一步。当时的上海,是经济、政治及文化艺术 等*活跃的城市。他知道这里藏龙卧虎,海派画家任 氏三杰、虚谷、吴昌硕,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兄 弟,以及黄宾虹等名家,都曾生活在这块宝地上。 当徐悲鸿下了去上海半工半读寻求出路的决心时 ,得到宜兴女子学校同事张祖芬先生的鼓励与支持。 张祖芬送他一部《韩昌黎全集》并庄重赠言:“人不 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这句话成了徐悲鸿的座 右铭。他称张祖芬为平生**知心人。 上海像一座大熔炉,冶炼着这位年轻人。 繁华的大上海,漂浮着孤苦伶仃的徐悲鸿,进一 步饱尝了世态炎凉的他处于谋生无门的苦难之中。 这时,同乡徐子明(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 ,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替徐悲鸿在复旦公学谋了一职 ,校长却嫌他像个孩童而拒之门外。接着徐子明又介 绍他到商务印书馆,又因编辑排挤而作罢。徐悲鸿徘 徊在黄浦江边,深感山穷水尽,真可谓“为天有眼兮 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北头” 。他曾企图了此一生,但又想起父亲的“不做懦夫” 的遗言。 正当徐悲鸿走投无路之时,前后有两位黄姓人士 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是商务印书馆的职员黄 警顽先生,另一位是吴兴富商黄震之先生。徐悲鸿曾 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感恩思想,一度取 名为“黄扶”。 人生的机遇看似偶然,实则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 因素。比如黄震之先生之助,确实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里。一*黄在旅店中看到一幅徐悲鸿画的雪景山水条 幅,极其欣赏,并确信作者是可造就的人才,进而引 见,且尽力协助。这里,徐悲鸿才情出众的主观条件 ,遇上了黄震之先生通达惜才,且又是位书画鉴赏家 和收藏家的客观因素,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了。 徐悲鸿另外的一次重要机遇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上海犹太人巨富哈同,在私家花园“爱俪园”内 创办了一所仓圣明智大学,请了康有为、梁启超、蔡 元培、王国维、陈散原(三立)、沈美叔、冯恕等社 会名流讲学。当时征集古圣仓颉的画像作品,徐悲鸿 之作被选中,接着徐悲鸿又被聘为该大学的美术指导 。从此,徐悲鸿进入了一个高层次的文化圈子。这对 他开阔眼界、求知习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 一个理想的环境。 此时,徐悲鸿一面在震旦大学学习法文,一面在 仓圣明智大学兼职。徐悲鸿可能由于那非凡的气质, 获得了康有为的厚爱与毫无保留的指导,甚至于后来 住进了康有为在新闸路十六号辛家花园的家。在以后 的*子里,康有为护送徐悲鸿去*本、**他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