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作者: 韩震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ISBN: 9787300322032

作者简介

韩震,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编委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期刊编委会委员。出版有《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义信念》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外国哲学》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百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重要问题,包括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周易》古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中西伦理学中的自我、形而上学路径与存在论事件、儒家博爱视野下的“天下一家”与“一体之仁”、哲学的未来与未来的哲学、从否定神学到否定哲学、儒学的心性论与价值系统等。在本书中,十多位著名学者引领读者们走进哲学这座思想的殿堂,以时代的问题意识感受闪耀着的先哲的思想之光,采撷在文明深处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藏。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都令人叹为观止,因而被称为“中国奇迹”。要理解中国奇迹,就必须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同样也要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要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理解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理解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一方面,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同心合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这个国家价值观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也是这个民族价值观的振兴。中国价值观的崛起,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变化及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挑战的需要。
第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仅靠风俗习惯就可以保障社会的秩序。现在是一个社会流动的时代,集中表现为社会分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的多样化,凝聚共识就得靠核心价值观。
第二,冷战结束与全球化进程凸显了价值观竞争的作用。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掀起经济全球化浪潮,国与国之间的边界越来越不作为“边界”而限制人们的跨国流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正因如此,价值观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价值观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精神独立的关键,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精髓。我们再也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了,价值观是否具有吸引力,需要在国际竞争中检验。
第三,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强化了独立思考和观念创新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使世界变得扁平了,全球信息可以说是压缩式地并置在我们眼前,人们随时随地需要做出判断和选择,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愿。在差异性信息的环境下,人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有利于创新文化的形成,但也容易出现文化的断裂、碎片化。正因为思想多样了,价值多样了,我们才需要有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支撑。中国的影响力不仅关乎中华民族本身的福祉,同时也与整个人类社会相关。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高自大。
第一,国家和平发展需要价值观的方向引导。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盲目发展,要有方向,需要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观是动员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重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价值观自信。美国的李淯(Ann Lee)就曾在《美国能向中国学什么》一书中提到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赖于中国人的独特性及其他各种因素,但是中国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些价值观和方法论已经制度化,并指导了几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苟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之处。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希望获得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但在实现自身价值时,如果彼此发生冲突,就需要用道德和法律规范化解。而道德、法律规范的基础就是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需要价值观的规范。
第三,提高国民素质需要道德价值观的升华。人是要有梦想的,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1945年前是为了民族独立,1949年前是为了人民解放,1978年前是为了吃饱,1978年后是为了吃好,吃好了之后我们为了什么呢?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历史阶段的特征,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境界,是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方向。
第四,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先进价值观的支撑。从历史角度讲,任何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的崛起,都伴随着新价值观的崛起。从现实角度讲,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独立和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从传播角度讲,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根本标识,因此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基石。
总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齐心协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