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刘永好传)
作者简介
周桦,七十年代生人,1998年进入国内新锐媒体《新周刊》任记者,负责财经人物类栏目“行业巨头”和品牌栏目“访问名牌”的采写,四年间采访撰写了国内外财经领军人物40余人;2001年起,在国内知名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开设人物专栏“数风流人物”,历时两年。2002年至2005年,任《新周刊》编委、市场总监。
内容简介
天府之土 刘永好是地道的四川人。 准确地讲,大部分的四川人追根溯源都不是地道的四川人。四川从三 四千年前就开始有了人口迁移的历史痕迹,此后,在秦统一中国、东汉末 年中原大乱、西晋、唐末五代、明末清初这几个时期,古老的巴蜀之地都 迎来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大潮,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战乱和历史上著名的“张 献忠屠城”之后,四川境内不少地方“寥寥孑遗,俨同空谷”,这便有了 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典故——大量的外省人在明末清初 迁入四川落地生根。可以说,经历上千年来历史上几次人口大洗牌,四川 人已经无所谓“地道”,强势的“移民基因”已经深植四川这块土地。 移民群体在迁移时有着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能扎根下来并繁衍生息 的,一定是体力和智力的强者。而四川盆地在地理上天然的优越也给了历 代移民舒适的生活空间。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灌溉沃野千里 ,到今天仍在造福一方,使四川成为农业上的富足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在 《隆中对》中第一次对四川有了“天府”的说法:“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经年的移民文化的积淀,加上四川盆地这块肥沃土地的酝酿,使四川 文化在中国的地域文化里独树一帜,四川人在中国人群里则是独具一格。 “四川”不仅是一个行政省的名字,更是一种风格、一种精神、一类人群 的典型标签。汶川大地震后,无数以幽默的方式来回忆地震灾难的段子在 民间流传,四川人用调笑自己的方式冲淡了自己和大众的哀伤,大灾面前 ,四川人没有经过任何沉湎悲痛的过程就达到了彻悟的境界,仿佛天然就 具备了超然、乐观、通达的心态。这似乎暗合了四川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 一的记载,道家“法自然”的精神被四川人以愉快的方式诠释出来。 也许正因为四川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四川境内大大小小许多山脉都有 着道教的渊源,成都附近著名的青城山自是典型的一座,在刘永好的家乡 四川新津,同样也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老君山。登上老君山,一 副对联很是显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毫末之德蒙于道心。 刘永好就生长在老君山脚下的新津县城。从1951年出生到1973年离开 新津到德阳读书,然后到成都工作;1982年到1992年间又和哥哥们回到新 津老家创业,刘永好在新津生活的时间长达32年。 新津在四川省会成都的南面,距离成都市区仅28公里,自北周时期定 名新津,已经有1450年的历史。假成雅高速公路从成都开车到新津,只需 要半小时。在新津与成都市区交界的高速路旁,有一块醒目的户外广告牌 :“新津:希望开始的地方”。这句广告语语意双关,其中饱含自豪:中 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就诞生在新津。 刘氏兄弟创造的商业奇迹无疑是新津的最大骄傲,也许这是60年前他 们的父亲刘大墉刚刚来到新津时不曾料到的,他永远也不可能想象他的儿 子们会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做出名动中国的事情,他也一定没有想象过,他 从历史上的巴国来到蜀国,安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他的后代将会写下中 国商业发展史上重重的一笔。 父母的故事 刘大墉1914年出生在重庆曾家场,当时属于四川巴县,现在则隶属重 庆的沙坪坝。刘家本是兴旺之家,但到了刘大墉祖父这一代却家道中落。 因为家中拮据,刘大墉曾多次辍学。在刘大墉的父亲为儿子读书的事一筹 莫展时,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了:在与曾家场相邻的璧山县,有一家远房亲 戚把刘大墉叫去做了自己儿子的陪读。 刘大墉的天分得以展示出来,中考时考了第一名,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第一名理应读最好的中学——璧山公立中学,但父亲交不起学费,刘大 墉向校长申请给学校做校工,充抵学费和食宿费。作为校工,他的工作有 三项:一是上下课时摇铃;二是打扫公共场地的卫生,比如操场之类的地 方;三是有空时要帮着食堂的师傅做做饭。他的座位也被调到了最后一排 ,这样方便进出,随时准备出去摇铃。这样的生活刘大墉很满足,因为不 仅可以吃饱饭,最高兴的是能读到书。所以,他日后给小儿子刘永好说起 自己的青少年时光,璧山公立中学的生活被描绘得清晰细致——他显然对 那里充满了怀念。 初中毕业的刘大墉顺利地考上了重庆最好的高中——重庆高师,而且 是璧山中学那一年唯一一个考上的——他没有辜负父亲专门给自己穿上的 一件长衫。但刘大墉和重庆高师的缘分却只有一个月,原因很简单,他凑 不齐20块大洋的学费。父亲东挪西借凑了两块,校长给了一块——这远远 不够。父亲满面愁容到学校来接他,只说了一句:“我实在没有能力了。 ”父子俩凄然离开了学校。 这是刘大墉人生里遭受的第一个重大打击,但他总是不甘心的,从重 庆高师被迫回到家乡后,他打听到重庆有一家高等工业学校可以全免学生 的学费和食宿费,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他毫不犹豫要考这所学校,而且 一定要考上!他果然又考上了。 他没想到的是,这所学校彻底地改变了他的命运。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再 定重庆为陪都。一时重庆成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当时的政治风 云人物、爱国志士、顶尖的艺术家、大批高等学府均集于此。在如火如茶 的抗日救亡氛围下,学校也无法再保持治学的安宁。学业优秀的刘大墉同 样表现出了对时政的热情,他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学校和一些校外 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暴风歌咏队、爱国学生讲师团……各种活动都有刘 大墉的身影。他天生是个激情四溢的人,川东男儿的豪气在他身上进发, 他和同学老师上街演讲、表演文明戏,全身心投人到抗日爱国运动中。 1938年,刘大墉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刚刚入党的那段时间, 刘大墉沉浸在报效国家的喜悦之中,这种喜悦是自己中状元都难以比拟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命运又适时地赠送了另一个礼物给他:他认识了黄埔 军校里来自新津的姑娘郑康致。 其实在外人眼里两人很不一样,刘大墉来自一个破落的家庭,而郑康 致家却一门鼎盛。川西姑娘虽然和川东姑娘一样清秀别致,但川东姑娘总 是显得豪放一些,而川西女子却温婉得多,新津的郑康致也是这样,虽然 她在黄埔军校那样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学校学习,但她的言行总是散发着 温良的气息,不自觉地传递着她来自一个教养良好的大家庭的信息。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