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5.70
折扣购买: 异类心理学:40个改变认知的疯狂思想实验
ISBN: 9787505746176
"作者简介 [*]小川仁志 哲学家、山口大学**综合科学部教授。 1970年出生于*本京都府。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学部,后于名古屋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修完博士后课程,获得人类文化学博士学位。历任德山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在大学期间,研究专业为公公哲学,他一边研究新形态的**化教育,一边在商业街举办“哲学咖啡馆”等以普通市民为对象的哲学研讨活动。此外,还借助电视等媒体普及哲学知识。 著有《失眠夜看的哲学书》《世界**好懂的哲学课》等,包括被翻译到海外的著作已有100余本。 译者简介 金磊 高校*语教师,安徽马鞍山人。好奇心旺盛、兴趣广泛,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文化对比、*本文学。 编有《*语会话1》《*语报刊选读》《*语视听说》等教材。 译有《自控力·实*篇》《麦肯锡图表工作法》《高效阅读》《把不安当作朋友》等数十部作品。 "
\" 列车困境 牺牲1个人,拯救5个人是正确的选择吗? “困境”就是被夹在互相对立的两种价值之间。该选择哪一边呢?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困惑的问题。 设问 假设你是一个列车司机。突然,你发现列车运行轨道前方有 5 名工作人员,慌忙中你踩下刹车,结果发现刹车莫名其妙地失灵了! 如果就这样一直开下去,肯定会撞到那 5 个人。 但是,你仔细一看,发现在右前方还有一条轨道。只要拉动把手,就能把列车转向右侧轨道。 可是,在那里竟然也站着人,但是只有 1 个人……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列车直接撞向人群,就会夺走 5 条生命;如果你拉动把手,改变方向,就等于亲手夺走另外 1 条生命。 那么,你会怎样选择呢? 拉动把手与撞向人群,二者有何区别? 这是一个被称为“列车困境”的**思想实验。*早是由英国的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的,后来在*本**的《好莱坞白热教室》电视节目中,经麦克尔·桑德尔教授的介绍而广为人知。 那么,面对这个困境,你会作何选择呢? 你会选择拉动把手开向右侧轨道,以此拯救那 5 条生命吗?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做出这个选择吧?!因为人们普遍倾向于拯救*多人。 有没有人选择什么也不做,直接撞向那 5 个人呢? 这样的人应该很少,但我想还是会有人这么选择。究其原因,可能是不想亲手夺走某个人的生命吧。 虽然问题中给你设定的身份是“列车司机”,但有时也会把你设定为“铁轨旁负责切换线路的扳道工”。在这样的情景下, 大家依然还是会得出相同的答案。 那么,假如你既不是列车司机,也不是扳道工,而是站在桥上看着失控列车暴走的人,你又会作何选择呢? 失控的列车即将撞向那 5 名工作人员,而你刚好就站在桥上,身边还站着一位身材肥胖的男子。如果将这名男子推下桥, 就能阻挡住列车,挽救那 5 个人的生命。可是这样一来,这名男子必死无疑。 如果像这样提问,那些之前回答“选择牺牲 1 人拯救 5 人”的人,可能就会中途改变主意。在这种时候,他们可能又会觉得这 5 个人的死是在所难免了。因为他们不想故意将桥上的男子推下去。 不,请各位稍等一下! 先前为了拯救 5 个人的生命愿意拉动把手,为什么现在却不愿意推落桥上的男子呢?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难道是因为没有亲手接触到伤害的对象吗?那么,我们换个条件:假如桥上有一个可开关的栏杆,只要我们打开栏杆,男子就会掉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会产生抗拒心理。那么,这其中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 我们只有明确自己在做判断时的依据,今后才不会陷入混乱中。 拯救*多的人才是正确的选择吗? 我们可以站在多种立场上,判断自己所做的某个决定正确与否。 拯救*多的人、得到*大的善果才是正确的选择,这种立场被称为“功利主义”。 根据英国思想家杰里米·边沁提出的口号“*大多数人的*大幸福”,所以拯救*多的人才是正确的选择。而这与我们的常识性认识,也可以说是相一致的。 基于这种立场,我们会把“为了拯救 5 条生命而牺牲掉 1条生命”的行为视作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加看重获救的人数,所以“将身材肥胖的男子推下桥”的做法,也会被视作正当之举。 与之相对的立场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这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的“义务论”,以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代表性立场。基于这种立场,我们会认为即便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拯救多数人的生命,但也不能以“杀人”为手段去做这件事。因此,任由列车冲撞过去才是*好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觉得“将男子推下桥”的做法太过残忍。其实,如果只是推下去,还算能接*的程度,总比故意用手*射杀对方要好很多。 如果要对此进行区别,可以借用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二重结果论”。 该理论指出:道德上的好行为偶尔也会带来副作用,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如果为了获得一个好的结果而有意地作恶,这就是不应该的。 基于这一观点,面对到底是撞死 5 个人还是撞死 1 个人的紧急状况,拉动把手的行为,也许勉强能算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故意将桥上的男子推下去是不正确的选择。 牺牲的对象不同会给正义性带来改变吗? 如果被牺牲的那个人或者被救的 5 个人里,某个人是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你又会作何选择呢?抑或,其中有小孩或老人,你会优先选择救哪一方呢?如果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罪犯,你又会作何选择呢? 这种场合,如果是**的利他主义,可能不管对象是谁,都会毫无区别地加以对待吧。 那些看重人数的人可能只注重数字。澳大利亚的哲学家彼得·辛格所提出的高效利他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种立场。此外,那些认为不能牺牲他人生命的人,也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面对那些认为“拯救 5 个人要好过拯救 1 个人”的人,再提出假设“被牺牲的那 1 个人如果是自己的家人”,通常他们也都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原因就在于他们此时采用的正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立场。 尼采并不以“善”和“恶”区分事物,而是以“正常”和“病态”作为标准。右脸被人打了还主动伸出左脸,这种行为就不正常。 所以,你会怎么回答这个假设呢? 如果我们平时多进行这种思考,就能让自己不再迷茫,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仅如此,*近“应如何设计 AI(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技术”也成了热议的话题,可以说,这个思想实验也正是我们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描绘的情景并不是一种非现实的设定。 让头脑聪明的要点 仔细思考我们判断某一行为“正确性”的依据,才能让我们在一瞬间做出一如既往的判断。 \" "如何提升思考力,如何在突发场景时做到从容不迫,如何锻炼大脑能够让我们越来越聪明? 《异类心理学》中提到的列车困境、囚徒困境、薛定谔的猫等40个经典思想实验,能够给你答案。 思想实验是一种****的思维方式,在没有足够证据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推理进行实验,特别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虽然不可能被实验证实或推翻,但是却可以让我们对未来真正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演,锻炼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好地聚焦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