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作者: 杨奎松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ISBN: 978720306796201

作者简介

杨奎松,著名学者,中国现当代研究专家。   近期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009)、《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2008)、《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内容简介

关于国际主义,列宁有很清楚的说明,就是:“第一,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应当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 可以认为,列宁和俄共当年确是有此决心和努力这样去做的。这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决定了的,因为不如此,他们一国的胜利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围攻和敌视下,当时也看不到任何生存下来的希望和可能。而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把俄国革命的胜利看成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所在和进一步胜利的出发点、大本营,因此,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为保卫苏俄而战,同样是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所以,随着1919年德、匈等国革命相继失败,苏俄愈加孤立之后,共产国际迅速开始提出“保卫苏俄”的口号,要求各国共产党必须以此为斗争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德、匈等欧洲国家的革命浪潮在1919年就逐渐趋于平息了。列宁很快就承认:关于世界革命将“简单、迅速、直接地实现”的预言已经失败了,“在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延迟爆发的情况下”,如何使“无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共和国也能够存在下去”,成为摆在共产国际面前最现实,也是最严峻的问题。就在欧洲革命停滞的几乎同时,列宁敏锐地发现亚洲的革命浪潮却在蓬勃兴起。1919年朝鲜的三一运动和中国的五四运动等等,都反映出东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中民族主义运动正在殖民地宗主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后院造成剧烈动荡的局面。这种情况燃起了列宁新的希望。 在1916年上半年,列宁曾深入地研究过帝国主义形成及其命运问题。他当时就特别注意到马克思过去不大注意的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相信处于历史最高阶段的欧洲资本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剥夺压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为生的。他甚至认为,资本主义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程度之所以比不上俄国,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及其第二国际之所以会被机会主义或修正主义者主导,根源也正是因为欧洲的资产阶级用剥削掠夺殖民地的额外利润培养了大量工人贵族。 显然,欧洲各国没有能够紧接着俄国十月革命后迅速爆发革命,正好印证了列宁的上述推断。而东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则进一步促使列宁注意到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各国维持其统治的重大意义。这种情况让列宁想到,既然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相当部分工人贵族化而失去了阶级的意识和革命的动力,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推动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根本动摇帝国主义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进而根本动摇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加速欧洲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觉悟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呢? …… 何以原本弱小的共产党成功了,而原本强大的国民党却终于失败?   中共革命的成功,究竟是毗邻的苏联的作用更大些呢,还是毛泽东个人的作用更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