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纹图鉴

中国龙纹图鉴
作者: 黄清穗 纹藏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9.00
折扣购买: 中国龙纹图鉴
ISBN: 9787521765458

作者简介

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创办人,现执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纹藏专栏主持人。出版有《故宫纹样》《中国经典纹样图鉴》等10部纹样专著。为多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项目、多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授课。 纹藏致力于构建纹样-中华民族文化视觉基因工程,迄今为止以历史、地域、民族、载体、主题五大脉络开发了500个专题纹样数据库,梳理和设计了30 000余组纹样的信息和模型,深度挖掘、深度整理、深度破译中国纹样体系。

内容简介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桩流传后世的奇事。南朝时,都城金陵是森罗“四百八十寺”的佛事胜地。梁武帝尤其崇饰佛寺,常钦点“”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国手张僧繇为佛寺作画。一日,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张牙舞爪的白龙,怪异的是四龙均未画龙眼,旁人不知何故,张僧繇解释说:“点睛即飞去。 ”众人以为荒诞,因请点之。不料顷刻间风云剧变,点了眼睛的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飞升离去,再看那两条未画眼睛的龙仍在墙上。于是,时人便用“画龙点睛”四字称赞张僧繇作画之神妙,这一故事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龙鲜活生动的特点。 自汉末至隋初,魏晋南北朝横跨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浪漫与动荡交叠的年代。受时代氛围影响,魏晋南北朝的龙纹造型大体上延续了汉代时流云般的柔美,但神态却大不相同,龙脱离了汉代浓郁的神话色彩,由古典庄重蜕变为清逸俊雅。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便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龙纹鲜活生动的艺术风格。 魏晋时期,龙纹多为矫健的走兽状,身形较短,好似虎豹,完美继承了汉代四神中青龙的形象。头部带有凤鸟、麒麟的影子,既扁又长;角似鹿;双翼呈流线型,鬃毛向后飘散,与周遭形态自由的流云互相映衬,行走如云;爪大多为三趾。四趾、五趾龙纹直到元代后才广泛出现,清代“五爪真龙”这一说法固定下来。 这一时期,龙纹突出的四肢和矫健的身形与北方民族喜爱猛禽有一定关系。近四百年间,中原大地频繁经历分大于合、乱大于治的混乱局面,北方游牧民族乘虚进入中原,南北战乱,人口迁徙,五胡消融,中国政权逐渐呈南北分化的形势。胡汉之间相互融合,异域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结合,思想文化碰撞出异样的光辉。所以这一时期,龙纹糅合了少数游牧民族的特色,如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白玉衮带鲜卑头,明显能看出龙健硕有力的身形。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表现形式既不像汉代的略显古拙,也没有唐代的磅礴大气,而是一股清流似的潇洒超逸,就连龙也焕然出一股自由解放的新风。龙纹流畅自然、气质洒脱,但并非一味受汉代云气纹和求仙得道思想的影响,而是与特殊的时代氛围更有关联。由于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开放,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绘画技法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所以逐渐形成飘逸、奔放的风格。加之当时佛教盛行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地步,粗犷凶狠的龙纹造型在魏晋佛国安宁极乐的影响下变得宁静洒脱。龙的形体被拉长,龙首高昂,颈身蜿蜒呈S形,姿态大多为奋力奔跃状,极富动感,但总体看来较为程式化。 由于政治与战乱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急剧下降,汉代流行的厚葬之风到这时也逐渐变成薄葬。画像砖作为墓室用砖,不仅是汉代艺术的传承,也受到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熏陶,尤其是在刻画动物方面,线条的粗细与力度变化将动与静、刚与柔表现得淋漓尽致,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龙纹和虎纹是画像砖使用最多的装饰,二者来源于四神系统,东方的青龙与西方的白虎,在方位上是相对的,有阴阳协调、自然和谐的对称之美。 魏晋南北朝是艺术勃发的时代,也是思想解放、自由的时代。在混乱中,束缚的枷锁无意间被打破,正所谓“不破不立”,许多思想潮流乃至异域风情互相融合、碰撞,在多次尝试与探索中形成气韵生动、奔放飒爽的艺术风格,在追求自然和谐、纯朴雅致的同时,注重情感与境界的表达,对后世的审美影响极深。 1.全球20家博物馆官方授权图片,中国龙的珍贵文物大集结,跨越千载的中国龙纹图典。《中国龙纹图鉴》内含文物载体多元:玉器、青铜、瓷器、织物、建筑、琉璃、珐琅……囊括几十件和中国龙相关的馆藏珍品,涉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大英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几十家博物馆机构,以文物为媒介,串起一部全面的龙纹图典。距今约6460年的蚌塑龙虎图便是祖先对自然界认知有限时,用想象力创造的精神图腾;“中华第一龙”C形玉龙古朴稚拙,也象征文明的伊始;二里头文化的“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诉说着“御龙氏”的传说。馆藏信息、纹样详解、历史典故、背景叙述,一本书便能读懂中国龙那熠熠生辉的历史。 2.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元明清朝,按时间顺序梳理10段历史时期的龙纹细节,完整展现千百年来的中国龙纹史,解读各个时期的龙纹特色及其背后的独特的东方美学。《中国龙纹图鉴》以时间为线,纵向解读10段重要历史时期具有价值意义的龙纹及其载体,与龙山、红山、二里头、马王堆等重要文化遗址相关联。商到西周时期的龙纹简朴多元,却呈现出深邃且抽象的美学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流畅自然、气质洒脱,与这一时期追求自然和谐、纯朴雅致,注重情感与境界的表达的美学追求相照应。宋朝崇尚自然、和谐、典雅平正的艺术风格,龙纹从古拙变得细致,从神秘变得祥善。书中尽展不同时期的精美龙纹,追溯几千年来中国龙的诞生、发展与沿袭及其背后的独特的艺术内涵、美学哲思,令历朝历代独具特色的龙纹跃然纸上。 3.溯源中国龙这一民族图腾,如何与早期部落发展、社会演变、文明交融、历史发展关联,透过典故,娓娓道来。龙的传说随着中华历史流传了数千年,透过书中的文物,探寻它与中华民族千载历史的交织点。早期龙的形象多元而复杂,是胜利部落将战败部落的图腾兼并或吸收的结果;汉朝独特的“四神”纹样流传千年而不衰,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影响深远。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活生动的艺术风格,背后却是异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宗教文化的浸染。 4.文物全貌图、局部细节图、纹样叠图、纹样线稿……全面剖析文物珍宝、多角度看纹样细节,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龙纹样至今仍是各大品牌重要的东方灵感,许多国际品牌都曾将其作为重要设计元素。书中以精美、清晰的文物图为基础,辅以矢量图复原图及其线稿,单个纹样图等,配合严谨的解说文字。宛若一座藏有不同形式、不同艺术风格龙纹图典的博物馆,无论是艺术设计、绘画临摹还是研究调查均可以将其作为参考。以符合当下审美阅读的形式展现传统之美,带来全新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