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图文大历史05?地球如何成为生命的基地](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111/14/20211111144015561.jpg)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少年图文大历史05?地球如何成为生命的基地
ISBN: 9787521729382
金一先,韩国作家,翻译家 (控制测量工程学专业),撰写“大历史”系列第五册《地球如何成为生命的基地?——地球与月亮》,致力于将大历史观念向青少年读者推广。
地球与月球的未来 一切都在变化 在自然界中,除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这句话之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作为自然界一个部分的星体,自然不会永恒闪耀。当恒星失去光芒的时候,那些依附于这颗恒星而存在的行星,也会与恒星一起落下生命的帷幕。无论什么时候,当太阳结束其一生的时候,地球与月球就不得不面对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情况。 那么,我们自然会问,地球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能够对一个星体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有所了解的话,再考虑到太阳及太阳系未来将会出现的一些情况,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大致描摹出地球的未来。 结局 无论是明天还是十亿年之后的事情,其实都是难以预测的。这里说的难以预测就是很难猜到的意思。因此,即便我们对未来预测错误,估计也不会有人感到惊讶。对那些预测比较准确的占卜,我们总是记忆深刻;而对那些错误的占卜,我们很快就会抛之脑后。 即使我们使用所有的客观资料来加以分析预测,其结果估计也是与随便找个什么东西来占卜一下的结果都差不多。这就像专家们预测足球比赛一样,他们估计的结果,和我们扔个硬币来预测一下的结果,很可能实际上没什么区别。但科学家们对宇宙未来的预测,或者对地球与月球的未来进行预测,与卜算未来的情况完全不同。宇宙是依照物理法则运动的,因此,如果我们对现下这些客观条件有所把握的话,基本上可以据此预测它的未来。 虽然这个预测结果有点吓人,但地球确实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走向终结。当然,也有人认为,那一天未必就会真的来到。但如果考虑到维系地球生态系统的能量根源——太阳,不会总是一如既往地这样存在下去的话,那么地球走向终结的论断就很有可能发生。这一预测结果的根据之一就是,太阳如果也像有些星体那样逐渐膨胀,那么很有可能把地球吞并。当然,如果到了那一天,地球就会真的变为一个滚烫到无法生存的行星。与之相反,如果太阳逐渐冷却的话,那么地球上的气候也会变得越来越冷,生命同样也无法生存。 当然,到了那时候,地球上的环境发生变化,也许还会有适应那种环境的生命体出现,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史延续下去也未可知。但到了那个时候,地球上的生命体一定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成为另一种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样子。而且,考虑到地球的环境还会继续改变,那些新出现的生命体同样也无法生存太久。用宇宙的时间坐标来看,一个物种的生命体繁衍存续的时间,真的是昙花一瞬。 即使不考虑太阳生命结束这一影响因素,还会有许多可以影响地球未来的决定性因素出现。比如,海洋与陆地的地表变化,或者地球内部热量的消失冷却等自身变化;地球与太阳系其他天体间的力学关系的改变;太阳自身变化产生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会对地球未来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随便拿出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对地球上的生命体存续产生决定性影响,这不是夸大其词。曾经有一部电影,名字叫《不会比这更好了》。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用这个电影的名字来概括现在的地球状况,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制作者们真是给电影起了一个好名字)。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地球可能产生的影响。抛开好与坏不谈,在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体的区别因素中,有一点就是人类能够对自身居住的环境进行改造。在描写白人与印第安人对立题材的、颇具哲学意味的美国西部电影《小巨人》当中,印第安酋长曾说过一句话:只要白人们下定决心,他们甚至可以改变江河湖海。在当时的18世纪,这句话也许是正确的;但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白人,无论任何人种与国籍,只要下定决心,改变江河湖海这件事早就成了小事一桩。不仅仅是改变江河湖海,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人类的发展趋势本身,就处于与大自然发展相悖离的方向。除了环境污染与垃圾遍地给大自然带来很大的负担以外,人们为了生活而建造的房屋、楼房、道路、城市等所有人工建筑,其实都增添了大自然的负担。此外,还包括农业、畜牧业等人类为了生产粮食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如上所述,地球处于人类的影响之下,这是事实。但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的变化,从宇宙整个时间表来看,却是非常短暂、非常细小的变化。而且与其说人类活动是给地球带来了影响,不如说更大程度上是给自身利益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相对于地球的整个未来,人类的影响应该可以看作微乎其微。 与外太空天体的撞击 本文在前面讲过,与小行星或者彗星发生撞击等突发性事件,会对地球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在我们预测地球未来的时候,这些事件与其他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难以预测这种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当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向地球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人类还在地球上生活着,并且已经拥有了不低于当下的知识水平,那么,从它临近地球的某一个点开始,人类是可以对它进行观测并预估它的飞行轨道的。如果一颗直径5~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撞上地球,那么其冲击力足以对地球上的环境造成灾难性破坏。同时,由此导致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可能使地球上无数生物物种的灭绝。 如前所述,这种星体对地球撞击所带来的全部后果中,影响较大的一个现象就是撞击后产生的灰尘。在撞击发生后的几周内,灰尘层会覆盖地球上空,地球的温度大约会下降15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时间长一点,可能在几个月之内植物都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食物链断裂,威胁到动物的生存。生态界中的这种巨变,大约一亿年发生一次。这也与之前地质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相吻合;而且预计未来仍将会以这样的频率出现。人类大约起源于20万年前,由此看来,从史前时代算起,至少还要再经历人类历史500次,才会出现这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天体撞击地球事件。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始自5000年前;人类文明历史还要再反复2万次,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事件。由此来看,在人类文明存续期间,若想遇到这样的事件,也并不是件容易事呢。 除了小行星和彗星,那些超新星如果在距离地球不是很远的位置上爆炸,也会使地球上的生命体陷入灭种危机。有一些超新星,即使在距离地球3000光年那么远的距离上爆炸,也会给地球造成破坏。从超新星上发出的电磁波,如果破坏了地球上空的臭氧层,那么残缺的臭氧层就无法阻挡太阳射出的紫外线。只要地球表面接收到的紫外线比现在增加10%~30%,地球上的生命体就会面临重大威胁。发生在4亿4000万年前的那一次地球上大量生物的灭绝,超新星的爆发被认为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能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超新星,一般要在距离地球不超过100光年以内的范围爆发。根据目前的观测结果来看,大约平均每30年左右,银河系内会形成一个超新星。但我们所能观测到的超新星,只是全部超新星中很小的一部分。迄今为止,银河系一次超新星爆发,是在距今大约400年前的1604年观测到的。在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距离地球100光年以内的超新星爆发,曾经发生过数次。在未来的20亿年之内,据预测还会有20次左右的超新星爆发,这都会对地球产生较大影响。 1.《少年图文大历史》用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清晰串连宇宙、生命、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 如果6500万年前,陨石没有掉落在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体现在会进化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大爆炸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那么宇宙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 这套《少年图文大历史》就是在探讨这样的重大问题时诞生的,以在137亿年的时间线上展开的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为基础,整合了宇宙、生命、人类文明历史。“宇宙篇”的五个单册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谈起,分别诠释了“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构成物质的元素从哪里来”、“太阳系是由什么构成的”、“地球如何成为生命的基地”。关于生命、人类还有文明的诞生等问题,在后续的书中也会一一解答。 2.这套书运用大历史思维,让庞杂的全科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的思考方式才能成功,这也是这套大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教给孩子们建立起“过去是所有事件发生的原动力”的大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对存在于宇宙、自然和文明中我们进行定位,并找到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答案。 3.知识硬核但好看好玩,弥补课堂空白,锻炼青少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在课堂之外为了满足好奇心,常会翻阅成人书籍,但对许多问题依旧渴望得到体系化的答案。这套《少年图文大历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部走出学术,面向普通人群的好看、好玩的教养读物。本系列精选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育中的缺憾,是将“大历史”学派理念应用到青少年教育上的丛书。 对于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来说,大历史是非常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可以洞察到宇宙物质的开放性、生命的多样性、相互关联性,也就是锻炼将从宇宙开始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串成一条线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宇宙、生命、文明和自身的洞察力。在给予青少年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告诉他们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 4.为青少年提供对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有助于价值观的建立 大历史系列所向往的教育目标在于“态度的变化”,因为通过学习大历史,我们想要回答人人关心的“我们怎样生活得更好”的实际问题。 理解大历史的核心就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也就是拥有开放性思想。这套书的目的也是给我们展示在宏观的构架中宇宙、地球、人类等不同研究对象所持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及其展现出的相互关联性。所以在学习大历史时,比起知道细微的信息、陈旧观念,重要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对全局的思考,并在全新的完整知识体系之上,对自身生活及人类本身拥有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