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大学——大师们的求学记忆(1912-193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学指南篇:大师们的 考学回忆 鸦片战争叩开了古老中 华的大门,戊戌变法推动了 国人近代化的步伐,尽管后 来变法的举措大多随着戊戌 变法的流产而付诸东流,但 有一项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 的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下来, 那就是“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京师大学堂是今天北京大 学的前身,而它的建立也拉 开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 的序幕,标志着我国从传统 的科举取士制度向近代分科 设系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转变 。 随着新式高等教育在我 国的逐步推广,涌现出了一 批国立、私立和教会学校, 开始了文、理、农、医、工 专业分科的高等教育。伴随 这一过程,我国也经历了教 育制度、教育理念等方面的 深刻改变,对于晚清民国时 期的普通人来说,“大学堂” 这样的新鲜事物有不少让人 感到陌生的地方。对那时的 青年来说,为了求新知、求 真理,探寻国家前途命运, 不少人克服种种现实的困难 ,选择升人大学继续深造。 他们的经历充满了多样性, 在摸索中也留下了关于大学 时光难忘而独特的记忆。 对于那些当时十几岁的 青年来说,不论是学校和专 业的选择,还是大学留给他 们的第一印象,都会带给今 天的我们似曾相识的共鸣。 胡适、蒋梦麟、马寅初、钱 伟长、李济、何炳棣等一批 知名学者、教育家、科学家 年轻时候的故事,将给今天 的读者带来诸多启发和思考 。 大师们的“高考”故事: 择校、赶考与金榜题名 高考是莘莘学子求学生 涯中一段难忘的时光,伴着 书桌前的苦读,赶考路上的 辛苦,等待发榜时刻的焦虑 。翻翻民国大师们的回忆, 会发现他们也在“高考”时发 生了不少有趣而难忘的故事 ,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他 们如何选择大学? 不同于现在统一时间、 统一命题的高考形式,民国 时期大学招考在相当长的时 段中(1912—1937年)都 是各校自主命题、自主招生 的。1938年,教育部设立 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进行 全国统一高考。然而这一统 一考试仅实行3年,就因抗 日战争的影响而被迫中断了 。 在自主招生的年代,各 大学根据自身情况,独立组 织招生、命题和录取等工作 ;对于学生来说,考大学的 首要任务就是选定目标学校 。 民国时的大学,有公立 (国立、省立等)、私立和 教会办学等,知名的国立大 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私立大学中闻名的有南开 大学;教会大学中有颇负盛 名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 。对于中学毕业后立志升学 的学子们来说,提前做好功 课,研究各校的招生条件和 考试时间就很重要。 一般来说,各大学会在 报纸上刊登招生广告,如当 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申报 》的广告栏上就登有上海及 南京的大学或高等学校招生 的广告。作家茅盾回忆,当 时他母亲订阅了《申报》, 上面登载着北京大学在上海 招考预科一年级新生的广告 。1913年夏天,北京大学 由京师大学堂改名后第一次 招收预科生,而且当年第一 次到上海来招生,这对于长 江以南各省想考北京大学的 中学毕业生,着实是一大方 便。当年茅盾只有17岁,独 自出远门求学让人有些不放 心,他母亲考虑到家里表叔 在北京财政部工作,儿子去 北京读书也好有个照应,便 让茅盾去报考北京大学。 各校独立招生,招考时 间不同,考期一般会错开, 为了增加考上大学的概率, 许多考生选择多校投考。著 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立 志升学的他在考前做足了功 课:翻阅了当时差不多所有 全国有名气的高等院校的章 程和招生简章,选定了北京 的清华学校、北京大学,南 京的金陵大学,苏州的东吴 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沪江大学等作为投考的对象 。他选择学校主要从学校的 声望来考虑,在他选择的学 校中就涵盖了国立、私立和 教会学校。 北京、南京、上海等大 城市里大学相对集中,也是 考生赶考的主要目的地。据 季羡林回忆,当时的北平有 十几所大学,还有若干所专 科学校。到北平来赶考的学 子,总共有六七千或者八九 千人。考生心目中列在大学 榜首的当然是北大和清华, 当时全国到北平的学子几乎 没有不报考这两所大学的。 即使自知庸陋,也无不想侥 幸一试,毕竟这是“一登龙 门,身价十倍”的事。但是 ,两校录取的人数毕竟是有 限的,在五六千名报名的学 子中,清华录取了约两百人 ,北大不及其半。 幸运的是,季羡林当年 被北大、清华同时录取了, 两所学校都是名校,究竟该 如何取舍呢?“北大老、师 大穷,惟有清华可通融!” 据说这是北平每一位学生所 熟知的话,也显示出同为名 校的北大、清华等学校风格 的差异。 北大前身为京师大学堂 ,它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 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初 期学校的监督及以后的校长 ,均为当时官僚充任或兼任 ,不少学生也把进大学堂念 书看作仕途晋升的捷径,因 此学生中也多有官僚气和暮 气。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