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ISBN: 9787568079617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恩施州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加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防空办公室、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测绘局牌子。主要职责包含:指导城市规划区内的绿化工作;拟订全州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城乡建设应体现湖北特色和荆楚文化”。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也明确指示要求“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镇”。 2011年5月,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吊脚楼民居是以往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居屋形式,尤以土家族为盛。吊脚楼建筑属干栏式建筑。据史料记载,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迹,出土文物就有带榫卯的木构件;5000年前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木构件建筑遗址有5000多平方;吊脚楼自新石器时代就流行长江流域以南,之后兴盛于汉唐。吊脚楼营造特点是榫卯结构、磉磴立柱、坡地吊脚、走马转角、飞檐翘角、镂窗画梁、雕瓜绣朵、青瓦覆盖。其建筑设计理念是“木匠师傅头脑中的一座屋”,没有设计图纸,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若其建造有所创新,也出自工匠师傅的别出心裁。其传承方式是徒弟跟师三年,口传心授。由此,吊脚楼营造技艺这一少数民族的瑰宝在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存在很大局限。 2016年始,在担任恩施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期间,我通过调研了解到吊脚楼遍布恩施州8个县市,以咸丰、鹤峰、宣恩、恩施、利川等县市最盛。眼看许多古老的吊脚楼群有的瓦破柱腐、濒临倒塌,有的残垣断壁、屋场荒芜,令人揪心惋惜。与老一辈吊脚楼建筑艺术传承人交流,他们也提及吊脚楼营造后继无人、传承艰难。 2017年,在陪同东南大学段进院士在恩施开展田野调查时,谈起地方特色的营造,段老师和我对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想法不谋而合,并支持我组织开展保护与研究相关工作。 2018年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出台,要求“繁荣农村文化,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本人随即向时任恩施州委书记柯俊、州长刘芳震请示开展土家吊脚楼抢救性保护研究,得到领导们的一致支持。不久,此项目经恩施州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土家族吊脚楼规范编制项目”由州人民政府委托恩施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具体负责实施。项目共包含四项工作内容:编制《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国家标准》;编制《吊脚楼营造技艺指南》团体标准;编著《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文化》图书一本;编制《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图书一本。项目的目的有三,一是挖掘整理吊脚楼营造的基本遵循、导则和规律;二是给新时代吊脚楼营造提供一部直观且能操作的参考范本;三是研究、陈述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文化和相关的土家生活习俗。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湖北省古建保护中心、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土司匠人古建筑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有关专家、教授、学者辛勤劳动,他们到恩施州各县市及湘黔土家族居住地区深入调研,勘测吊脚楼民居,走访吊脚楼营造工匠,组织拍照绘图;到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资料、撰写文稿,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编写团队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文本终稿经华中科技大学李保峰教授为组长的专家评审组认真严格评审且通过,终于付梓。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近10万字、1000余幅图片及绘图。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平面、立面、结构、装饰和建筑材料及工具等方面对吊脚楼营造的结构特征、技艺表现、营造流程及构造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挖掘探究、记录整理。该集重在于图,通过大量图片及测绘的展示,给读者予直观感受,转化成技艺传承。所配文字通过调研作了简单阐述,能通俗易懂地感受到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基本要领。 近年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呈蓬勃之势,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和建设项目接踵落地。我希望《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出版能对恩施州乃至整个武陵山区的百姓安居、乡村振兴、城镇规划、旅游发展等方面起到参考辅助作用,对吊脚楼营造从业者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启发。 是为序。 吊脚楼(干栏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三原色”之一,是中国古典建筑三大主流之一,其承载的文化信息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其地位与意义非同凡响。其中,土家族吊脚楼又是“中国干栏建筑史的顶端”,被称为“集华夷之大成” 本书作者深入湖北恩施、鹤峰、宣恩、利川、巴东以及湖南龙山、永顺等地区的深山中,进行了为期2年的实地考察、调研、勘测丈量、拍照走访,历经千辛万苦,获取了逾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和1000余副图片,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进行了最全面最系统的探究、记录、整理,包含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特征、技艺表现、营造流程及构造思想等,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