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17.30
折扣购买: 道德经(全彩珍藏版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精)/国学典藏馆
ISBN: 9787550237117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本章开篇名义:“道 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一个把 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 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 ,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 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 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 ,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 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 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 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 。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 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 不存在。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 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五、道是物质世界 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 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 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 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 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 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 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 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 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 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 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 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 ,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 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 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 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 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 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 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 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 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 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 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 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 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 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 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 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 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 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 ,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 ”;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 “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 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 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 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 ,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 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 、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 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 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 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 ,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 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 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 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 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 、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 ,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 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 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 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 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随道而行——孔 子向老子问礼 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 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 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 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道”。孔子向老子问礼的 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 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 对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 向老子问礼,而确凿可信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 都洛邑(今洛阳)。鲁人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前往周都洛 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 行,一齐前往洛邑学习周礼。孔子在洛邑见到了老子 。 此时,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 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例如出丧的 时候遇上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 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等等。老子 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十 分欣赏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 又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 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 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老子说:“聪 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 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 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 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 心存君主。”(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在这里,老 子告诉孔子刚而易折、忘身而身存的道理。 不久,孔子从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 也逐渐增多了。这是有信史记载的孔子第一次向老子 问礼。 孔子第二次向老子问礼的事迹载于《史记·老子 韩非列传》: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见老子,就 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的这些 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他们的骨头早都 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 有机会的时候就要一展宏图,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 般随风旋转。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起来而 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 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各种欲念,以及 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发展。 我所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而已。”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