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燕子来时/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作者: 叶兆言|编者:贾龙弟//柯萍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30
折扣购买: 燕子来时/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ISBN: 9787547310694

作者简介

叶兆言,原籍苏州,1957生于南京,**作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总字数约四百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叶兆言文集》(七卷)《叶兆言作品自选集》等。

内容简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 ,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喜欢写下来,镶在镜框里, 挂在墙上激励自己。这里的路,自然是指前面的路, 人活着,就得往前看。前途光明,然而光明并不等于 一帆风顺。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道路就一定 曲折。人活着,不能总往前看,身后有余忘缩手,眼 前无路想回头,有时候,未必就真是走投无路,人们 也不妨歇下脚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 在与南京有关的老照片中,我所见*古老的一组 ,摄于1888年。不看文字介绍,还真不明白怎么一回 事。就说那张鼓楼旧影,拍摄者大约是站在**的珠 江路口,架着老式的三脚架,忙乱了好半天才为后人 留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显然是位外国人,因为一 百多年前,摄影这门技术,也只有洋鬼子才能掌握。 照片上的历史,有时胜过一大堆洋洋洒洒的文字,不 过一百年出头一些,当时南京鼓楼一带,竟然如此荒 凉。时至**,谁都知道从鼓楼到新街口这一段的中 山路,是南京*繁华的一段,它的繁华已经很有些年 头,这里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是上海的南京路。 我感兴趣的,是从鼓楼门洞里穿过的那条石板路 ,这条昔*的交通要道,远远地从江边过来,曲曲弯 弯,细细长长,把城南和城北连成了一片。这样的石 板路*适合人走,想当年,古城南京到处都是这样的 路。据《白下琐言》记载: 从石城门至通济门,长街数里,铺石皆方整而厚 ……今被车牛碾之破损,良为可惜。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石板路,熬到19世纪末,已 经变得破烂不堪,这一点,从任何一张关于南京的老 照片上,也能隐约看出一斑。这样的石板路,在某种 意义上,是旧中国的缩影。在城市建设中,它是盛极 一时的象征,也是落伍的见证。到了1**4年,也就是 中*甲午海战那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突然心血 来潮,下决心修一条马路。 新修的马路从江边起,穿下关码头,由仪凤门即 现在的兴中门人城,沿旧石板路,一路拓宽,浩浩荡 荡,终于到了鼓楼这里;然后拐弯向东,从北极阁山 脚下,经过总督署,也就是民国时期的总统府,蜿蜒 向东南,一直到达通济门。这是南京历**的**条 马路,并不宽,宽的地方不过10米,仅可行走人力车 和马车,而且不是**常见的柏油路。 南京的路,随着洋务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路从来 就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众所周知,南京的繁华,向 来是集中在城南的秦淮河一带,鼓楼已经是这个城市 的北郊。在清朝末年,位于*北面的南京下关码头, 已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江边的惠民河里,停泊着大 大小小的商船,由于惠民河和秦淮河相通,各种货物 必须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往城南。城市交通中的水路 ,逐渐被陆路替代,这是一个谁也不能改变的现实, 秦淮河在南京的交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 而时过境迁,坐船太慢,而且深*限制,不改变已经 不行。人们想在市内流动,穷人靠自己的脚走,有钱 的就坐轿子,坐马车,坐人力车。河运已经严重落伍 ,通往市区的道路,突然之间,变得十分重要。 我感到**遗憾的是,作为南京市内重要特色之 一的小火车再也见不到了。这条铁路建于1907年,成 本极其低廉,仅花了四十万两银子,用的时间也不多 ,只有一年又两个月,因为铁轨比一般的火车略窄, 市民习惯称其为“小火车”。南京的小火车,一共营 运了五十年。开始时有七个站,沿途有白下路,是今 天长白街那一段的白下路,自然已经是城南。然后督 府衙门,也就是***时期的国府,俗称总统府。再 下来的一站,是无量庵,也就是**的大钟亭那里, 据说现在还有一个地名叫“车站路”,这一站跨得很 远,中间经过了东南大学,经过北极阁,经过鼓楼。 然后丁家桥,然后三牌楼,然后是下关,下关应该说 已是终点,然而又拐了一个弯,设了一站叫江口。说 来很可笑,当时建造这条铁路时,很重要的一个目的 ,就是为督府衙门运水,总督大人要喝江水,没有自 来水,就天天派车去江边打水。在江边至今仍有“龙 头房”这一地名,总督大人的手实在太长了,他要拧 的自来水龙头,竟然有十几里路远。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