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

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
作者: 张珑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
ISBN: 978751133743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张桌子 这是一张旧桌子,历经沧桑,沦落到了一个杂乱 的环境中,外观已经失去了光泽,刻满了岁月的伤痕 ,看来十分不雅,但它却是一位见证历史的老者。它 的年龄比我大得多,应该已经是百岁高龄了吧。它的 存在大概始于祖父购置了极司非而路40号住宅后。其 来历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可 能是祖父在拍卖市场里拍来的。另一种可能是定制的 。曾听父亲说,当时祖父常常请木匠来家里按照自己 的要求做一些木器家具。例如,父亲考上了圣约翰大 学后,为了住校的需要,祖父让木匠为他做了一个衣 柜,放在学校的宿舍里。那个衣柜一半是有一面大镜 子的挂衣柜,男一半是一个小柜子和几个抽屉。小柜 子的门上还刻有花纹。这个柜子在搬到上方花园后, 放在二层靠东面的房间里,我也用过。在我结婚后有 了宿舍,还曾把它运到北京,一直用到1969年下放后 就不知去向了。从这一点看,这张桌子或许也是祖父 请木匠按照自己的要求制成的。 桌子是柚木的,用料十分讲究厚重,必须两个人 才能搬动。桌子的四条腿很粗,断面为方形。桌子四 周有半月形的台板,把台板撑起来,就成了一张圆桌 ,足可以容十个人围桌而坐。放下台板就成了一张方 桌。最有特色的是它的桌面,由100块绿色瓷砖拼成 。浅褐色的柚木配上碧绿的瓷砖,漂亮而又别致。桌 子下面有一个约12厘米高的方形木格子脚垫,是用来 搁脚的,冬天的时候还可以在木格上放上脚炉以取暖 。按照这样相当别具一格的设计看来,也许定制的可 能性更大一些。 在极司非而路老宅里,这张桌子就是放在祖父工 作室后面那间朝向西阳台的餐室里。但是天气暖和的 时候,往往把桌子搬到楼梯平台,全家在那里吃饭, 因为平台四面通畅,比较凉快。在二层的房间都布置 在东、南、西三个方向,朝北的一侧是楼梯和大的玻 璃窗。二层的楼梯平台稍稍向外凸出,有柚木的栏杆 。从那里向下看,可以见到下面宽敞的中厅和向两侧 伸展的楼梯。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祖姑母一家常常从 海盐来上海,在极司非而路住上几个月。在那些十分 热闹的日子里,吃饭的人多了,就必须把桌子四周的 台板撑起来成为一张大圆桌。 先父遗著《我的父亲张元济》中记录着先祖父被 绑架的经过:“1927年10月17日晚,一辆汽车开到极 司非而路,车上下来五个人。佣人刚开门,这伙人就 蜂拥而入,先把开门者用手枪顶着,接着疾步穿过花 园,持枪冲上楼梯。这时父亲正与家人在二楼吃饭, 见有这么些人上楼,刚想起身问话,绑匪不由分说架 起父亲走了。”祖父能看见绑匪上楼,恰好说明全家 人那天正是在二层楼梯平台吃饭。而那张餐桌就是上 面描述的那张大饭桌。祖父被绑架,投于匪窟达6天 之久。匪徒从最初的开价20万元赎金到最后以1万元 赎票,当然是因为家人和亲友的多方营救,但也不可 排除他老人家特具的惊人的道德和人格魅力所产生的 影响力。老桌子恐怕是这桩相当具有传奇色彩的绑票 案今日唯一存世的见证者了。 我也记得大桌子放在朝向西阳台那餐室里的情景 。一年,我和母亲从庐山回到上海,天气已经相当冷 ,全家在餐室里吃饭。祖父那天见我回来了,特别高 兴,叫我站到门边,用手去够那门框,看我长高了多 少,能够到门框的什么高度。他边吃饭还边问我在庐 山看了什么书。我告诉他我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 ,曾经反复看了7遍之多。那时我读的是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小学生文库》中压缩版的《三国演义》。他 笑着考我,说了许多《三国演义》里的人名,看我是 否答得上来。凡是我答对了,他就喜笑颜开。天冷的 日子里,吃饭时总有一个火锅。那个锅是铜制的,下 面燃烧的是酒精,可以直接坐在桌子的瓷砖台面上。 年终岁末,除夕夜祭祖是家里的传统。按照先父 所著《我的父亲张元济》记载当年祭祖的情景,比我 记忆中的要复杂得多。到了我能记事时,情景似乎简 化了不少,但原则是一样的。祖父不信鬼神,主张破 除迷信。但他认为祭祖并非迷信,而是教育后人不可 数典忘祖,应世代铭记先人的养育之恩,继承先人的 品德和业绩,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以不负先人之 厚望。基于祖父的这些理念,我们家的祭祖与一般的 习俗不同。按照一般习俗,祭祀时需点香烛。其中香 必不可少,因为据说香是用来请神的。三炷香点燃起 来,就能和逝者的神灵取得沟通。为了革除这种迷信 ,我们家祭祖时只点蜡烛,作为一种祭祀的标示。但 不点香,更不烧纸。记得家里有两对蜡烛台,一对是 粉色的,另一对是浅蓝色的。下半部分是座,上半部 分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面点蜡烛。玻璃罩四角挂 了四个玻璃的装饰坠子。烛台总体高度大概有半米左 右。这样的烛台,好像是西洋式的,也不知道是从哪 里来的。祭祖时,点上蜡烛,首先由祖父给各个灵位 斟酒,然后叩头。其他人依次叩头。过了一会儿再由 祖父上饭,再行叩头礼,最后上茶,再行礼,祭祖毕 。祭祖时,“敬神似神在”,每人都应穿着整齐,不 可戴帽,以示对祖宗的尊崇和敬畏。每逢那种场合, 祖父总会穿上他的马褂。父亲也总是长袍马褂,在一 旁为他传递杯碗。世事变幻,到了我们这一代,祭祖 成为“四旧”,难以为继了。唯有这张老桌子,至今 还默默地记忆着家中过往的习俗。 祭祖完毕后,接着就是全家围坐在这张老桌子边 吃年夜饭了。年夜饭的菜肴当然要比平日的饭菜丰盛 许多,每人也都会喝一点酒。有几样菜肴是必备的, 年年不变。一是海盐特色的走油蹄髈。每年岁末祖姑 母都会从海盐派人送来几样年货,走油蹄膀就是其中 之一。那是把生的肘子先放在大油锅里炸成金黄色, 到了做年夜饭的时候,就把这种半成品做成红烧肘子 ,吃起来特别香,酥而不腻,是祖父最喜欢的。火锅 也是必有的,但与平日不同的是里面必有蛋饺,因为 它象征着金元宝,是用来讨吉利的。还有两种必备的 蔬菜,一是塌棵菜,色深绿而叶子皱缩。冬天正是吃 这种蔬菜的季节。但据说它隐喻着节节高升的意思, 所以每年必备。 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