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 好学法(魏书生教育文集)

好学生 好学法(魏书生教育文集)
作者: 魏书生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好学生 好学法(魏书生教育文集)
ISBN: 9787540791544

作者简介

魏书生,1950年生,1978年起在中学任教,特级教师。先后担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市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43项社会职务。他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坚持上语文课,兼做班主任工作,保持平常心,是教书育人的模范。 魏书生在全国各地做报告2000多场,上公开课1000多次,发表文章100多篇,主编、撰写20多本教育专著。 由于成绩卓著,魏书生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班主任”等殊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第十四次、第十五次、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称号。

内容简介

第一辑?明确目的 革命家李大钊说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 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船,只是随波逐流,不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习目的明确、正向 ——随波逐流不可能到达理想彼岸 许多人平庸,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高尚的人生目的,只是昏头昏脑地活着,不知道追求什么。 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原因也在于没有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今天为了应付家长学,明天为了应付老师学,过两天为了应付考试学,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室里坐着,被老师逼得不得不学。 要取得好成绩,就应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也有的称学习动机。 多年以前有个陈浩然,初中毕业,生不逢时,遇上“文革”运动,失去升学机会,病魔又向他袭来。但他不颓丧,他确立自己的目的——当一名出色的翻译。 在这样明确的目的驱动下,他刻苦自学,博览群书,遵循学外语的规律,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多译,用自己顽强的精神和艰苦的努力,获得丰富的外语知识。他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日语和英语。 机遇往往偏爱目的明确的奋斗者。“十年动乱”结束不久,陈浩然就遇上了华东政法学院向社会公开招聘外语人才的良机。他去参加应聘考试。工作人员看过他带来的应考证明后,说:“我们登报以来,应聘人数已超过五百人,我们只招两名日语生,而应聘者,留学日本名牌早稻田大学的就有十多人,有的还在日本居住了一二十年,你可以考虑一下……”工作人员觉得他不自量力,根本不相信他有可能被聘用。 他说:“我真正搞日语笔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也翻译了五六十万字的技术资料;我的日语水平可能比不上他们,我是一个‘被耽误者’,让我考一考吧!” 工作人员为陈浩然的诚恳所感动,答应如果有多余的试卷,可以让他试一试。 考试那天,在别人已经考了半小时以后,陈浩然终于获得了一次“考试”的机会。 一个月后,华东政法学院派人通知陈浩然,他考试成绩名列榜首,已被录用。他进入政法学院后,仅用一年多时间,翻译了近百万字的资料,担任了学院接待日本法律专家的翻译,还当上了《刑侦研究》的主编。 起初,命运对陈浩然来说似有些“不公”,但这种“不公”在奋斗目的明确的他面前,却变成了“成功的催化剂”。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会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动力,驱动人们去学习,去拼搏,去获得成功。 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民族争光”的学习目的,使自己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他在比利时研究实验胚胎学时,同宿舍住着一个研究经济学的俄国人,他很瞧不起中国人,嘲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童第周愤怒地对他说:“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这样好不好,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代表我的祖国,从明天起,我不去实验室,和你一起研究经济学,看谁先取得学位。”那个俄国人不敢应战,赶紧溜掉了。经过四年努力,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尤其擅长在显微镜下做当时外国人还不能做的精细手术,得到了欧洲生物学界的赞扬,受到世界许多专家的瞩目。 年轻的数学家肖刚,上小学时就确立了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为祖国富强做贡献的学习目的。他只读到初二就到农村劳动,凭着顽强的自学能力,达到了大学水平,1977年10月被破格录取为科技大学研究生。肖刚于1984年在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仅两年就被聘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革命家李大钊说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 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船,只是随波逐流,不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心中有祖国,学习有强大动力 理想远大的人,学习目的才高尚,学习动力才持久。理想远大的人,活得才开朗、豁达、乐观、有为。学生应从小树立为祖国学习的远大理想。 要树立远大理想先要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 第一,这是因为祖国同母亲一样,每个人只有一个。为了报效养育之恩,为了人性中最基本的成分——懂得知恩图报,每个人也该爱祖国。 第二,为了自己的成长、学习、工作,我们也需要爱祖国。唯有爱,我们才能在祖国的土地上汲取乳汁、营养;唯有爱,我们才能在这块土地上找到发展自我的道路和途径;唯有爱,我们才会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战场。如果谁生在这片土地上,却不爱祖国,100个牢骚,80个愤恨,恨得要死,烦得要命,那么被毁掉的,首先便是他自己。这么大的国家出了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伟大祖国不是照样前进吗?这些贪污腐败分子呢?却百分之百地毁掉了自己。 第三,爱国是塑造自己完美人格的需要。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同时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有的在国外开创了一番事业,也还是心系祖国,把大量资产奉献给祖国。只有爱国的人,灵魂才有归宿,人格才高尚,才会受到人的尊重。而个别嫌弃母亲贫穷,换了一个富婆当后妈,回过头来就不认亲娘的人,周围的人谁会拿他当个人看?极个别心术不正的人,削尖脑袋,钻出国门,在国外刷盘子洗碗,挣了美元,买了外国户口,再回到国内,冒充“假洋鬼子”欺侮自己的同胞,损害祖国利益。这种人,其实已经丧失了人格,不仅中国人瞧不起,外国人也没有谁瞧得起这类没人格的人。人要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就要有人格,就要爱祖国。 第四,祖国需要有更多的儿女爱她,才能更繁荣、更昌盛、更强大。祖国繁荣强盛了,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学习、生活得更有尊严。 每个国家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位中国军人在美国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天,我和家人、朋友到西点军校游览。黄昏,西点军校的学员组织了一场露天演奏会,游客们一起坐在舞台前碧绿的草坪上,静待晚会开场。正在这时,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军号。降国旗的时候到了,几乎与此同时,一个使我十分难忘的场面出现了,在场的所有美国人,不管男女老幼一齐站起来,面向国旗,肃然而立,整个校内,鸦雀无声。我顿时感到非常激动。尽管我是外国人,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景,使我不由自主也站起来,沉浸在一种沸腾的情绪中。没有讲解,没有宣传,可是人人都感到了这个民族的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当时我很尴尬,是站着,还是坐着?后来想,我不是美国人,便坐了下来。可是想来想去还是又站起来,不是为了星条旗,而是为了这个民族,这样的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我应该站起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近年来韩国的经济腾飞举世瞩目,而韩国人的爱国热忱则更令人惊叹。没有人强制,没有官方约束,韩国人竟都以买国货为荣。在韩国,尽管欧美产品比比皆是,但价格最高的都是本地产品,销量最大的也是本地产品。在韩国街上跑的都是国产车,甚至韩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仍然买韩国车。韩国人的这种爱国热忱也和他们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韩国的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身土不二”的教育,吃本地饭最好,穿本地衣最好,用本地产品最好。在韩国的学校,不会唱国歌是一种耻辱。韩国国歌里有这样一段歌词:“用我们的意志和精神,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把身心和忠诚献给她,不管面对痛苦还是欢乐。”它一字一句铭刻在每个韩国人,包括孩子们的心里。 新加坡要求学校“教导学生深谙国家生存的大道理”“让他们学习如何在新加坡这块小小的土地上求生存”。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亲自为莱佛士女子中学新校舍主持开幕典礼,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学生们应该“明白除了个人权利与期望,也须负起国家的义务和责任”“了解作为一个国家,新加坡即使蓬勃发展,也会受到永恒的限制,并有它的脆弱性”。这样的教育使新加坡的孩子经常把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统一起来考虑,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仅以卫生为例,孩子们不仅自己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还自觉向大人们宣传,新加坡成了最干净的国家,路旁长凳都一尘不染。 一个有学习动力的人不一定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但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一定是有强大学习动力的人,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享受学习 什么是享受学习呢?这个话题和学习的目的是相关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快乐,得到精神的解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注意学习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必须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要去掉功利性的动机。第二方面是学习的过程,要想法使学习的过程快乐起来,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第三方面是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学什么。 三个方面里首先是学习动机,动机对了一切都对了,动机错了一切就都错了。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不要为了迫于什么压力去学习,或者是为了特别地取得某一个利益去学习。有时候迫于压力,被动地学习,往往就降低了学习的快乐程度。所以动机决定了快乐的开始。 学习过程如果不快乐,就算取得了某些学习成果,也很难充分享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如果不是循序渐进地学,而是想一下子一步登天,在自己达不到那个认识能力的时候,非要急于弄懂自己不可能认识的事物,违背了“闻道有先后”的学习规律,自然就纠结了,就怨天怨地怨自己了,就不快乐了。所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收获,这个过程就是快乐的。 我们班最后进的学生,是全年级倒数三名的学生。他们刚来到我们班级,我一个个地找谈话。有个学生考8分,咱也得表扬他呀。不然的话,你要是这么说:“啊!百分制语文考8分,你有什么意思啊?你看人家80多分一片一片的,你趁早回家得了。” 他本来就不敢正视那张卷子,一说他,他不更自卑吗?咱得一步步来啊。所以到我这个班呢,我必须想办法。 我说:“我听说你考试考得不太好?” “老师,别说了。” “我听说你没到这个班来之前,上课都不听课?” “老师,我想听但听不明白,我就不听了。” “我听说你回家也不写作业?” “老师,我过去抄作业,抄完了,那个老师不给我判,我就不给他抄了。” “我听说你回家连书都不看?” “老师,您替我想想啊,我课听不明白,作业不会写,书我能看懂吗?” 我说:“这不结了吗?你看咱哪,一不听课,二不写作业,三不看书,考试咱还能得8分,这不说明咱有点儿天赋吗?” 呀,没人这么说过他呀!他突然眼睛一亮,是!我怎么还能会8分呢?没想这8分还跟着我,太忠实于我了。于是,他就觉得这张卷他敢看、敢正视了,他觉得8分挺亲切了。 我说:“这张卷,除了会的8分,还有哪个不服气啊?有没有不服气的题?” “老师,您要这么说,第一题我就不服气。” 我说:“第一题有什么不服的?” “老师,第一题这不是汉字加拼音吗?老师,没到您这班的时候,不会学。到您这班,您把这本书的生字都归纳成一张表,才118个生字,老师,学这个东西我觉得我能学会。我下一个星期啊,老师一上语文课,45分钟,我什么事儿都不干了,您讲什么我也不听了,反正我也听不懂;别人干什么我也不比了,反正我也比不上。我一上语文课就写这118个生字,我翻来覆去地写、翻来覆去地写,我写它一个星期,看能不能会。” 他心一旦定下来,反倒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一个星期以后,跟我叫号:“魏老师,你考我这本书,任何一个生字的音形义我都会了。” 我说:“你种这一个星期的自留地儿,秋后能打多少粮食啊?” “老师,8分加2分,10分了。” 我说:“接下来还有不服气的吗?” “文学常识不服气。” “为什么?” “老师,您不跟我们画表了吗?这本书才23个作家呀,23个作家一个人5个知识点才115个知识点,我还用这种办法。老师,一上语文课,您讲什么我也不听,别人干什么我也不比,我就定下心来写这23个人,翻来覆去地写。” 你说,他不越写越熟吗?很多学生的毛病出在哪儿?大事儿做不来,小事儿不肯做;元帅当不成,不肯当士兵。于是乎,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浮躁,居无定所,这是非常难受的一种状态!天天重复着这么一种日子,所以咱就引导学生把心定下来。“元帅看来咱这辈子当不上了,不光你当不上,老师也当不上了。”现在咱们鼓励学生当元帅的宣传太多了,好好当士兵的宣传倒是不太多。我说,实际上,像咱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注定当士兵,教育局局长是个啥?不也是个士兵吗?扎扎实实把小事儿做好,是不是?《大学》开篇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一旦定下来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他心定了,一上语文课,什么事儿都不干,就研究这23个作家。一个星期以后,考任何一个作家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作品名称、作品体裁、节选出自何处、名句是什么,人家全会了。 我说:“你又种了一个星期自留地儿,秋后能打多少粮食啊?” “老师,10分加6分,16分了。” “还有不服气的吗?” “作文。” “为什么?” “老师,您没看吗?作文我交的白卷,我不屑给他写。” 我说:“给谁写?” “评卷老师呗。” 我说:“那你可大错特错了,你以为评卷老师愿意看你写的那个老破作文?期末考试那卷子,老师们都是避开自己学生,不批自己年级组,评的还是密封卷。那么既然不是自己学生,学生分多点少点无所谓的一件事儿,所以,大热的天儿,一边评一边出汗,都盼着能不能快点评完放假呀,能不能评着评着发现一张白卷呀,一旦发现,唰一下完事啦,挺高兴,算一个工作量呀。” 这个学生才明白:“闹了半天,老师,不是给评卷老师写。” “那是给谁写?” “给我自己写。” 我说:“对啦,你有什么不服气的啊?” “老师啊,我没到你这班来的时候,不会写作文,到这班来了,不长时间,我学会了,写500字的作文,根本不费劲。老师,如果我这篇作文,写500字,分四段,卷面整洁点,字迹工整点,老师啊,35分的作文能不能给我10分呢?”他还挺谦虚。 我说:“你呀,离题如果别太远了的话,得20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于是,他就觉得,咱老师给他定的目标符合他的实际。 我说:“张×,咱经过一个学期努力,争取由8分涨到26分。” “老师,您瞧不起我,我肯定超过26分。” 结果,到期末考试,他不是26、36啦,后来40多、50多,及格啦。所以怎么改变学生?就用人家学生心灵深处真的、善的、美的、好的一面去激励他。再让他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规律,不管起点多低,只要循序渐进,没有学不好的。这就是小目标,小步走;举举手,够得着;学会啦,就成功;更想学,更成功;更成功,更想学。这就循环起来了。 然后就是学习内容。内容上你得学对头。有的书良莠不齐,还有的书是把人引向思维误区的,你如果是学了这类的内容,你就跟着人家走偏了,走到沟里去了。内容的选择,一个是有益的、真的、善的、美的;另外一个还是适合自己的,特别是对做事而言,要学适合自己职业特点和适合自己的潜能特点的内容。如果一个音乐天赋好像很欠缺的人,非要去学习声乐,这样付出的代价就会很大,而得到的效果呢,就很不理想,也很难有快乐而言了。 所以我一直说,要享受学习的三个要件: 第一个,动力是积极的主动的,为了自身发展而学习,也为了社会发展而学习。 我总说,教育就算到了一万年以后,也都是为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学习,那么如果你个人要是以这个动机去学习,相对来说,你就会总是快乐的。你是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去学习一些东西,你的动机就决定了你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你看到的就是自己获得了长远的自身发展,你有所得了,当然就快乐了。就像要学习一项技术技能,比如说焊接,如果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那么人家给不给你奖金,给不给你表扬,给不给你将来的职位或地位上的承诺,就都无所谓了。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焊接技能,通过学习你学到了技能,你的技能提高了,你有所得了,别人或上级的表扬都是附加的意外之得,有或没有都无所谓,你仍然会非常高兴。所以说,你放下了那些功利的动机,本着为了发展自己潜在的能力去学习,就很容易获得快乐,享受学习了。 我举的例子是一个技术工人的学习,一个焊接工的学习,但就动机的角度而言,一切的学习都是与此类似的,不存在大的差别。你要是总惦记着,能不能给我评上先进,能不能给我奖励,这样患得患失的时候,学习的幸福感就大大地降低了。而实际上,你要为了自身素质的发展,高高兴兴地静下心来学习,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常常在你没想到的时候,很多好事却自然跟着来了。 第二个,学习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人家一分钟焊10个焊接点,你着急了,他怎么能焊10个啊,那是全省的状元啊,于是你急于求成说我也要到10,可你现在的水平才是两个。你不循序渐进,光想着那个数字,就会越焊越乱,乱了自己的阵脚,可能连那能焊好的两个也不合格了。所以得先研究,我焊两个焊接点,是因为具备了什么条件,具备了什么心理素质,电流、焊枪、焊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静下心来守住,循序渐进,从而能够合格地焊3个、5个直至更多。这样你就进步了,每有小的进步也就能享受了,急于求成就无法享受成长的快乐。 学习的过程,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一年级二年级,学扎实了,你再跳到四年级五年级;四五年级可以了,你再跳到初二或者高中。我有个学生张欣阳是跳级的,他是循序渐进地学完课程,大致可以了,才朝前跳。如果超越得太多,就把自己坑了,于是幸福感又没了。这个是正确的符合规律的学习过程。 第三个,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什么是学呢?没事干,讲吃讲穿这也是学,有人把这些学得过多了,看着人家吃什么,他也想学着吃什么;看着人家怎么挥霍,他也想学着怎么挥霍,结果你又不具备那样的就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和痛苦。 那么该学习什么呢?要学习做人大气的道理,发现人们共通的好的东西,把它们的根本抓住、掌握了,从这里面汲取能量,汲取自己生存的营养,你当然就幸福了。 然后再多阅读探求事物规律的那些非常好的书,看了真是像享用了一种精神的大餐,觉得非常愉快! 所以什么是享受学习呢?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明确目的、动机正确;过程循序渐进;内容要适合自己的同时又是有益的。就这三个要件,就享受学习啦! 《好学生 好学法》是中国教育界传奇人物魏书生老师的经典著作,畅销20多年。 2021年最新版,全面版式调整,增加数幅珍贵照片。 专为学生量身打造的高效学习指导用书,全方位解决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