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理性的智慧(于光远治学方法)](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125/10/20211125104156900.jpg)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6.50
折扣购买: 靠理性的智慧(于光远治学方法)
ISBN: 9787806979600
学者要学会当编辑 治学与写作分不开,治学者在研究中取得成果之后,就要把它写出来 ,写出之后就要考虑发表。在发表以前需要本人来进行整理,在整理中不 断逐渐系统化,然后交给出版社。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任务,而且一本书 通常有它的责任编辑,作者与出版社各有所责,不应该越俎代庖。可是作 者本人如果是懂得一些编辑工作的道理,就会做得更好。既减轻了出版社 责任编辑的负担,又可以出得更好。 书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的结集;另一种是分章分节的专 著。我已经出版的书以结集为主,但还是有几本专著。比如,《我的教育 思想》就是一本。 在写作中,最好就考虑整理、编辑和出版的事情。我努力去学会边说 、边想、边整理思想、边发挥、边改正一些讲得不理想的东西,这样我的 治学工作就会做得更有效率。 写文章不妨大胆一些 人们对我的印象是“思想比较解放,说话比较勇敢”。这是表扬我的 话。我自称“二表人才”,第一是爱‘表’现自己,第二是爱受‘表’扬 。我喜欢听表扬我的话,我喜欢人们说我“思想解放,说话勇敢”。为什 么,很简单。我不想藏拙。我认为人贵真实,实无藏拙的必要。为什么那 样胆小,为什么那么迟疑?胆大一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听听别人的不同 的意见,岂不是更好?为什么要把头埋到沙子里面,像驼鸟一样自以为是? 有一句流行的格言“沉默是金”。这句话的流行,其中有一个原因是 胆小。它告诫人们不要去得罪有权有势的人,避免获罪吃亏。如果怕得罪 权威人士就保持沉默,“光棍不吃眼前亏”,何必一定要那样去“吃”这 个“亏”呢?有人说汉文中有一个“讳”字,“讳”这个字的意思是隐瞒、 避忌。中国古代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孔子的《春秋》 就这么说。)《礼记·曲礼上》也写“人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 讳”。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呼其名,谓之避讳。因此为什么一定要为 了一个字,自己吃大亏呢?弄得不好,得罪了皇帝,蒙杀身之祸。 但是如果是真理,就不应该那么怕。我看过一本书,我对这本书的写 法非常满意。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之一,不但没有对恶者讳——虽然这个恶 者也是有权有势的,同时也没有为尊者讳,因为尊者在某些问题上,也犯 有错误。如果为尊者讳,就要牺牲真理。那是我不愿意看见的,也不能同 意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沉默未必是金。 沉默到底是金,还是铜、是铁,那就要看情况而定。讲科学、讲真理 ,该沉默就沉默,该说话就说话,“沉默是金”这句格言未必是好话。如 果某些有权有势的人不得罪不行,就只好得罪得罪。在权威人士中有一些 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为了真理,忠于事实,对社会、对历史负责,也不能 接受“沉默是金”这句格言。 沉默未必是金子,不但不应该为恶者讳,也不应该为尊者讳。 总的说来,治学者还是胆大一些好。 反驳的必要 “谬误一旦横流四方,真理就成为囚徒”这是土耳其的一句谚语。这 句话只是事实的描绘,就是说事实就会是这样的。如果说针对这种事实, 我们该采取什么行动,那就是要对谬误进行反驳。反驳了谬误,真理就不 会成为“囚徒”,谬误就不能“横流四方”。而可以把谬误作为囚徒,对 它实行禁闭。 有人会说这样做还是不够积极,更积极的做法应该是要把真理找到。 而找真理就要有找真理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最根本 的事情是经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他说“不应该在有关时代的哲 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在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恩全集》第三卷425 页)这样说是不错的,一个唯物主义者应该这样说。但是在这里我还要加上 “反驳的必要”这一条,目的就是要对谬误进行反驳,当然“不破不立” 与“不立不破”是辩证的统一。但是现在我们讲“反驳的必要”,就是把 “不破不立”放在前面。当然“不立不破”这四个字也不能忽略,革命就 是要建设,摧毁旧社会就是为了建设新社会。进行反驳就是为真理开路, 当然反驳时要注意不要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也倒掉了。 当然,我想从细小的论题里面得出伟大的结论,似乎太大胆了。但是 ,一切都存在于渺茫中,我就是相信这种说法的人。孩子虽然幼小,但他 是未来的成人;脑筋虽然狭窄,但它蕴藏着无限的思想;眼珠儿才不过一 丁点儿大,它却可以看到广阔的天地。 才用日生,思引不竭 这一条是讲“用”的意义。“才”就是本事,这里讲的本事是治学的 本事。“才用日生”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尽管你用,你的本事每天都会增 加。“引”也就是用,引用你的思想,也不会用完。“不竭”的意思并不 是指脑袋里的存货都用“完”了,意思是不断地增加。两句话的意思是一 样的,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 治学本身就是用,用已经知道的东西来求还没有知道的东西,或者使 得知道的东西更深刻。“才用日生”就是越用越多,“日生”就是天天添 加。因此当然不会“完”。治学就是引用原先知道的事情,这些知道的思 想是引用不“完”的,所以叫做“思引不竭”。这八个字的精神就是对自 己进步充满着信心。 与此同时,我还看到另外八个字“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那是指坚决 把事情干到底。这里处理的是“始”和“终”的关系。前八个字讲的是不 会“完”,这八个字说的是要像开始办事一样一直把事情做“完”。有“ 完”和没有“完”是辩证的统一。“无败事”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完 ”这件事情。 治学方法的这一条,总的说来就在“完”这个字上做文章。 P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