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文课

精彩语文课
作者: 刘恩樵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86
折扣购买: 精彩语文课
ISBN: 978754638939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 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 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 是, 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 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 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 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 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 打 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 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 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 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 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 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 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 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 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 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 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 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 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 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 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 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 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 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各 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 闻一一乔治王岛手记》《岁月与性情》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 国 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 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 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 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周国平的一篇非常优秀的随笔,是一篇谈 人的精神世界的哲理性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本 身就诠释了作者在精神世界里的执著追求,读之,确实能给我们许多的启 迪与感悟。 首先,文章非常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评 价一个人的尺度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灵魂的高低与盈薄。 一个人的卑鄙、平庸或高贵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财物、长相决定的, 而 是由他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决定的。人的所有外在的东西与其内心的世界 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划上等号的。在世俗的眼里,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外 在的东西,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外在的东西所迷惑,而其实真正感动人的 是他的内在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芸芸众生中,卑鄙、平庸与高贵都来自 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这样的例子不用刻意寻找,可以说是俯拾皆 是。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伟大与平凡的事 例,将人类这一高尚的主题深入浅出地给以阐释。 其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更是有可鉴之处。一是其事例论证的 写法。应该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样的观点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 这样抽象的观点,如何让读者能够阅读简要的文字来领悟呢?作者主要 运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从人类历史上选取非常典型的事例加以分析,又 从人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选取事例,经典与平凡交汇,历史与当下 结合,让事实说话,用事例作证,将非常抽象的道理简易了。二是其流畅 严整的结构。本文结构匀称,过渡自然,转换流畅。开篇引述名言自然引 出观点,然后援用事例作证,每个事例间过渡紧密,每个事例后阐释精当 。 三是其引用论证的精要。应该说事例论证是本文的主打,然而,文中还使 用引用名言的方式来证明观点,引用精要,与事实论证相映生辉,恰到好 处。四是其议论语言的简明。议论的语言不是叙述的语言,更不是抒情 的语言。文中列举事例概括精当,要言不繁,阐述事理紧扣事例,严谨 周密。 再次,对于灵魂的问题,孩子们懂吗?灵魂这个东西,确实很玄乎, 很 抽象,因此很难懂,我想,单就灵魂而言,没有多少入能够说清楚,就更 不 用说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了。对于什么是“灵魂”,孩子确实难懂或不 懂。那么,对孩子而言,我们就不可说“灵魂”了吗?回答应该是可以的 。 既然这样,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说“灵魂”呢?我们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 个是事例化原则,一个是宽泛化原则。所谓事例化原则,就是不追求对 “灵魂”的定义,而是多让学生阅读“故事”,用事实说话。这也是本文 的 出发点所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没有用人类学或心理学等术语来 阐释,而是用事例例证,是有道理的。所谓宽泛化原则是说,我们对孩子 讲“灵魂”,不要拘泥于词典里对灵魂的解释,要赋予它宽泛的浅显的意 思,让孩子知道一些所谓的“灵魂”是指的什么,它与人的精神、思想、 道 德等有关,而不要把孩子的视线引到到僻窄的地方。 第四,当文章转化为课文,同样一段文字,它是作为“文章”还是作 为 “课文”,应该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课本是特 殊的书,课文是特殊的文。作为课文的文章,或者说作为文章的课文,它 们都多了“例子”和“平台”功能。所谓“例子”功能,就是说这篇文章 选人 课本,它的价值已经成为一个例子——学生进德长智的例子,学语习文的 例子,强能增才的例子。所谓“平台”功能,就是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 进 德长智、学语习文、强能增才的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台子上练筋骨,强功 夫。鉴于此,作为课文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呢? 我想,要在课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学生 得 到了什么。而这三个问题,都是要在课堂这么个特殊的学习场所中,通过 师生之间的特定的对话与交流的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如文章评 论者那样单独地自我阐释。 那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课堂上究竟该怎么上呢?这应该属于 . 课堂教学艺术的范畴了。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是没 有统一模式的。执教者不妨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自身的特点,根 据学生的状况而灵活多样、创新独到地设计教学方案。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