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480.00
折扣价: 336.00
折扣购买: CLARK临床影像技术学
ISBN: 9787523602454
李真林 医学博士,主任技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兼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教材建设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评价资深专家,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题库建设专家,全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组专家,全国工业强基专家库专家等。四川省医学会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放射影像技师分会会长,四川省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近 5 年来,以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76 篇,参与发表专家共识 8 篇;并担任《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审稿人,以及《中华放射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临床放射学》《实用放射学》等多种中文核心期刊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技术、省级及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30 余项,曾获华夏医学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 2 次)、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二等奖、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建设领军奖、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伦琴学者”、四川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全国仿真应用创新大赛指导教师等多项奖项及荣誉称号。主编教材 6 部,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及“十四五”规划教材 /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全国高等院校放射诊断与治疗专业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主编专著 6 部。 马新武 主任技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融合发展学组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放射影像设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MR 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评价中心特聘专家,山东省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临床工程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10 余项。曾获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伦琴学者”,人民好医生·大医精诚等多项荣誉称号,以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项。以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主编教材及学术专著 6 部,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及“十四五”规划本科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及研究生教材《影像检查技术学》。 唐鹤菡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技师,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及国际交流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放射影像技师分会副会长、第二届放射影像技师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及第二届委员,成都市医学会第九届理事会放射专科分会委员。以主研人身份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14 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领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各 2 项。以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参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术专著 8 部。
第 3 章? 肌肉骨骼系统 一、成像技术和适用性 (一)成像技术 在高分辨率超声和 MRI 出现之前,肌肉骨骼系统(MSK)影像检查主要为 X 线平片。X 线平片仍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 MSK 的主要成像方式是超声和 MRI。 1. X 线平片 许多肌肉骨骼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是 X 线平片,包括外伤、不透明异物、关节炎、骨或关节感染和肿瘤。X 线平片能够显示大多数重要骨折,也可显示受累骨骼的排列和移位程度。其还被用于监测愈合情况和确认何时发生骨愈合。 在关节疾病中,X 线平片可显示受累程度,并可大致显示炎性疾病中软骨的损伤程度。 退行性疾病可通过关节间隙消失、硬化、囊肿形成和骨赘等征象来诊断,其严重程度评估可作为制订治疗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X 线平片显示软组织钙化良好,可用于诊断钙化性肌腱炎(常见于肩部),并有助于诊断骨肉瘤和滑膜肉瘤等肿瘤。 皮质和髓质骨丢失的征象可定性和评估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软化和肾性骨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症、佝偻病和几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 对 X 线平片图像的表现进行特征分析,如过渡区、骨质膨胀、骨透亮区或硬化等,可进行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诊断。 2. 透视 单独的荧光透视可用于指导治疗性注射,并可用于评估关节在压力下的稳定性。其最重要的用途可能是术中检查,以确保在麻醉和(或)内固定下通过操作使得骨折部位正确对齐。 3. 关节造影 包括在透视或超声引导下向关节内注射对比剂, 随后进行图像采集。传统的关节造影是通过 X 线检查来完成,但现在则是通过 CT 或 MRI 来完成。注射对比剂可使关节扩张,使结构和病理更清晰可见。例如,关节内对比剂提高了难评估结构(如手腕韧带)及可能被掩盖的病变(如肩唇撕裂)的分辨率。MRI 通常是首选的成像方式,因为其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和多平面能力,但如果患者有 MRI 禁忌证,则也可选择 CT 进行某些部位(如肩部)的检查。 4. 超声 现代超声仪器具有高分辨率成像和精细的近场分辨率能力,这使其在软组织成像方面优势明显。超声可对小至几毫米的小结构进行成像,并且专用的“小脚板”探头(有时将探头面成角的探头称为“曲棍球棒”探头)还可对更小的结构(如指屈肌腱支持带)进行成像。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肌腱的内部结构,以诊断肌腱病甚至细微的肌腱撕裂。超声检查通常是肩袖损伤或撞击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与 MRI 相似 [1],但成本较低且仅对患者稍微带来不便,并具有动态成像的优势。其缺点是无法对关节内部或肩峰下间隙进行成像,但通常一张简单的 X 线平片就可以作为超声的补充得以用在患者的临床管理中。 浅表软组织肿块可通过超声进行评估。脂肪瘤是最常见的浅表肿块之一,如果没有“危险信号”特征(如最近出现疼痛或快速增大),应首选超声检查,如果临床表现疑似脂肪肉瘤则应首选 MRI 进行检查诊断。深部脂肪瘤可能需要更高深度分辨率的 MRI 才能进行完整评估,尤其是在辅助制订手术计划时。腱鞘囊肿和其他囊肿能够通过超声快速诊断。超声对于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源性肿瘤和足底纤维瘤等一系列病变的诊断也是有价值的。超声检查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跖间神经瘤(又称莫顿神经瘤)的方法,对于确诊患者还可直接进行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注射治疗。 超声在引导关节和其他软组织注射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可确保针尖位于最佳位置以输送药物和引流积液。理想情况下,所有此类注射针的穿刺都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但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尤其全科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进行的大量注射是难以实现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超声还用于筛查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该疾病如果不及早纠正,可能会导致严重残疾。动态超声可用于对运动过程中的肌肉、关节和肌腱进行成像,这对于诊断功能障碍非常有帮助,这些功能障碍在静态解剖学成像上可能只有轻微的表现。 5. CT CT 在骨显像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复杂骨折(如胫骨平台和跟骨骨折)的治疗前评估越来越必要,尤其是当 X 线平片不明确时。CT 在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方面也很有价值。还可用于在某些关节成形术前评估骨量(骨厚度和质量)。例如,肩关节置换术,先天性因素或关节盂侵蚀可能导致关节置换术所需的优质骨量不足。对于有 MRI 禁忌证的患者,CT 可用于软组织肿瘤的评估,特别是对于脂肪瘤病变和怀疑有骨侵蚀 / 侵袭的病变,但所能提供的诊断信息相对少于 MRI。 6. 磁共振成像(MRI) MRI 由于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平面成像能力,被许多人认为是诊断 MSK 疾病的金标准。然而,对于可接触到的解剖区域,超声是一种更快、更经济的替代方案,并且可能是首选的成像方式。MRI 可通过检测其他技术无法实现的肌肉和骨骼信号变化来评估细微的软组织损伤。其对软组织敏感可以准确地发现肿块性病变和畸变,而对比剂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局部分期。MRI 是疑似骨、关节和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最佳检查,但可能需要 CT 辅助以获得更多信息。 MRI 可提供完整的评估关节解剖和病理及关节周围疾病的信息,这是超声和 CT 无法做到的。因此,可以说 MRI 是关节(如膝关节)的首选检查,如果需要肩袖状态以外的信息,则可能也是肩部检查的首选。脊柱需要 MRI 进行最佳评估,是因为超声不能显示脊柱疾病,而 CT 在该区域没有足够的对比度,核医学对脊柱疾病又没有特异性。恰恰 MRI 在所有脊柱区域都有很好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 7. MR 关节造影 MR 关节造影包括在透视或超声引导下注射对比剂(通常为单一阳性对比剂),随后进行 MR 成像,可用于评估常规 MR 成像显示不佳的区域(如肩部的关节盂唇、腕部的腕间韧带和复杂术后关节问题)。 8. 核医学 核医学锝骨扫描是检测和监测多种癌症骨转移的重要工具(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SPECT 成像和 PET-CT 可定位炎性疾病的病灶(骨髓炎),还对转移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核医学检查可用于检测隐匿性骨折或困难部位的骨折(如舟骨和胫骨、跖骨和骶骨的应力性骨折),但根据临床实际,MRI 仍可能是首选。 9.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在术前辅助制订手术计划及诊断肿瘤栓塞方面具有优势。 书中全面介绍了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检查体位、成像方式、成像流程、对比剂及用量、图像分析等,是重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经典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