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黄帝指出:阴阳之道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万 物的纲领,是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 也是人的精神和智慧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时必须 寻求阴阳这个根本问题。天空是由清阳之气积聚之后 形成的,大地是由浊阴之气积聚之后形成的。阴气主 静,阳气主动;阳气主生发,阴气主长养;阳气又主 肃杀,阴气又主收藏;阳气能够化生无形的力量,阴 气能够构成有形的物体。寒气发展到极点时就会转化 产生热气,热气发展到极点时就会转化产生寒气。寒 气凝滞,因而化生浊阴之气;热气生散,因而化生清 阳之气。清阳之气如果留滞在下而无法生发,就会使 人患上飧泄的病症;浊阴之气如果留滞在上而无法下 降,就会使人患上胸膈胀满的病症。这是阴阳的运行 失常的表现,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所以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形成天空,浊阴之气 形成大地。地上的湿气向上生发就会聚集成云,天上 的云气向下降落就会凝结为雨。而从根本来说,雨虽 然是由天上的云气凝结降落下来的,但却源于地上湿 气的不断上升;云虽然是地上的湿气聚集上升形成的 ,但却源于天上热气的不断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 相互转化形成的,同样,在人体变化中也是这样。所 以饮食水谷所化的清阳之气运行到最后是从人的上窍 出来,饮食水谷所化的浊阴之气是从人的下窍出来。 清阳之气发散腠理,浊阴之气归走五脏;清阳之气的 作用是充实四肢,浊阴之气的作用是滋养六腑。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阴是有形 的味。味滋养人的身体,身体得到滋养又转而补给气 。气进而化为精血津液,精血津液转而化生为人体机 能。精血津液是依赖气形成的,人的身体是依赖味而 成长的。人体机能可使精血津液不断产生,气化功能 可使人的身体日益健壮。味过会损伤人的身体,气盛 会耗伤人的精『缸津液。如果精血津液充盈,也会转 化为气;如果味过盛,也会损伤气。 味属阴,所以转化到最后从人体的下窍出来;气 属阳,所以运行到最后从人体的上窍出来。五味之中 ,味重的属于阴中之阴,味淡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化 之中,气盛的属于阳中之阳,气弱的属于阳中之阴。 味重的有发泄作用,味淡的有疏通作用。如果气过弱 ,就会使人体的阳气向外宣散;如果气过盛,就会使 人体发热。过于亢盛的阳气会使人体衰弱,平和适宜 的阳气才能使人体健壮。过于亢盛的阳气会侵蚀人体 的元气,平和适宜的阳气才能给养人体的元气;过于 亢盛的阳气会耗散人体的元气,平和适宜的阳气才能 滋生人体的元气。气味之中,具有辛甘之味和发散作 用的属阳,具有酸苦之味和涌泄作用的属阴。 人体的阴阳应当保持平衡。如果阴气偏盛,阳气 就会受到损伤;如果阳气过盛,阴气就会受到损伤。 阳气偏盛,人体就会产生热象;阴气偏盛,人体就会 产生寒象。寒象发展到极点就会转而表现为热象,热 象发展到极点就会转而表现为寒象。寒邪损伤人的身 体,热邪损伤人的真气。人的真气受到损伤就会导致 疼痛,人的身体受到损伤就会发生肿胀。所以先有疼 痛而后见肿胀的,是人的真气受到损伤后进而影响到 身体造成的;而先见肿胀而后有疼痛的,是人的身体 受到损伤后进而影响到真气造成的。风邪过盛,就会 使人体痉挛摇晃;热邪过盛,就会使人体出现红肿; 燥邪过盛,就会使人体出现干燥;寒邪过盛,就会使 人体呈现浮肿;湿邪过盛,就会使人体发生湿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木、火、 土、金、水五行的运化,因此,才形成了万物生发、 长养、敛收和闭藏的规律,才产生了寒、暑、燥、湿 、风等不同气候现象。人有五脏,从中化生产出五气 ,进而又产生喜、怒、悲、忧、恐这五种情志活动。 所以,过喜过怒会损伤人体的正气,过冷过热会损伤 人的身体;突然大怒会损伤人的阴气,忽然大喜会损 伤人的阳气。如果喜怒太过导致气逆上冲,逆乱之气 就会充满经脉而使神气离体而去。总之,喜怒不加节 制,冷热不加调适,人的生命就不会强壮。阴气发展 到极点时,阳气必定重新产生;阳气发展到极点时, 阴气必定重新产生。所以说,人在冬季如果被寒邪所 伤,到了春季就容易患温病;在春季被风邪所伤,到 了夏季就容易患飧泄病;在夏季如果被暑邪所伤,到 了秋季就容易患疟病;在秋季如果被湿邪所伤,到了 冬季就容易患咳嗽病。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