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争鸣集
ISBN: 9787507855210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西部电影集团西部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向研究”等。著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现代卷》等。主编“中国影视蓝皮书”丛书、《艺术 影视》(教育部义务教育教材八、九年级)。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二等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两届),以及省部级学术及教学成果奖等。 张明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特定时间意义上的新时期所拥有的诸如启蒙的理想、反思的豪情、现代性的焦虑等,都逐渐凝定成为一个空洞的姿势。一个可以被称为平民化、大众化、多元化的文化转型时代已成为我们的生存现实。 观之以五光十色、丰富而驳杂的影像世界,我们会发现种种世事沧桑:视觉化追求、写意性的影像风格,戏说风的盛行,对历史与现实的颠覆解构和娱乐化,荒诞不经、颠覆解构的无厘头文化品格,类型化、符号化的演员,脸谱化的表演,假定性很强的戏剧性冲突,戏剧化或游戏化的情节结构,舞台化的对话台词,服装、道具、美术的舞台化和装饰性化……诸如此类艺术表征,是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是戏剧化的回归?是中国式写意性美学传统的回归?是文化转型的必然?电影界不是刚刚还在主张“丢掉戏剧的拐杖”,“与戏剧离婚”吗?怎么丢掉的一切又改头换面、似曾相识地回来了?难道影视在向戏剧回归吗? 也许,一种强化影视艺术假定性美学特征并且强劲地冲击颠覆原先艺术所恪守的所谓“真实性”原则的假定性美学正在崛起。这种美学决不避讳甚至有意强化某种广大观众心领神会的假定性,就像情景剧中那些附加上去的笑声一样,它要把假定性暴露给观众,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你是在娱乐、在消费,我是在表演,千万别把我当真! 从美学的角度看,我们不妨把它归纳为一种“后假定性”美学的崛起。 精选20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既是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阶段性总结与集大成,也是面向中国学术话语和学科体系的未来建构。既为相关研究者、专业学生、业界人士全面了解这一理论提供途径,也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创作生产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指导。